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144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一框体,具有一底部及由底部侧边向上的延伸的一围壁;多数个支撑元件,配置于框体的底部上,且此些支撑元件具有不同的高度并交错排列;以及一光源,配置于框体的底部上且位于此些支撑元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是利用高低差支撑元件的设计,能产生多段支撑的效果,以抵抗挠曲时的压力,增加背光模块的耐压能力。且可减少支撑元件与光学膜片组接触的暗点数目,并降低光学膜片组因增加尖头支撑元件的刮伤机率。(*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尤指一种适用于平面显示器的背光 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的平面显示装置因为重量轻,厚度薄,所占空间小,所以渐渐成 为电视或显示器的主流。而液晶电视需要具均匀性的光源提供影像显示,多以直下式背光模块作为背光源。已知背光模块100,如图1及图2所示, 其是一直下式背光模块并包含一框体101,多数个相互平行配置的光源 102, 一扩散板103以及多数个具有相同高度的支撑元件104。其中,扩散 板103与框体101的底面之间具有一间隙,且光源102设置于此框体101中。 此外,如图2所示,扩散板103与框体101之间具有多数个支撑元件104,以 支持扩散板103并维持扩散板103与框体101之间的间隙。然而,这种已知背光模块,在背光模块尺寸增大时,其抗挠曲的耐压 能力并不高。因此,当受到较大的挠曲压力时易产生变形。当背光模块受 压而变形时,而又将较大刚性的液晶面板置放于背光模块上时,液晶面板 便容易破裂而产生目视可以辨别的暗纹。而为了增加背光模块的耐压能 力,通常会增加支撑元件的数目或增加支撑元件的密度。但这样的改善方 法,虽然可以提高耐压力,且可通过出厂前的耐压测试。但是,支撑元件 与扩散板接触的地方,会产生暗点。况且,若支撑元件数目或密度增加, 会使得暗点的数目增加,进而影响影像显示的品质,实非理想的提高耐压能力的方法。虽然有人提议只使用尖头式支撑元件,以减小暗点的尺寸, 但事实上,此种方法仍无法减少暗点的数目。因此,目前亟需要具有改善的耐压性,但不会增加暗点数目的背光模 块,以解决前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便能提高背光模块 的支撑力,减少支撑元件与光学膜片组接触的暗点数目,降低扩散板的刮 伤机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便能产生多段支撑 的效果,以抵抗挠曲时的压力,增加背光模块的耐压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一框体,具 有一底部及由底部侧边向上的延伸的一围壁;多数个支撑元件,配置于框 体的底部上,且此些支撑元件具有不同的高度,其中此些支撑元件交错排列;以及一光源,配置于框体的底部上且位于此些支撑元件之间。本技术背光模块的支撑元件可以为数种具有不同高度的支撑元 件,以形成于框体的底部表面并对光学膜片组提供多段的支撑。其中,此 些支撑元件具有不同高度,且部分支撑元件的高度等于光学膜片组与框体 的底部的间距。另外,部份支撑元件的高度也可小于光学膜片组与框体的 底部的间距。本技术背光模块具有不同高度的支撑元件的数目无限 制,较佳为具有最大高度的支撑元件的数目大于或等于其它高度的支撑元 件的数目。本技术背光模块支撑元件的形状无限制,支撑元件例如为 尖头锥形柱、平头锥形柱、圆柱或其组合。本技术背光模块具有相异 高度的支撑元件的排列无特殊的限制,较佳为不同高度的支撑元件交错排 列。本技术背光模块可选择性地还包含一结合元件,是位于这些支撑 元件的底面或此框体的底部,将支撑元件固定于框体的底部。前述的结合 元件的种类无限制,较佳为扣件、卡勾、螺丝、插销、黏胶、魔鬼毡或其 组合。前述的本技术背光模块结合元件与支撑元件或框体的结合方式 无限制,较佳为结合元件与支撑元件为一体成型或结合元件与框体为一体 成型。本技术背光模块的框体还包含一位于框体的底部表面的反射 板。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光源无限制,较佳为灯管或发光二极管。前述 的本技术背光模块的灯管无限制,较佳为直形或U形灯管。本实用新 型背光模块的灯管排列无限制,较佳为灯管形成平行的排列。附图说明图l是己知背光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已知背光模块的剖视图。图3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3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5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l请参阅图3a,图3a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 视图。本技术背光模块300包含一框体301、多数个光源302、多数个 具有不同高度的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以及一光学膜片组303。其中, 光源302可为直形或U形灯管或其它任何形状的灯管,且光学膜片组303为 一扩散板。在本实施例中,框体301具有一底部312及一由底部312侧边向上的延伸的围壁311。而光源302、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与光学膜片组 303均设置于框体301的底部312上,且光源302位于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之间。此外,光学膜片组303配置于框体301的上方,并覆盖框体301。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具有三种具有不同高度的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且此三种支撑元件均为具有相似形状的平头锥形柱。 其中,支撑元件304分布于框体301的底部312上,且具有最高的高度。此外,前述的各个支撑元件的底部并具有一结合元件(图未示)以固定各个支 撑元件304、 305及306于框体301的底部312上。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具有 相异高度的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间是交错排列,且前述的结合元件可为扣件、卡勾、螺丝、插销或它们的组合。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支撑元件304的高度恰与光学膜片组303及框 体301的底部312间的距离相同,以使光学膜片组303与框体301的底部312 间维持一特定间距。此外,支撑元件305具有次高的高度,支撑元件306则 具有较支撑元件305的高度为低的高度,但其高度仍高于光学膜片组303与 框体301的底部312的间距的一半。因此,当光学膜片组303未受到任何压 力时,支撑元件305与支撑元件306并不会与光学膜片组303接触,也不会 产生任何暗点。但是,当光学膜片组303承受某一程度以上的压力时,特 别是光学膜片组303承受的挠曲压力升高时,具有次高的高度的支撑元件 305即可用于支撑光学膜片组303。当光学膜片组303承受更大的压力时, 光学膜片组303的挠曲程度便更加严重,具有最低高度的支撑元件306便可 用于支撑光学膜片组303。需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可具有 任何种类的高度的支撑元件,其支撑元件并非仅能具有三种不同高度,它 们可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异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02相互平行地排列于框体301的底部312上,且 各支撑元件304、 305及306分别配置于此光源302之间。此外,框体301的底部312可还包含一反射板(图未示),以将光源302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光学 膜片组303。请参阅图3b,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受到挠曲的压力时,其光学 膜片组303变形内陷而与具有次高高度的支撑元件305接触。此时,支撑元 件305即可提供第二段支撑以抵抗此一压力。亦即在光学膜片组303遭受挠 曲压力时,光学膜片组303除了有最高高度的支撑元件304外,并有次高的 支撑元件305提供辅助的支撑。但是在平时,因为次高的支撑元件305并未 接触光学膜片组303,所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并不会因为遮光效应而 产生暗点。而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受到更大的挠曲压力时,其光学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具有一底部及由该底部侧边向上的延伸的一围壁;多数个支撑元件,配置于该框体的该底部上,且该些支撑元件具有不同的高度,其中该些支撑元件交错排列;以及一光源,设置于该框体的该 底部上且位于该些支撑元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得俊黄俊鸣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