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壳体、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389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壳体,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块壳体,包含形成有一底板的框架;形成于底板周缘的侧壁,且该侧壁围设出阶级状的容置空间,该侧壁于该容置空间的阶级处形成有阶缘;具有与该阶缘形成高度差的接触端面的抵持件;设置于阶缘且朝接触端面浮凸出的二弹性凸点;以及,一种应用于背光模块壳体的背光模块和与该背光模块壳体、背光模块相结合的液晶显示装置。从而减少壳体模具的制造成本,大幅减少光学构件松动或滑移。(*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显示器的
,尤有关一种背光模块壳体、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图l为一公知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l所示,背光模块100包含互相 嵌合的一塑性框102与一刚性框104、 一容置于塑性框102与刚性框104内的导 光板106、 一发光组件108、及一光学膜件组IIO。该塑性框102中段周缘设有 向背光模块100内部连伸的挡片102a,且其顶侧平行连伸设有一抵持部102b, 光学膜件组110设于塑料框102内,且周缘分别限位于挡片102a与抵持部102b 之间,且光学膜件组110例如为上增光片110a、下增光片110b、及扩散片110c 所组成。上述设计虽可达到将光学膜件组110固定于塑性框102内的效果,但为方 便组装各光学膜件组IIO,因此于抵持部102b与挡片102a间一般会增加一些容 许的组装裕度,如此在光学膜件组110组装后,光学膜件组110于抵持部102b 与挡片102a间仍会产生间隙,使导光板106上方的光学膜件组110松动或滑移, 造成定位上的困难且容易产生牛顿环现象等。图2为另一公知背光模块的部份放大示意图。鉴于上述问题,图2显示的 背光模块壳体200另具有一弹片202设计,以减小组装间隙,其中液晶显示面 板(未图标)与光学膜件组(未图标)叠合后,设置于侧壁204的顶面204a与勾形抵 持部206的底面206a间,而弹片202是设置于与侧壁顶面204a同一水平高度上, 用以抵撑光学构件下表面,以减小这些光学构件间的组装间隙,避免光学构 件水^动或滑移,然而,由于弹片202所占的空间较大,且必须形成悬臂部202a, 故采用此一弹片202设计的壳体于成形模具的设计上,会比较多杂且体积较 大,而相对地增加模具成本,不符合制造上的经济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壳体,该壳体包括 一底板;一侧壁,该侧壁形成于该底板周缘,且该侧壁围设出一阶级状的容置空 间,该侧壁于该容置空间的阶级处形成有一阶缘;至少一抵持件,该抵持件具有与该阶缘形成一高度差的一接触端面;及 至少二弹性凸点,突设于该阶缘,且该等弹性凸点朝该接触端面浮凸出。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框架,包含至少一抵持件及一侧壁,该抵持件具有位于同一高度的接 触端面,该侧壁围设出一阶级状的容置空间,且该侧壁于该容置空间的阶级 处形成有 一 阶缘,该阶缘与该抵持件的接触端面间形成有 一 夹掣空间; 一发光组件及一导光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多数片状光学构件,各光学构件分别叠合并夹掣于该抵持件接触端面与 该阶缘间的夹掣空间内;及至少二弹性凸点,形成于该阶缘,且该等弹性凸点朝该接触端面浮凸出, 并顶撑于贴靠的该光学构件表面。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框架,包含至少一抵持件及一侧壁,该抵持件具有位于同一高度的接 触端面,该側壁围设出一阶级状的容置空间,且该侧壁于该容置空间的阶级 处形成有一阶缘,该阶缘与该抵持件的接触端面间形成有一夹掣空间;一发光组件及一导光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至少一扩散片、至少一增光片及一液晶显示面板,依序叠合并夹掣于该 抵持件接触端面与该阶缘间的夹掣空间内;及至少二弹性凸点,形成于该阶缘,且该等弹性凸点朝该接触端面浮凸出, 并该等弹性凸点顶撑于该扩散片的一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有效降低壳体成形模 具的体积及制作多杂度,以减少壳体模具制造成本;以一筒化设计有效减少 背光模块光学构件的组装间隙,以避免组装后的光学构件松动或滑移。附图说明图1为 一公知背光才莫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另一公知背光模块的部份放大示意图。图3为显示本技术背光模块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M。图5A至5D为显示背光模块的光学构件置入壳体前及置入后的概略剖面 示意图,其中图5A是沿图3的A-A,线纵切而得的剖面图,且图5B为图5A 的局部放大图N,而图5C为图5A放入光学膜片后的示意图,且图5D为图 5C的局部放大图P。图6为显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A-7C为显示弹性凸点于阶缘上的分布俯视示意图。图8A-8D为显示弹性凸点的外形部份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10、 30壳体 12框架12a底板 14 侧壁14a、 34阶缘 16、 36 抵持件16a接触端面 18、 38 弹性凸点22、 32片状光学构件 22a 液晶显示面板22b增光片22c 扩散片24发光组件26 导光板32a扩散片32b 第一增光片32c第二增光片100 背光模块102塑性框102a 挡片102b抵持部104 刚性框106导光板108 发光组件110光学膜件组110a 上增光片110b下增光片110c 扩散片200背光模块壳体 202a悬臂部 204a阶缘202 弹片 204 侧壁 206 抵持部206a抵持部底面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考图3及图4,图3为一立体示意图,显示本技术背光模块 壳体10的设计,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M,且本技术的背光模块 壳体10包含有一框架12、至少一抵持件16及至少两弹性凸点18。该框架12于底部形成有一底板12a,且周缘形成有一侧壁14,侧壁14 圈围出一呈阶级孔状的容置空间,且该侧壁14于容置空间的阶级处形成有一 阶缘14a。该抵持件设于该框架12外侧,且如图3所示为四个,该抵持件16的一 端形成有勾部,且该勾部具有一平行阶缘14a的接触端面16a,且抵持件16 于接触端面16a与阶缘14a两者形成为一夹掣机构,以供该接触端面16a与阶 缘14a间夹掣并固定多数片状的光学构件(图中未示),其中多数片状的光学构 件的堆栈厚度等于或小于抵持件的接触端面与阶缘间距离。该侧壁14的阶缘14a形成至少二弹性凸点18,如图面所示于四角落分别 设有一个,且该弹性凸点18是一体成型于该侧壁,并形成中空薄膜状,浮凸 于该阶缘14a;通过上述的结构,以完成本技术背光模块壳体。另外,本技术的弹性凸点18也可另外设置,例如将弹性凸点18独 立形成后,再贴附于阶缘14a上,同样可获得本技术效果。图5A至5D为显示背光模块的光学构件置入壳体前及置入后的概略剖面 示意图,借以说明本技术的功效。图5A是沿图3的A-A,线纵切而得的剖面图,且图5B为图5A的局部放 大图N,而图5C为图5A放入光学膜片后的示意图,且图5D为图5C的局部 放大图P。如图5A及图5B所示,当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尚未置入壳体 10前,彼此平行的抵持件接触端面16a与阶缘14a两者间形成一夹掣空间,且各弹性凸点18呈突出状,而形成有一突出厚度d。如图5C及图5D所示,其为应用图3的本技术组装成液晶显示装置 的示意图,于相互叠合的多数片状光学构件22(图5C例示为液晶显示面板 22a、增光片22b、及扩散片22c)置入接触端面16a与阶缘14a构成的夹掣空 间后,使弹性凸点18受压产生应变,且弹性凸点18突出厚度变化为d,,同 时抵紧邻接的片状光学构件22(图5C例示为扩散片22c)底部,且抵持件接触 面16a亦抵紧邻接的片状光学构件22(图5C例示为液晶显示面板22a)顶部, 而能有效消除光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壳体,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板;一侧壁,该侧壁形成于该底板周缘,且该侧壁围设出一阶级状的容置空间,该侧壁于该容置空间的阶级处形成有一阶缘;至少一抵持件,该抵持件具有与该阶缘形成一高度差的一接触端面;及 至少二弹性凸点,突设于该阶缘,且该等弹性凸点朝该接触端面浮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晃赖世荣杨达和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