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9763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光源模块、光学调控膜、波长转换单元及强度弱化单元。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光源;光学调控膜设置于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波长转换单元设置于光学调控膜及光源之间,以改变光源产生光线的波长。强度弱化单元设置于波长转换单元及光源之间。光源及强度弱化单元在波长转换单元上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迭,以降低通过强度弱化单元光线的强度,提高波长转换单元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其使用具有多个出光孔的光学调控膜。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的技术渐趋成熟。随着消费者的喜好及要求增加,液晶显示设备也逐渐走向薄型化。为求达到薄型化的目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各组成部分均需进行厚度的缩减,例如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及背光模块。其中背光模块因需要混光空间,所需要的厚度通常较大,因此也成了主要进行厚度缩减的目标。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如图1所示,背光模块包含灯箱9、光源8以及洞片3。洞片3可由支撑柱5所支撑,而大致将灯箱9分隔为下层空间S1与上层空间S2,其中光源8设置于灯箱9内的下层空间S1;光源8产生的光经洞片3入射至上层空间S2。进一步而言,洞片3的出光进入上层空间S2混光。此外,扩散板2与洞片3间隔该上层空间S2而相对设置,提高出光的均匀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显示设备的广色域表现能力,传统上会采用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8,而在光源8的上方加设量子点(Quantum Dot)膜片7,以激发出较广色域的白光。然而由于下层空间S1的高度有限,量子点膜片7与光源8的距离很接近,因此需在短距离内承受光源8的高能量。然而量子点膜片7并无法承受如此的高能量,从而造成使用寿命缩减,而使整体背光模块不符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提供广色域的色彩表现。背光模块包含光源模块、光学调控膜、波长转换单元及强度弱化单元。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光源。光学调控膜设置于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光学调控膜朝向光源的一面具有反射效果,当光源产生的光线抵达光学调控膜上未设有出光孔的部分,即可被反射(至少部分反射)回光源模块后于其他位置出光,因此可分配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孔穿射而出。波长转换单元设置于光学调控膜及光源之间。当光源产生的光线抵达波长转换单元时,至少部分光线的波长为波长转换单元所改变。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介于10%至40%之间。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载板承载该光源,该载板上包含有一反射面;该强度弱化单元的中心位置至最近边缘的距离小于该反射面至该光学调控膜的距离。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由中心位置朝边缘递增。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雾度大于90%。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介于65%至75%之间。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包含一具有介于1.5至1.6之间的折射率的增光棱镜片。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夹有一空气层,且该空气层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其中,进一步包含一胶材分布于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以黏合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波长转换单元上;该胶材围绕该空气层分布。其中,该空气层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一面上的投影面积不小于该面面积的30%。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直接贴附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的一面上。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侧墙至少部分围绕该光源设置,该强度弱化单元架设于该侧墙顶端。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光学调控膜上具有垂直投影的一遮蔽区域,该多数出光孔围绕该遮蔽区域分布;该遮蔽区域内并形成有至少一辅助出光孔,该辅助出光孔的孔径大于该些出光孔中最接近该遮蔽区域者的孔径。而且,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光源;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该光学调控膜分配该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该出光孔穿射而出;一波长转换单元,设置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光源之间;至少部分该光源产生光线的波长被该波长转换单元所改变;以及一强度弱化单元,设置于该波长转换单元及该光源之间;该光源及该强度弱化单元在该波长转换单元上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迭。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介于10%至40%之间。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载板承载该光源,该载板上并包含有一反射面;该强度弱化单元的中心位置至最近边缘的距离小于该反射面至该光学调控膜的距离。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由中心位置朝边缘递增。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雾度大于90%。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介于65%至75%之间。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包含一具有介于1.5至1.6之间的折射率的增光棱镜片。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夹有一空气层,该空气层及该强度弱化单元在该波长转换单元上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迭。其中,进一步包含一胶材分布于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以黏合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波长转换单元上;该胶材系围绕该空气层分布。其中,该空气层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一面上的投影面积不小于该面面积的30%。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直接贴附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的一面上。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侧墙至少部分围绕该光源设置,该强度弱化单元架设于该侧墙顶端。其中,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光学调控膜上具有垂直投影的一遮蔽区域,该些出光孔围绕该遮蔽区域分布;该遮蔽区域内并形成有至少一辅助出光孔,该辅助出光孔的孔径大于该些出光孔中最接近该遮蔽区域者的孔径。本技术中强度弱化单元设置于波长转换单元及光源之间。光源及强度弱化单元在波长转换单元上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迭。借由此一设置,光源产生的光线中,至少部分会在抵达波长转换单元前先抵达强度弱化单元。强
度弱化单元以反射、散射、折射或吸收等方式,或以上方式的组合,降低通过强度弱化单元光线的强度,从而降低直射后方波长转换单元的光线强度,以提高波长转换单元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组件爆炸图;图3为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剖视图;图4为强度弱化单元的实施例光穿透率分布示意图;图5为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图6为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图7为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图8为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图9A为光学调控膜的实施例示意图;图9B为光学调控膜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光源模块110 光源130 载板150 光场中轴170 侧墙190 反射面300 光学调控膜310 出光孔330 遮蔽区域350 辅助出光孔400 扩散板500 波长转换单元600 空气层610 胶材700 强度弱化单元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较佳系供使用于显示设备中,以提供显示设备所需的背光。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背光模块亦可与其他需要背光源的装置组合,以提供所需的背光。本技术的背光模块,如图2所示,包含光源模块100、光学调控膜300、波长转换单元500及强度弱化单元700。光源模块100包含至少一光源110;当具有多数个光源110时,光源110较佳系以行列矩阵的形式排列,如图2所示。此外,光源模块100较佳另包含载板130供承载光源110。在较佳实施例中,光源110包含蓝光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为限。光学调控膜300设置于光源模块100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310。在本实施例中,出光孔310系以穿孔的形式设置;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出光孔310亦可以为未贯穿的凹孔。光学调控膜300朝向光源110的一面具有反射效果,当光源110产生的光线抵达光学调控膜300上未设有出光孔310的部分,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光源,具有一光场中轴;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一波长转换单元,设置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光源之间,且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以及一强度弱化单元,设置于该波长转换单元及该光源之间,且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22 TW 105202474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光源,具有一光场中轴;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数出光孔;一波长转换单元,设置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光源之间,且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以及一强度弱化单元,设置于该波长转换单元及该光源之间,且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源模块包含一载板承载该光源,该载板上包含有一反射面;该强度弱化单元的中心位置至最近边缘的距离小于该反射面至该光学调控膜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弱化单元的光穿透率由中心位置朝边缘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弱化单元包含一具有介于1.5至1.6之间的折射率的增光棱镜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夹有一空气层,且该空气层为该光场中轴所通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胶材分布于该强度弱化单元及该波长转换单元间,以黏合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波长转换单元上;该胶材围绕该空气层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层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一面上的投影面积不小于该面面积的3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弱化单元直接贴附于该波长转换单元朝向该光源的一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源模块包含一侧墙至少部分围绕该光源设置,该强度弱化单元架设于该侧墙顶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弱化单元于该光学调控膜上具有垂直投影的一遮蔽区域,该多数出光孔围绕该遮蔽区域分布;该遮蔽区域内并形成有至少一辅助出光孔,该辅助出光孔的孔径大于该些
\t出光孔中最接近该遮蔽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圣林苏逸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