壳体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44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及发动机,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水道、第二水道和连通水道,第一壳体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第一水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二水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通过连通水道连通。将该壳体结构与机体和两个水泵连接,当一个水泵发生故障不能向某一个水道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水道的水可通过连通水道自动补水给故障侧,从而保证对机体的冷却。并且,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两个水道内的压力和温度一致,提高了对机体的两侧进行冷却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结构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壳体结构上布置有两个水泵,以分别对发动机的机体两侧冷却,两侧的冷却压力和温度经常存在差异,如果一侧水泵故障,这一侧的机体就无法得到及时的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及发动机,以保证壳体结构上的一个水泵发生故障后,仍能够对发动机的机体进行冷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水道、第二水道和连通水道,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水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水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通过所述连通水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道、所述第二水道和所述连通水道均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内部。进一步地,所述连通水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的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结构具有预设平面,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相对于所述预设平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具有进油口,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内部具有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内部具有分油道,所述分油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润滑油道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分油道与所述润滑油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分油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油道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内部具有引导油道,所述引导油道与所述分油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润滑油道的一端具有预留出口,所述预留出口与所述壳体结构的外部连通,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堵头,所述堵头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预留出口处以封堵或打开所述预留出口。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机体和上述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设置在所述机体上。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结构的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均与所述机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发动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上的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壳体结构的第一进水口连通以为所述第一进水口供水,所述壳体结构的润滑油道与所述水泵连通以为所述水泵供应润滑油。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水道、第二水道和连通水道,第一壳体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其中,第一水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二水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通过连通水道连通。采用该方案,可通过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向两个出水口送水,由于连通水道将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连通,在其他结构发生故障不能向某一个水道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水道中的水可自动流入以实现出水口的继续出水。将该壳体结构与机体和两个水泵连接,当一个水泵发生故障不能向某一个水道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水道的水可通过连通水道自动补水给故障侧,从而保证对机体的冷却。并且,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两个水道内的压力和温度一致,提高了对机体的两侧进行冷却的均匀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壳体结构的另一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壳体结构的放大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壳体;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4、第二出水口;15、引导油道;21、第一水道;22、第二水道;23、连通水道;30、第二壳体;31、进油口;32、润滑油道;33、分油道;34、预留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第一壳体10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其中,第一水道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出水口12连通,第二水道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连通,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通过连通水道23连通。采用该方案,可通过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向两个出水口送水,由于连通水道23将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连通,在其他结构发生故障不能向某一个水道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水道中的水可自动流入以实现出水口的继续出水。将该壳体结构与机体和两个水泵连接,当一个水泵发生故障不能向某一个水道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水道的水可通过连通水道自动补水给故障侧,从而保证对机体的冷却。并且,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两个水道内的压力和温度一致,提高了对机体的两侧进行冷却的均匀性。因此该方案提高了壳体结构和发动机的可靠性。其中,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可以为外接在壳体结构上的管路。第一进水口11和第二进水口13分别用于与水泵连接以通过水泵送水。第一出水口12和第二出水口14分别用于与机体的两侧连接以对机体的两侧进行冷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均位于第一壳体10的侧壁内部。这样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均内置在了第一壳体10的内部,这样代替了管路和接头的连接,减少了泄漏点,从而避免了水道泄漏,提高了可靠性。并且采用此种设置可减少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地,连通水道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水口12和第二出水口14连通,以实现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的连通。如此设置,当一个水道不能输送水时,另一个水道中的水输送到连通水道23后,可直接输送到有问题的水道对应的出水口,减少水流阻力,便于输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具有预设平面,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相对于预设平面对称设置。将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对称设置,便于相关结构的布置,并且可对机体的两侧均匀冷却。可选地,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均为弯曲通道,这样便于避让其他结构,避免干涉,并且使得壳体结构比较紧凑。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还包括第二壳体30,第二壳体30与第一壳体10连接,第二壳体30与第一壳体10之间具有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所述第一壳体(10)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其中,所述第一水道(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2)连通,所述第二水道(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连通,所述第一水道(21)和所述第二水道(22)通过所述连通水道(2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和连通水道(23),所述第一壳体(10)的侧壁具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其中,所述第一水道(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2)连通,所述第二水道(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连通,所述第一水道(21)和所述第二水道(22)通过所述连通水道(2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道(21)、所述第二水道(22)和所述连通水道(23)均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侧壁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水道(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2)和所述第二出水口(14)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水道(21)和所述第二水道(22)的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具有预设平面,所述第一水道(21)和所述第二水道(22)相对于所述预设平面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第二壳体(30),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一壳体(10)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30)的侧壁具有进油口(31),所述第二壳体(30)的侧壁内部具有润滑油道(32),所述润滑油道(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娟崔凯吕忠凯王春英张旭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