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折光条和发光二极管,所述折光条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折光条,再由出光面射出折光条。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光轴,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的全反射临界角,所述入光面设置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发光二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薄型化折光条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为得到一均匀的显示器面光源通常采用导光板,然而单个 LED元件为近似点光源,在使用时,为了避免LED元件的间隔区域由于光源发散角度的因素 导致形成暗带,通常在导光板的入光面形成微结构以扩大光在导光板内部的发散角,但该 发散角度有限,不足以满足均匀出光的效果,则必须通过增设一厚度较大的折光条来增加 混光距离,但是该大厚度的折光条增加了整个背光模组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薄型化折光条的背光模组。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折光条和发光二极管,所述折光条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 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折光条,再由出光面射出折光条。所述出光面上设置 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光轴,所述第一凹槽包括 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的全反射临界角, 所述入光面设置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发光二极管间隔设置,所述 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 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第一凹槽的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设 计为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的全反射临界角,使得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出射角度较小的光线 能更多的被第一侧面全反射,将第二凹槽的第二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设计为小于 或等于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增加了经第一侧面全反射到达第二侧面后,又 被第二侧面全反射的光线的数量,从而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出射角度较小的光线经过第一 侧面和第二侧面全反射作用,分散向发光二极管两侧,增加了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性,提高 了背光模组的品质。【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区域IV的放大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 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折光条100、发光二极管200和导光板 300。所述折光条100包含出光面110和入光面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120和出光 面110平行设置。所述发光二极管200和导光板300分别贴设于折光条100的入光面120 和出光面110。所述发光二极管200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120进入折光条100,再由出光面 110射出折光条100进入导光板300。所述导光板300包含第一表面301、第二表面302和 第三表面303。所述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表面303连接于所 述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所述折光条100的出光面110与所述导光板300的第三表面 303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光条100的出光面110与所述导光板300的第三表面303 贴合。所述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可选择平行设置,也可选择非平行设置,以适应不 同背光环境下的使用需求。所述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亦可选择雾化处理、图案化 处理、纹理化处理等,以增加导光板300的出光效率和出射光线的均匀性。 所述出光面110设置有向折光条100内凹陷的第一凹槽111。每一第一凹槽111 与一个发光二极管200相对,并位于该发光二极管200的上方,具体的,每一所述第一凹槽 111关于对应的发光二极管200的光轴M-M对称。所述第一凹槽大致呈"V"型。所述第一 凹槽111包含第一侧面1111和坚面1112。所述第一侧面1111与入光面120所在平面12 的夹角ct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100的全反射临界角Θ,也即(!彡Θ,以增加由第一侧面 1111全反射的光线的数量。具体的,请参阅图4,光线R 1在第一侧面1111入射角度大于或 等于该临界角,当光线R1A射到第一侧面1111后,被第一侧面1111反射;光线R 3在第一侧 面1111入射角度小于临界角,当光线R3入射到第一侧面1111后,由第一侧面1111折射出 折光条100。所述光线在折光条100的全反射临界角Θ等于该折光条100的折射率η的倒 数的反正弦,也即Q=arcsin(l/n)。 所述入光面120设置有向折光条100内凹陷的第二凹槽121。所述第二凹槽121 与发光二极管20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121呈倒"V"型。所述第二凹槽121包含第二 侧面1211。所述第二侧面1211与入光面120所在平面12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 侧面1111与入光面120所在平面12的夹角α,也即β < α,以增加经第一侧面1111全 反射到达第二侧面1211后,又经第二侧面1211全反射的光线的数量。具体的,请参阅图4, 光线R1经第一侧面1111全反射后又入射到第二侧面1211,在第二侧面1211发生全反射, 增加了背光模组10出光的均匀性,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品质。 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111的第一侧面1111与折光条100的入光面120所在 平面12的夹角a设计为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100的全反射临界角Θ,使得由发光二极管 200发出的出射角度较小的光线能更多的被第一侧面1111全反射,将所述第二凹槽121的 第二侧面1211与入光面120所在平面12的夹角β设计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1111 与入光面120所在平面12的夹角a,增加了被第一侧面1111全反射到达第二侧面1211 后,又经第二侧面1211全反射的光线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折光条和发光二极管,所述折光条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折光条,再由出光面射出折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光轴,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该折光条的全反射临界角,所述入光面设置有向折光条内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发光二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与入光面所在平面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辰翰,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