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01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若干个灯管、一扩散板、至少一灯管夹持装置及至少一支撑装置,其中支撑装置包含有一主体及两个对称设置于该主体上的弹性臂,两弹性臂的一端相交于一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两弹性臂均具有弯弧形的结构,并形成一镂空的锥状结构。当两弹性臂的支点受到来自于扩散板的一定的下压力时,两弹性臂的弯弧结构会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缓冲作用。支撑装置是舆灯管夹持装置一体成型或通过一固定部直接卡勾于灯管夹持装置上再安装于框架的底板上,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螺丝来进行锁固,进而可简化组装过程,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CD)中,用以为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提供一均匀、高亮度的背光源。背光模组根据灯管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侧光式背光模组,另一种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灯管是设置于侧边,灯管产生的光线必须经由设置在灯管一侧的导光板加以导引,通过设置于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片而均匀地出射,从而使得光线得以均匀的面光源形式照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灯管是设置于液晶显示器的下方位置,灯管一般为若干根并排排列,其产生的光线经由反光板及扩散板的作用,均匀地照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将灯管的线光源转成面光源方面具有较高的光转换效率,且不受限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所以更适合应用于大显示面积的液晶显示器中。请参照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9与液晶显示面板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现有背光模组9可为液晶显示面板8提供一背光源,其主要包含有一框架91、一反光板92、若干个灯管93及一扩散板94。框架91具有一底板910及位于底板910四周的侧壁912,反光板92设置于框架91的底板910上,扩散板94由框架91的侧壁912加以支撑,而灯管93则是设置于反光板92与扩散板94之间,且这些灯管93之间是以一定的间距排列。然而,扩散板94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向下凹陷,尤其是在液晶显示器的移动或运输的过程中,扩散板94更易于因为晃动而向下凹陷,这种凹陷情况不但会影响到扩散板94应有的光学性能,严重时更有可能会导致其破裂,从而无法确保背光模组9的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会在扩散板94及框架91的底板910之间设置数个支撑装置,用以支撑扩散板,防止扩散板94向下凹陷。图2中显示一现有的支撑装置7装设于背光模组9内。支撑装置7包含有一-->锥状支撑体71及一位于支撑体71底部的卡勾72。该支撑装置7是通过其卡勾72而固定在框架91的底板910上,并立于反光板92的上方。该支撑装置7的支撑体71用以支撑扩散板94。此种现有的设计虽可防止扩散板94向下凹陷,但是其锥状支撑体71极易顶伤扩散板94,尤其是当扩散板94受到较大外力时,如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颠簸时,因现有支撑装置7并无弹性缓冲的能力,所以无法消减该外力,从而使得扩散板94只能接受来自于支撑体71的向上的反作用力,导致扩散板94极易损伤。图3显示出另一现有支撑装置5装设于背光模组9内。支撑装置5包含有一锥状支撑体51及一位于支撑体51下方的固定栓52,而固定栓52的外围环绕设置一弹簧53,固定栓52的底面具有一螺孔。当将支撑装置5安装于背光模组9的底板910上时,固定栓52伸入底板910的安装孔中,通过一螺丝54啮合于固定栓52的螺孔内而将支撑装置5固定于底板910上。弹簧53位于底板910与支撑体51之间,并且通过弹簧53而使得支撑装置5具有弹性缓冲的能力。但是,此支撑装置5包括固定栓52、弹簧53和螺丝54等多个相互分离的元件,因此需先组装后再通过螺丝54将固定栓52等元件锁固,从而会导致零件数目增多及组装步骤繁杂,不利于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支撑装置可以确保扩散板的组装品质及光学品质,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有一框架、至少一灯管、一扩散板、至少一灯管夹持装置及至少一支撑装置,其中框架具有一底板及若干个侧壁,这些侧壁位于该底板的四周;灯管安装于该框架内,并位于该框架的底板上方;扩散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位于灯管的上方;灯管夹持装置安装于底板上,用以支撑灯管;支撑装置包含有一主体及两弹性臂,其中主体设置于该框架内,其上端具有一端面;以及两弹性臂均为弯弧形状,且每一弹性臂的一端均连接于该端面,每一弹性臂的另一端相交于一支点,该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有一框架、至少一灯管、一扩散板及至少一支撑装置,其中框架具有一底板及若干个侧壁,这些侧壁位于底板的四周;灯管安装于该框架内,并位于该框架的底板上方;扩散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位于灯管的上方;支撑装置包含有一主体、两弹性臂及一灯管夹持座,其中主体设置于框架内,其上端具有一端面,该主体的中间部位形成有一收容腔,该收容腔的一侧形成有一开口;这两个弹性臂均为弯弧形状,且每一弹性臂的一端均连接于端面上,这两个弹性臂的另一端相交于一支点,该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以及灯管夹持座设置于该收容腔内,用以夹持灯管,该灯管夹持座形成有一开口,该开口与该收容腔的开口的朝向一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支撑装置设置两个弹性臂,其相交于一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因为其具备一定的弹性缓冲能力,所以可以减少对扩散板的损伤,且由于支撑装置可以直接卡勾于灯管夹持装置或舆灯管夹持装置一体成型,再安装于框架的底板上,所以整个支撑装置零件数目少,组装步骤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此支撑装置中还可以增设灯管收容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液晶显示面板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现有支撑装置安装于背光模组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另一现有支撑装置安装于背光模组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安装有图4A中所示的支撑装置的背光模组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安装有图5A中所示的支撑装置的背光模组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4A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在图式中是以编号1加以标示,其包含有一柱状主体10、两个弹性臂11及一固定部12。其中位于主体10的上端具有一端面101,而其下端具有一与该端面101相对的另一端面102。两个弹性臂11是呈弯弧形状,每一弹性臂11的一端均连接于主体10的端面101,而每一弹性臂11的另一端均相交于一支点13,用以接触一扩散板94,如图4B中所示。固定部12是形成于主体10的另一端面102上,-->用以固接于一基板61上,如图4B中所示。两个弹性臂11均为一弯弧形状的薄壁,且两弹性臂11的连接于该主体10的端面101上的一端是相互对称而向外张开,从而形成一锥状结构。此锥状结构呈镂空状,两个弹性臂11与主体10的端面101之间形成有一空隙14,用以给弹性臂11提供一缓冲空间。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支撑装置1是由塑料材料制成,例如热塑性材质,经由塑性成型工艺制作而成。当两个弹性臂11的锥状顶端(即支点13)受到一定的下压力时,两弹性臂11的弯弧形结构会发生弹性变形,此时支点13将会下降,从而提供缓冲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臂11的弯弧形的结构为内凹形,即每一弹性臂11的弯弧形的结构均具有一面对该主体10的端面101的凸面及一背对该主体10的端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一框架、至少一灯管、一扩散板、至少一灯管夹持装置及至少一支撑装置,其中框架具有一底板及若干个侧壁,这些侧壁位于该底板的四周;灯管安装于该框架内,并位于该框架的底板上方;扩散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位于灯管的上方;灯管夹持装置安装于底板上,用以支撑灯管;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一主体及两弹性臂,其中主体设置于该框架内,其上端具有一端面;以及两弹性臂均为弯弧形状,且每一弹性臂的一端均连接于该端面,每一弹性臂的另一端相交于一支点,该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一框架、至少一灯管、一扩散板、至少一灯管夹持装置及至少一支撑装置,其中框架具有一底板及若干个侧壁,这些侧壁位于该底板的四周;灯管安装于该框架内,并位于该框架的底板上方;扩散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位于灯管的上方;灯管夹持装置安装于底板上,用以支撑灯管;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一主体及两弹性臂,其中主体设置于该框架内,其上端具有一端面;以及两弹性臂均为弯弧形状,且每一弹性臂的一端均连接于该端面,每一弹性臂的另一端相交于一支点,该支点用以接触扩散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这两个弹性臂形成一锥状结构,且该锥状结构是呈镂空状,而使得这两个弹性臂的支点与主体的端面间形成一空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支撑装置舆灯管夹持装置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支撑装置还具有一固定部,其形成于主体的另一端面,该灯管夹持装置具有一基板,该支撑装置的固定部固接于该灯管夹持装置的基板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弹性臂的弯弧形结构均具有一面对主体端面的凸面及一背对主体端面的凹面。6.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戌来肖龙桃顾斌张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