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0278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1:19
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板、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组件;底板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邻接于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一凹陷,凹陷包括有一第二承载面及一反光面,反光面连接于第一承载面与第二承载面之间,且反光面倾斜于第一承载面与第二承载面;导光板具有相连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导光板叠设于底板的第一承载面,且导光板的一侧覆盖倾斜的反光面之上而使入光面位于凹陷上,出光面背向底板;光源组件具有至少一发光面,光源组件叠设于第二承载面,且发光面面向入光面与反光面,发光面具有远离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缘,藉由光源组件设置于凹陷中而使发光面的侧缘不高于导光板的出光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升背光模块的光利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防漏光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传统背光模块包含了导光板及光源。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一侧,且光源的光线射入导光板。藉由导光板来导引光线方向,可提高显示面板光辉度及控制亮度均匀。为了让平板计算机、笔记本型计算机或显示屏幕能够进一步薄型化,背光模块的导光板有越做越薄的趋势。然而,当导光板薄化而使得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尺寸则小于光源的发光面的尺寸时,导光板的入光面则无法完全覆盖光源的发光面,进而造成部分光线外漏并导致光源的光利用效率降低。因此,如何避免发生光源与薄型化的导光板之间产生漏光的问题,进而提升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将是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藉以避免光源与薄型化的导光板之间产生漏光的问题,进而提升光源的光利用效率。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板、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组件;该底板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邻接于该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一凹陷,该凹陷包括有一第二承载面及一反光面,该反光面连接于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之间,且该反光面倾斜于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该导光板具有相连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导光板叠设于该底板的该第一承载面,且该导光板的一侧覆盖倾斜的该反光面之上而使该入光面位于该凹陷上,该出光面背向该底板;该光源组件具有至少一发光面,该光源组件叠设于该第二承载面,且该至少一发光面面向该入光面与该反光面,该至少一发光面具有远离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缘,藉由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凹陷中而使该至少一发光面的该侧缘不高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背光模块,采用具有凹陷设计的底板,且光源组件设置于凹陷中,以使第一承载面与第二承载面间的高度差来让发光面与入光面的其中一侧先对齐,再通过位于凹陷一侧的反光面来让发光面与入光面另一侧外漏的光线重新导回导光板内,可提升背光模块的光利用性。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底板与发光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不意图。图4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光迹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所述的底板与发光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所述的底板与发光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所述的底板与发光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背光模块310入光面100底板320出光面110第一承载面330底面120凹陷340网点结构130第二承载面400光源组件140反光面410电路板200微结构420发光组件210凸部421发光面220第一侧边421a侧缘230第二侧边500光学膜片300导光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底板与发光组件的局部立体不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不意图。图4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光迹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包含一底板100、多个微结构200、一导光板300、一光源组件400及多个光学膜片500。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0例如为显示器的壳体的一部分,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00亦可为独立于显示器的壳体外的另一组件。底板100的材质例如为塑料,且通过研磨工艺或材料特性让底板100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光效果。详细来说,底板100具有一第一承载面I1及邻接于第一承载面110的一侧的一凹陷120。凹陷120包含有一第二承载面130及一反光面140。第一承载面110实质上平行于第二承载面130,且第一承载面110与第二承载面130间具有一高度差ΔΗ,反光面140则连接于第一承载面110与第二承载面130之间。其中,反光面140为一平直面,并倾斜于第一承载面110与第二承载面130,而上述反光面140倾斜于第一承载面110与第二承载面130是指反光面140非垂直及非平行于第一承载面110。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反光面140与第二承载面130夹一第一夹角Θ I (如图1所示),且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10度。同理,反光面140与第一承载面110的延伸面的夹角亦等同于第一夹角Θ1。此外,上述第一承载面110实质上平行于第二承载面130的特征,可有利于提升后续组件组装的精密度。并且,上述因底板100直接具有反光效果,即第一承载面110与第二承载面130皆具有反光效果,故导光板300与底板100间无需加设反光层,以利于进一步地薄化背光模块10。但导光板300与底板100间无设置反光层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案,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00上也可以加镀反光层,此做法虽会牺牲些许薄化优势,但却可进一步提升底板100的反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0在第二承载面130处的表面具有反光效果,以进一步减少漏光的问题,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00的第二承载面130亦可不具有反光效果。多个微结构200形成并凸出于反光面140上,并间隔排列。微结构200自第一承载面110朝第二承载面130的水平方向等高度延伸,且微结构200的宽度自第一承载面110朝第二承载面130递减,以及微结构200凸出反光面140的高度自第一承载面110朝第二承载面130递增而使向下倾斜的反光面140位于其二侧。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200具有凸出反光面140的一凸部210,且凸部210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以及凸部210远离反光面140的表面与第一承载面110共平面。此外,微结构200具有等长且相连的一第一侧边220及一第二侧边230。第一侧边220与第二侧边230分别连接于凸部210的两腰边。第一侧边220与第二侧边230夹一第二夹角Θ 2,且第二夹角较佳等于约120?150度(如图3所示),而微结构200藉由第一侧边220与第二侧边230连接于二侧倾斜的反光面140。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200与底板100的材质相同,皆由具有反光效果的塑料一体成型制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微结构200的作用在于提升背光模块10的光均匀性,故在此考虑下,微结构200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的具有反光效果的塑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微结构200亦可由具有透光的材质制成而通过折射的原理来提升背光模块10的光均匀性。导光板300具有一入光面310、一出光面320及一底面330。底面330背对出光面320,且入光面310连接于出光面320与底面330之间的一侧边。导光板300叠设于底板100的第一承载面110,且导光板300的一侧覆盖于反光面140之上而使入光面310位于凹陷120上方,且出光面320背向底板100。此外,导光板300可具有一网点结构340,以藉由网点结构340提升导光板300的光均匀效果。但网点结构340正投影至底板100的投影范围与反光面140不重叠。藉此,能够避免网点结构340位于反光面140的上方而破坏了微结构200原先预设的光学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板,该底板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邻接于该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一凹陷,该凹陷包括有一第二承载面及一反光面,该反光面连接于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之间,且该反光面倾斜于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相连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导光板叠设于该底板的该第一承载面,且该导光板的一侧覆盖倾斜的该反光面之上而使该入光面位于该凹陷上,该出光面背向该底板;以及一光源组件,该光源组件具有至少一发光面,该光源组件叠设于该第二承载面,且该至少一发光面面向该入光面与该反光面,该至少一发光面具有远离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缘,藉由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凹陷中而使该至少一发光面的该侧缘不高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妍菲宋梦丽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纬视晶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