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1101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5:35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背盖、发光组件、光学板以及限位结构。背盖具有底壁及连接且围绕底壁的多个侧壁。每一侧壁具有内表面及顶面,其中内表面连接于底壁与顶面之间。发光组件配置于底壁。光学板具有相对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入光面面向底壁并承靠于这些侧壁的顶面。限位结构配置于入光面的边缘并抵接于这些侧壁的内表面。一种具有上述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光源模块以改善面光源的边缘较暗的问题,并降低制作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以提升显示品质并降低制作成本。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光源模块,尤其是有关于一种能应用于显示装置的光源模块及一种具有此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中主要包括有光源模块与显示面板,光源模块用以提供面光源至显示面板。光源模块包括发光组件及扩散板,扩散板配置于发光组件上方,以将发光组件提供的光线均匀化。已知技术的光源模块还包括背盖及中框,发光组件配置于背盖的底部,而中框结合于背盖的侧壁,中框具有位于背盖的侧壁上方的承载部,以承载扩散板及显示面板。此外,中框还具有从承载部延伸至背盖的侧壁内侧的支撑壁。然而,由于中框为不导光材料所制成,支撑壁会阻碍光线的传递,导致光源模块提供的面光源的边缘较暗。另外,为了要制作同时可定位扩散板及结合背盖的中框,必须为中框设计特定的模具,不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就需设计不同的模具,也因此增加制作成本。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所述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以改善面光源的边缘较暗的问题,并降低制作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提升显示品质并降低制作成本。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背盖、发光组件、光学板以及限位结构。背盖具有底壁及多个连接且围绕底壁的侧壁。每一侧壁具有内表面及顶面,其中内表面连接于底壁与顶面之间。发光组件配置于底壁。光学板具有相对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入光面面向底壁并承靠于这些侧壁的顶面。限位结构配置于入光面的边缘并抵接于这些侧壁的内表面。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上述光源模块。显示面板与光学板的出光面相对。本技术因将光学板的入光面的边缘承靠于背盖的侧壁的顶面,并藉由限位结构来定位光学板,因此无须额外设置已知技术的中框。如此,除了能降低制作成本以外,还可增加光学板边缘的亮度,进而提升光源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因使用此光源模块,所以具有较低的制作成本,且因面光源的均匀性较佳,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也能够提升。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示意图。图1B是图1A在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C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板、限位结构与侧壁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D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缓冲垫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板与限位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缓冲垫配置于背盖的顶面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示意图,图1B是图1A在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请参照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0包括背盖110、发光组件120、光学板130以及限位结构140。背盖110具有底壁111及多个侧壁112。这些侧壁112连接且围绕底壁111。每一侧壁112具有内表面113及顶面114,其中内表面113连接于底壁111与顶面114之间。发光组件120配置于底壁111。光学板130具有相对的入光面131与出光面132。入光面131面向底壁111并承靠于这些侧壁112的顶面114。限位结构140配置于入光面131的边缘并抵接于这些侧壁112的内表面113。在已知技术中,中框的支撑壁大约是位在图1A的虚线DL之处,所以会遮蔽发光元件121所发出的部分光线L。亦即,若使用中框,将会导致光学板130周边有较大的暗区。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使用中框,因此即使限位结构140非由导光材料所制成,也可有效缩减光学板130周边的暗区。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40可为导光结构,即发光组件120所发出的光线L可通过限位结构140而传递至光学板130,因此可更进一步缩减光学板130周边的暗区,进而提升光源模块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限位结构140与入光面131之间可具有黏着层150,黏着层150可为双面胶带,以将限位结构140配置于入光面131上。在本实施例中,当限位结构140为导光结构时,黏着层150也可为导光黏接层,但并不仅限于此。图1C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板、限位结构与侧壁的相对位置示意图。请参照图1C,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40可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限位条141,这些限位条141抵接于内表面113。例如,当背盖110具有四个侧壁112时,限位结构140可包括四个彼此相连的限位条141,以分别抵接于四个侧壁112的内表面113。图1C中平行于Y轴的两相对限位条141可限制光学板130在X轴方向的移动,而平行于X轴的两相对限位条141可限制光学板130在Y轴方向的移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0可更包括多个缓冲垫160,配置在这些顶面114与入光面131之间。背盖110可为金属背盖,而光学板130可为塑料板,在光学板130的入光面131与背盖110的顶面114之间的缓冲垫160可避免光学板130直接承靠于背盖110而受损,例如被刮伤。背盖110的这些缓冲垫160可为单面胶带,且黏接于这些顶面114或入光面131。图1所绘示的缓冲垫160在朝向顶面114的一侧具有胶层161,使得缓冲垫160黏接于顶面114,且被入光面131所承靠,但并不以此为限。胶层161也可设于缓冲垫160朝向入光面131的一侧。图1D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缓冲垫示意图。请参照图1A与图1D,缓冲垫160a可包括多个彼此相连的缓冲条162a。例如,当图1A的背盖110具有四个侧壁112时,缓冲垫160a可包括对应的四个彼此相连的缓冲条162a,以分别配置于四个侧壁112的顶面114与光学板130的入光面13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100可更包括至少一光学膜170,配置在光学板130上。图1A是以一片光学膜170为例,但本技术不限制光学膜170的数量。上述的光学板130可为扩散板,而光学膜170可为扩散膜、增亮膜或其他光学膜片。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20例如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121以及供承载这些发光元件121的基板122。本实施例所绘示的发光组件120是配置在背盖110的底壁111上,但并不仅限于此。发光组件120亦可配置在底壁111下方,而底壁111具有多个穿孔以容置发光组件120的这些发光元件121。发光元件121可例如为发光二极管封装元件或其他固态发光元件。本实施例因在光学板130的入光面131配置限位结构140,而此限位结构140可承靠于背盖1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背盖、发光组件、光学板以及限位结构,其中:所述背盖具有底壁及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连接且围绕所述底壁,每一所述多个侧壁具有内表面及顶面,所述内表面连接于所述底壁与所述顶面之间;所述发光组件配置于所述底壁;所述光学板具有相对的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入光面面向所述底壁,并承靠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所述多个顶面;以及所述限位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的边缘,并抵接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所述多个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背盖、发光组件、光学板以及限位结构,其中:所述背盖具有底壁及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连接且围绕所述底壁,每一所述多个侧壁具有内表面及顶面,所述内表面连接于所述底壁与所述顶面之间;所述发光组件配置于所述底壁;所述光学板具有相对的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入光面面向所述底壁,并承靠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所述多个顶面;以及所述限位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的边缘,并抵接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所述多个内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导光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黏着层,其黏接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黏着层为双面胶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多个限位条,每一所述多个限位条抵接于所述多个内表面其中之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培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