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5758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反射板、一光学元件以及一光源。反射板具有一底板、至少一光源支撑件、至少一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至少一侧框。光源支撑件、光学元件支撑件及侧框设置于底板上,且光源支撑件、光学元件支撑件以及侧框至少其中之一与底板一体成型。光学元件设置于反射板的一面,且位于光学元件支撑件上。光源设置于反射板与光学元件之间,且位于光源支撑件上,其中光源的一端部固定于侧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避免因组装而产生间隙,导致元件松动降低产品品质的问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液 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LCD)的制 作技术快速进步,因其具有轻、薄、省电与无辐射等优点,故广泛应 用于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笔记本电脑、 移动电话与电视产业上。但因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发光,故需配合 背光模块的光源,液晶显示装置才能表现其画面。由于液晶显示面板 具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尺寸,为适应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块的 光学膜片及灯管必须随之加大尺寸。然而,因光学膜片及灯管加大尺寸,故容易出现下垂变形的情况,因而需要光学元件支撑件及灯管支 撑件用以支撑光学膜片及夹固灯管,以防止变形的情况产生。请参照图1所示, 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1包含一光学元件11、 一 光源支撑件(light-source support) 12、 一光学元件支撑件13、 一反射 板14、 一侧框(side frame) 15以及一光源16。背光模块1为一直下 式背光模块,其光源16具有多个灯管。光源支撑件12、光学元件支撑 件13及侧框15设置于反射板14上,反射板14为底板贴附反射片而 形成。请参照图2A所示, 一种现有光源支撑件12用以支撑及固定光源 16,光源支撑件12的一卡固件121具有弹性,可直接压入并固定在反 射板14上。如图2B所示,另一种现有光源支撑件12a的一底座12al, 穿过反射板14后,通过穿过一底板17的一螺丝R将底座12al加以锁定。然而,上述各种现有反射板与光源支撑件或光学元件支撑件的结 合均需经过组装,其过程难免会有组装公差,因而产生间隙松动或异 音,甚或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更增加了组装的工时。另外,现有背 光模块各元件之间也容易因材质的差异,使产品效能降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使背光模块中 各元件避免因组装而产生间隙,导致元件松动降低产品品质,同时避 免耗费工时而节省成本,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 缺陷,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通过将反射板的底板与 光源支撑件、光学元件支撑件及侧框一体成型,结构整合以简化组装 过程并提升产品品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一反射板, 其具有一底板、至少一光源支撑件、至少一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至少一侧框,且该光源支撑件、该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该侧框设置于该底板上, 而该光源支撑件、该光学元件支撑件以及该侧框至少其中之一与该底 板一体成型; 一光学元件,设置于该反射板的一面,且位于该光学元件支撑件上;以及一光源,其设置于该反射板与该光学元件之间,且 位于该光源支撑件上,其中该光源的一端部固定于该侧框。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另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其与该液晶显示面板对应设置,并 包含一反射板、 一光学元件及一光源,该反射板具有一底板、至少一 光源支撑件、至少一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至少一侧框,且该光源支撑件、 该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该侧框设置于该底板上,该光源支撑件、该光学6元件支撑件以及该侧框至少其中之一与该底板一体成型,该光学元件 设置于该反射板的一面,且位于该光学元件支撑件上,该光源设置于 该反射板与该光学元件之间,且位于该光源支撑件上,其中该光源的 一端部固定于该侧框。承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通过将高反射材 质的反射板的底板、光源支撑件、光学元件支撑件及侧框一体成型, 并将框架底部挖空形成补强结构,使背光模块轻量化。与现有技术相 比较,本技术结构整合能够简化光源支撑件、光学元件支撑件及 侧框与底板的组装过程,并降低元件组装公差。另外,本技术的 反射板可为非金属高反射材质,能够有效减低光源的漏电流效应,且 不需增设反射片,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2A为依据图1的光源支撑件的示意图2B为依据图2A的另一种光源支撑件的示意图3为依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4为依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反射板的示意图5为依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反射板的底板的示意图6为依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 模块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I、 2、 5II、 20 12、 12a、 32 121背光模块 光学元件 光源支撑件 卡固件12al底座13、 33光学元件支撑件14、 30、 30'反射板15、 34侧框16、 40光源17、 31、 31"底板21扩散膜22增光膜23扩散板3液晶显示装置30'a第一反射板30'b第二反射板31'a、 31"a第一底板31'b、 31"b第二底板31"c第三底板341固定件342定位件343、 502螺丝孔4液晶显示面板41端部50框架51中空部52补强结构501定位孔60胶框0卡固孔P卡固柱R螺丝Sl、 S2嵌合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 明。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2包含一光学元件20、 一反射板30以及一光源40。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 以一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反射板30具有一底板31、至少一光源支撑件32、至少一光学元 件支撑件33及至少一侧框34。光源支撑件32、光学元件支撑件33及 侧框34设置于底板31上。于本实施例中,光源支撑件32、光学元件 支撑件33及侧框34是与底板31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需注意的是, 光源支撑件32、光学元件支撑件33、侧框34及底板31皆为一非金属 的高反射材质构成,可降低光源40的漏电流及提升背光模块2的辉度。光学元件20包含一扩散膜21、 一扩散板23及一增光膜22。光学 元件20设置于反射板30的一面,且位于光学元件支撑件33上,并由 光学元件支撑件33所支撑。光源40例如为一冷阴极萤光灯管(CCFL) 或一热阴极萤光灯管(HCFL),并设置于反射板30与光学元件20之 间。详言之,光源40设置于底板31之上,且固定于光源支撑件32上。 光源40的一端部41固定于侧框34,本实施例的光源40的端部41通 过一固定件341,将光源40固定于侧框34,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 固定件341例如但不限于橡胶块。固定件341于组装后,其顶部较佳 与侧框34的顶部切齐,亦或可低于侧框34的高度。背光模块2的反射板30具有不同的变化态样。请参照图4所示, 另一种反射板30'的基本构成及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反射板30相同,于 此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反射板30'由一第一反射板30'a及一第二反射板30'b相互嵌合而成。第一反射板30'a具有一第一底板31'a, 而第二反射板30'b具有一第二底板31'b。第一底板31'a及第二底板31'b 分别具有至少一卡固柱P及至少一卡固孔O相对设置于嵌合面Sl、 S2 上。当第一反射板30'a与第二反射板30'b组装时,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反射板,其具有一底板、至少一光源支撑件、至少一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至少一侧框,且该光源支撑件、该光学元件支撑件及该侧框设置于该底板上,而该光源支撑件、该光学元件支撑件以及该侧框至少其中之一与该底板一体成型;   一光学元件,设置于该反射板的一面,且位于该光学元件支撑件上;以及  一光源,其设置于该反射板与该光学元件之间,且位于该光源支撑件上,其中该光源的一端部固定于该侧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志忠韦乾佑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