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板和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49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学板,其用于具有一框架的背光模组。该光学板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包括一入光面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光学板还包括一从该主体端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与该框架相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光学板的背光模组。上述背光模组具有可降低组装难度且成本较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板和采用该光学板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由于其轻、薄、小与耗电低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液晶本 身不具备发光特性,因此需要背光模组为其提供背光源,以实现液晶的显示功能。现有直下 式背光源装置一般将多个冷阴极管或LED置于灯箱中作为光源。由于光源发光位置相对于背 光模组出光面距离不同,因此会使背光模组的出射光不均。为提升背光模组的亮度与均匀性 ,背光模组灯箱组上方需设置扩散板及其他各种光学板与光学片。请参见图l,所示为一种现有背光模组100,其包括一框架ll、 一反射板12、多个光源13、 一扩散板14、 一光学板15及一光学片16。框架11包括一底框112、及一上框体116。底框 112具有一收容腔114。反射板12与多个光源13设置于收容腔114内。扩散板14、光学板15及 光学片16通过上框体116依次固定于光源13上方并盖住收容腔114。组装时, 一般先将反射板12与光源13装于框架11的收容腔114内,然后依次将扩散板14 、光学板15及光学片16叠放于光源13的上面,最后用上框体116罩于光学片16上,使扩散板14、 光学板15及光学片16固定在框架11上光源13的上方,从而完成组装。然而,上述背光模组100需通过上框体116才能将扩散板14、光学板15及光学片16与框架 ll相固定,且上框体116在罩设于扩散板14、光学板15及光学片16上时以及与底框112相配合 固定时,都需要有准确对准的过程,从而增加背光模组100的组装难度,相应降低背光模组 100的组装速度以及增加组装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降低组装难度且成本较低的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一种光学板,其用于具有一框架的背光模组。该光学板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包括一入光面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光学板还包括一从该主体端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与该框架相固定。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 一设于该框架内的光源、及位于该光源上方的一光学板。该光学板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包括一入光面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入光面靠近该光源。该光学板还包括一从该主体端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该光学板通过该固定部与该框4架相固定。上述背光模组的光学板具有一固定部,装配时,固定部可直接与框架相固定,从而节省 现有框架中上框体的使用,简化装配过程、提高装配效率及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图l是一种现有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一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光学板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二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三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五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一的背光模组200,其包括一框架21、多个光源 23、 一扩散板24、 一光学板25及一光学片26。多个光源23设于框架21内。扩散板24、光学板 25及光学片26依次位于光源23的上方。框架21包括一底板211 ,从底板211边缘延伸的侧壁213和从侧壁213顶端水平延伸的连接 部215。底板211与侧壁213共同形成一收容腔217。框架21可由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或塑料制 成,或涂布有高反射率涂层的金属或塑料制成。光源23可为线光源或点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与冷阴极荧光灯。光源23固定于收容腔 217内。扩散板24用于使进入其内的光线发生扩散。扩散板24可由透明树脂掺杂散射粒子制备。光学片26可为扩散片,其用于对从光学板25射出的光线做进一步的扩散。光学片26具有 一从端部上向外延伸出的凸缘241,凸缘241上有一通孔(图未标)。可以理解,为配合背光模 组200不同的光学需要,光学片26还可为偏光片或棱镜片。光学板25包括一透明主体252及从主体252两相对端部向外延伸的两固定部254。主体 252为一覆盖收容腔217的水平板体,其包括入光面2521及与入光面2521相对的出光面2523。 入光面2521面向扩散板24,出光面2523面向光学片26。本实施方式中,主体252的入光面 2521上形成有多个锥形凹槽2522,出光面2523上形成有多个长条形圆柱面凸起2524。每个固定部254包括底壁2541、第一侧壁2543、第二侧壁2545及固定柱2547。主体252的5端部与第一侧壁2543外侧中部相连,从而第一侧壁2543分别与入光面2521及出光面2523围成 第一容纳腔2531与第二容纳腔2533。第一侧壁2543与第二侧壁2545的底端分别与底壁2541的 两端相连接,从而共同形成开口朝上的凹槽2549。固定柱2547设于凹槽2549的槽底亦即底壁 2541上,其上部为台阶形;且该台阶形上部的较小直径处的直径大于等于光学片26的通孔的 直径。扩散板24位于第一容纳腔2531内,扩散板24的上表面的端部可与光学板25的入光面 2521的端部相融接,从而使扩散板24与光学板25相固定。融接的方式可为超声波融接或热融 接。可以理解,扩散板24与光学板25之间的还可采用卡合方式固定。光学片26的主要部分位 于第二容纳腔2533。光学片26的凸缘241可伸入凹槽2549并被固凸柱2547的上部从其通孔贯 穿,使光学片26与光学板25相固定在一起。光学板25的第二侧壁2545可对其之间的光学板25 的其他结构以及扩散板24与光学片26进行保护。光学板25的固定部254的底壁2541与框架21 的连接部215相对应,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板25的固定部254的底壁2541与框架21的连接部 215用粘结相固定。装配时,组装好扩散板24、光学片26的光学板25可直接与框架21相固定,从而可节省现 有框架中上框体的使用,简化装配过程、提高装配效率及降低成本。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 光学板25在与扩散板24及光学片26相互固定时,可分别通过第一容纳腔2531与第二容纳腔 2533,轻易地将扩散板24、光学板25及光学片26对齐固定。在扩散板24、光学板25及光学片 26固定成一体后再通过光学板25的固定部254与框架21相固定,从而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在无 限制的状态下对齐扩散板、光学板及光学片,进一步简化组装工序,减少上述背光模组200 的组装时间、提高其组装良率及降低生产成本。请参见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二的背光模组300,其包括框架31、多个光源 33、扩散板34、光学板35、光学片36及固定片37。光学板35的主体352的入光面3521上形成 有多个锥形凸起3522,出光面3523上形成有多个球面凹槽3524。光学板35的固定部354包括 第二侧壁3545与台阶形凸柱3547。第二侧壁3545上形成有定位销3546。光学片36具有凸缘 361,凸缘361上有通孔363,通孔363的孔径大于台阶形凸柱3547的较小直径处的上部的直径 。固定片37具有两个贯穿孔371, 373。台阶形凸柱3547的上部贯穿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板,其用于具有一框架的背光模组,该光学板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包括一入光面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板还包括一从该主体端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与该框架相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芬许东明章绍汉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