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04710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2:51
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具有承载面;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背板上,承载面与光学膜片之间具有间距;光源,配置于承载面的边缘;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承载面与光学膜片之间,光源适于往该些光学微结构发出光线,各光学微结构包括:第一透光结构以及第二透光结构;第一透光结构连接于承载面且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前端朝向光源且具有第一凹面,后端背向光源且具有凸面;第二透光结构连接于第一透光结构且位于第一透光结构与光学膜片之间,其中第二透光结构具有相对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前表面朝向光源且倾斜于承载面,后表面背向光源且倾斜于承载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避免背光模块的厚度过大,还可确保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光学微结构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子装置多利用平面显示模块进行画面的显示,其中又以液晶显示模块的技术较为纯熟且普及化。然而,由于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下方具有背光模块以提供显示画面所需光线。在一些电子装置中,采用无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以节省组装成本并降低装置重量。传统无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其光学膜片与背板之间具有间距而形成了空气层,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在无实际物体的空气层内传递反射后通过光学膜片而射出。在这种无导光板的设计方式之下,须藉由调整背板与光学膜片的距离来增进出光均匀度,然而此举将使背光模块难以薄型化。此外,由于上述空气层无法对光学膜片进行支撑,因此光学膜片容易下陷变形而影响出光质量。从而,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具有较小的厚度及较佳的出光质量。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至少一光学膜片、一光源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该背板具有一承载面;该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背板上,其中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具有一间距;该光源配置于该承载面的一边缘;该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光源适于往该些光学微结构发出一光线,各该光学微结构包括:一第一透光结构以及一第二透光结构;该第一透光结构连接于该承载面且具有相对的一前端及一后端,其中该前端朝向该光源且具有一第一凹面,该后端背向该光源且具有一凸面;该第二透光结构连接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且位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第二透光结构具有相对的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该前表面朝向该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该后表面背向该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光学微结构位于光源与承载面的另一边缘之间,当光线通过各光学微结构时,部分光线藉由第一凹面及凸面的导引而往另一边缘传递,且另一部分光线藉由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导引而往光学膜片传递。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光学微结构的高度等于承载面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以使这些第二透光结构支撑光学膜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面为凸弧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凹面为凹弧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透光结构还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端及一第二侧端,第一侧端连接于前端与后端之间且具有一第二凹面,第二侧端连接于前端与后端之间且具有一第三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透光结构还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第一侧表面连接于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且倾斜于承载面,第二侧表面连接于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且倾斜于承载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透光结构还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第一侧表面连接于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且垂直于承载面,第二侧表面连接于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且垂直于承载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透光结构为一角锥状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角锥状结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连接于第一透光结构,第二端面朝向光学膜片,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的面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角锥状结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连接于第一透光结构,第二端面朝向光学膜片,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的面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透光结构及对应的第二透光结构共同构成一角锥状结构或一圆锥状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光学微结构的配置密度沿远离光源的方向渐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板具有多个侧墙,这些侧墙围绕承载面且支撑光学膜片的周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结构与第二透光结构为一体成型。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中,多个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背板的承载面上,而能藉其第一凹面、凸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等结构特征对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导引。详细而言,通过光学微结构的第一透光结构的部分光线可藉由第一凹面及凸面的导引而均匀地传递至承载面上的各个位置,且通过光学微结构的第二透光结构的部分光线可藉由倾斜于承载面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导引而往光学膜片传导递送并通过光学膜片而射出。经由调整这些光学微结构的配置密度以及上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倾斜角度可增进背光模块的出光均匀度。如此一来,不须为了增进出光均匀度而调整背板与光学膜片的距离,而可避免背光模块的厚度过大,以符合电子装置轻薄的趋势。此外,位于光学膜片与承载面之间的这些光学微结构可对光学膜片进行支撑以避免光学膜片下陷变形,藉以确保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质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图3的光学微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第一透光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7是图3的光学微结构导引光线的示意图。图8是图5的光学微结构导引光线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导引光线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光学微结构的俯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光学微结构的俯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光学微结构的俯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图16的光学微结构的俯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                                         背光模块110、110’、210                             背板112、112’、212                             承载面112a、112b、112c                            边缘114                                         侧墙120、120’                                  光学膜片130                                         光源140、140’、240、340、440、54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该背板具有一承载面;至少一光学膜片,该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背板上,其中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具有一间距;一光源,该光源配置于该承载面的一边缘;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该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光源适于往该些光学微结构发出一光线,各该光学微结构包括:一第一透光结构,该第一透光结构连接于该承载面且具有相对的一前端及一后端,其中该前端朝向该光源且具有一第一凹面,该后端背向该光源且具有一凸面;以及一第二透光结构,该第二透光结构连接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且位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第二透光结构具有相对的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该前表面朝向该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该后表面背向该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背板,该背板具有一承载面;
至少一光学膜片,该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背板上,其中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
间具有一间距;
一光源,该光源配置于该承载面的一边缘;以及
多个光学微结构,该些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该承载面与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光源适
于往该些光学微结构发出一光线,各该光学微结构包括:
一第一透光结构,该第一透光结构连接于该承载面且具有相对的一前端及一后端,
其中该前端朝向该光源且具有一第一凹面,该后端背向该光源且具有一凸面;以及
一第二透光结构,该第二透光结构连接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且位于该第一透光结构与
该光学膜片之间,其中该第二透光结构具有相对的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该前表面朝向该
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该后表面背向该光源且倾斜于该承载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些光学微结构位于该光源与该承载面的另
一边缘之间,当该光线通过各该光学微结构时,部分该光线藉由该第一凹面及该凸面的导
引而往该另一边缘传递,且另一部分该光线藉由该前表面及该后表面的导引而往该光学膜
片传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各该光学微结构的高度等于该承载面与该光
学膜片之间的该间距,以使该些第二透光结构支撑该光学膜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凸面为凸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凹面为凹弧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各该第一透光结构还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端
及一第二侧端,该第一侧端连接于该前端与该后端之间且具有一第二凹面,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涌蔡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纬视晶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