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014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0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第一导光板、一第二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第二导光板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一印刷电路板,第二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一软性基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和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使布线较为容易,且可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
技术介绍
于目前的背光模块设计中,为了因应特定需求例如提供局部调光(Localdimming)的效果,会使用具有双排发光二极管(LED)的灯条结构。如图1A及1B所示,于一已知背光模块100中,上排发光二极管106及下排发光二极管108分别设于一上导光板104a及一下导光板104b旁,且单一印刷电路板102需同时分布上排发光二极管106、下排发光二极管108及其线路。然而,因背光模块100本身的厚度限制,印刷电路板102的宽度不能过宽,故难以排布所有发光二极管的线路且容易导致上下排发光二极管的间距G过小,且发光二极管及其线路密集分布于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会导致散热不佳,降低成品使用寿命。“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用于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第一导光板、一第二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第二导光板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一印刷电路板,第二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一软性基板。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基板、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列及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列。第一发光二极管列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列设于基板且彼此具有一间距。第一发光二极管列由多个向上发光型发光二极管组成,且第二发光二极管列由多个侧向发光型发光二极管组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借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因设有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板仅需设置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线路而不需针对第二发光二极管布线,因此上排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下排的第二发光二极管间可具有较大的间距,且每一排发光二极管对应的布线及散热空间增大,使布线较为容易,且可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为用于图2的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为用于图2的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灯条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10包含第一导光板12、第二导光板14及设于第一导光板12及第二导光板14旁的一发光二极管灯条20。于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灯条20包含一印刷电路板22及设于印刷电路板22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16及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18。第一导光板12具有至少一第一入光面12a,第二导光板14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2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入光面14a。第一发光二极管16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2的第一入光面12a旁,且第二发光二极管18设置于第二导光板14的一第二入光面14a旁。如图3A及图3B所示,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16可沿一方向排列成一发光二极管列R1并电连接印刷电路板22,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18可例如沿相同方向排列成另一发光二极管列R2并电连接一软排线24。因此,请再参考图2,于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6组成的发光二极管列R1及发光二极管18组成的发光二极管列R2可均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2上并具有一间距G,因第二发光二极管18可独立连接至软排线24的线路,故印刷电路板22仅需针对第一发光二极管16而不需针对第二发光二极管18布线,且第二发光二极管18因连接下方具挠性的软排线24故可位于印刷电路板22的底部,因此上排的第一发光二极管16及下排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8间可具有较大的间距G。一般而言,印刷电路板布线需要不交叉以避免短路,如图1A及图1B所示的已知设计需在同一电路板同时分布第一发光二极管16与第二发光二极管18的线路,因此整体的线路布局及制程复杂,且线路密集分布于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会导致散热不佳,降低成品使用寿命。借由本实施例的设计,因第二发光二极管18独立连接至软排线24的线路,故印刷电路板22仅需设置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16的线路而不需针对第二发光二极管18布线,故每一排发光二极管对应的布线及散热空间增大,且两排发光二极管间形成的间距G变大,使布线较为容易且可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再者,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16可为向上发光型发光二极管,且第二发光二极管18可为侧向发光型发光二极管。因向上发光型发光二极管具有与电极面垂直的方向出光的特性,侧向发光型发光二极管具有与电极面平行的方向出光的特性,借由向上发光型发光二极管连接印刷电路板22且侧向发光型发光二极管连接软排线24的设计,可于宽度有限的电路板上获得较佳的空间配置效果。另外,第一发光二极管16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8或发光二极管列R1、R2的数量及相对第一导光板12及第二导光板14的配置关系完全不限定,且可视实际需求加以变化。举例而言,亦可设置三列以上的发光二极管,仅需将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列另外独立布线而不于承载所有发光二极管的基板上布线,即可获得对应增大每一排发光二极管的布线及散热空间的效果。再者,于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背光模块30的发光二极管16、18可分别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及第二导光板14的四周并分别由第一导光板12及第二导光板14的四个侧面32a、32b、32c及32d入光,以利于进行整体画面的局部区域调光。需注意上述的印刷电路板及软排线仅为例示而不限定,仅需将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列独立布线于另一基板而不于承载所有发光二极管的基板上布线,即可获得对应增大每一排发光二极管的布线及散热空间的效果。另外,独立布线的另一基板可为软性基板较佳,以借由可挠曲的特性提高配置位置的选择弹性并减少基板所占空间。于一实施例中,软性基板例如可为上述的软排线(FFC),或可为挠性电路板(FPC)等而不限定。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借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因设有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板仅需设置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线路而不需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其中:/n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n所述第二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n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印刷电路板;以及/n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软性基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
所述第二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
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印刷电路板;以及
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至少一入光面旁且电连接软性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一列,且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另一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均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线路且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不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线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四周,且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四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培生袁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