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产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742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差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产品线。差速器单元包括:小齿轮轴,包括轴部和齿轮部;环形齿轮,与齿轮部啮合;差速器壳体,与环形齿轮一起旋转;差速器齿轮机构,被容纳在差速器壳体中;差速器托架,具有容纳差速器壳体和环形齿轮的容纳空间;和一对轴承,支撑小齿轮轴,使得小齿轮轴能够相对于差速器托架旋转。差速器托架具有被设置为单个构件的内圆筒部、外圆筒部和连接部。内圆筒部使该对轴承配合在内圆筒部中。外圆筒部比内圆筒部靠径向外侧设置。连接部连接内圆筒部和外圆筒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产品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差速器单元和包括多个差速器单元的差速器单元产品线。
技术介绍
例如,安装在四轮驱动车辆或后轮驱动车辆上的差速器单元包括:小齿轮轴,该小齿轮轴具有轴部和齿轮部,该轴部和齿轮部被设置为单个构件;环形齿轮,该环形齿轮与小齿轮轴的齿轮部啮合;差速器壳体,该差速器壳体与环形齿轮一起旋转;差速器齿轮机构,该差速器齿轮机构被容纳在差速器壳体中;差速器托架,该差速器托架将差速器壳体和环形齿轮与小齿轮轴的轴部的一部分容纳在一起;以及一对轴承,所述一对轴承支撑小齿轮轴,使得小齿轮轴能够相对于差速器托架旋转。小齿轮轴与环形齿轮之间的啮合部分以及差速器齿轮机构由封入差速器托架中的润滑油(差速器油)润滑(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0-216566(JP2010-216566A))。当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差速器单元中差速器托架中的一对轴承的支撑刚度低时,小齿轮轴由于在小齿轮轴与环形齿轮之间传输的转矩而倾斜,这可能由于不适当的齿接触而促进磨损和发热。为了增加一对轴承的支撑刚度,可以增加差速器托架的支撑一对轴承的部分的厚度。然而,仅增加差速器托架的该部分的厚度将导致差速器单元的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差速器单元和一种差速器齿轮产品线,该差速器单元能够在抑制差速器单元的重量增加的同时增加对于小齿轮轴的支撑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差速器单元包括:小齿轮轴,所述小齿轮轴包括轴部和齿轮部;环形齿轮,所述环形齿轮与所述齿轮部啮合;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环形齿轮一起旋转;差速器齿轮机构,所述差速器齿轮机构被容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差速器托架,所述差速器托架具有容纳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环形齿轮的容纳空间;和一对轴承,所述一对轴承支撑所述小齿轮轴,使得所述小齿轮轴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托架旋转。所述差速器托架具有被设置为单个构件的内圆筒部、外圆筒部和连接部,所述内圆筒部在内周表面中具有轴承配合表面,所述一对轴承配合在所述轴承配合表面上,所述外圆筒部比所述内圆筒部靠径向外侧设置,并且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内圆筒部和所述外圆筒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差速器单元产品线包括多个差速器单元。所述多个差速器单元具有根据第一方面的构造,并且在所述多个差速器单元之间或之中,第二分隔壁相对于内圆筒部和外圆筒部的轴向位置是不同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面,能够在抑制差速器单元的重量增加的同时增加对于小齿轮轴的支撑刚度。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配备有驱动力传输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示例的示意性构造图;图2示出了后差速器单元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3示出了后差速器单元和驱动力传输装置的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竖直截面;图4A是从车辆的前侧朝向后侧观察时的差速器托架的构造图;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IVB-IVB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差速器单元的第一变型示例的截面图;并且图6是差速器单元的第二变型示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将参考图1至图6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作为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合适示例而被示出,并且在某些部分中,以下实施例具体示出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技术事项。然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该特定形式。四轮驱动车辆的总体构造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配备有驱动力传输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示例的示意性构造图。四轮驱动车辆1包括作为主驱动轮的右前轮102和左前轮101以及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右后轮104和左后轮103。驱动源11的驱动力的速度通过变速器12改变,并且变化后的驱动力被恒定地传输至前轮102、101并且取决于车辆的状态还被传输至后轮104、103。驱动源11例如是发动机,并且可以是电动马达,或者可以是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组合。四轮驱动车辆1包括前差速器单元2和后差速器单元3、右驱动轴202和左驱动轴201、右驱动轴302和左驱动轴301、传动轴13、齿轮机构14以及驱动力传输装置7来作为驱动力传输系统,用于将驱动源11(其速度由变速器12改变)的驱动力传输至右前轮102和左前轮101以及右后轮104和左后轮103。右驱动轴202和左驱动轴201被设置在前差速器单元2与右前轮102和左前轮101之间。右驱动轴302和左驱动轴301被设置在后差速器单元3与右后轮104和左后轮103之间。传动轴13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传输驱动力。齿轮机构14被设置在前差速器单元2与传动轴13之间。驱动力传输装置7联接到传动轴13的后端。前差速器单元2包括前差速器壳体21、小齿轮销22、一对小齿轮23以及一对侧齿轮24。小齿轮销22被固定到前差速器壳体21。一对小齿轮23由小齿轮销22支撑。一对侧齿轮24与一对小齿轮23啮合。右驱动轴202和左驱动轴201被固定到一对侧齿轮24。驱动源11的驱动力从变速器12传输至前差速器壳体21。齿轮机构14包括固定到前差速器壳体21的环形齿轮141以及与环形齿轮141啮合的小齿轮142。传动轴13在其前端和后端处具有万向接头131、132。前万向接头131被附接到小齿轮142。后万向接头132被附接到后文描述的驱动力传输装置7的前外壳71。图2示出了后差速器单元3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3是后差速器单元3和驱动力传输装置7的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在下文中,后差速器单元3被简称为差速器单元3。差速器单元3包括环形齿轮30、后差速器壳体31、小齿轮销32、一对小齿轮33以及一对侧齿轮34。后差速器壳体31与环形齿轮30一起旋转。小齿轮销32被固定到后差速器壳体31。一对小齿轮33由小齿轮销32支撑。一对侧齿轮34与一对小齿轮33啮合。环形齿轮30和后差速器壳体31绕在车辆的侧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O1旋转。右驱动轴302和左驱动轴301被固定到一对侧齿轮34。一对小齿轮33和一对侧齿轮34是被容纳在后差速器壳体31中的差速器齿轮机构的形式。差速器单元3包括小齿轮轴4、差速器托架5以及一对轴承61、62。小齿轮轴4具有轴部41和齿轮部42。差速器托架5具有容纳空间51a,该容纳空间51a容纳环形齿轮30和差速器壳体31。一对轴承61、62支撑小齿轮轴4,使得小齿轮轴4能够相对于差速器托架5旋转。后差速器壳体31在车辆的侧向方向上的两端由轴承351、352支撑,使得后差速器壳体31能够相对于差速器托架5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轴承351、352为圆锥滚子轴承。小齿轮轴4由一对轴承61、62支撑,并且绕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O2旋转。小齿轮轴4的齿轮部42与环形齿轮30啮合。小齿轮轴4的齿轮部42与环形齿轮30形成准双曲面齿轮对。小齿轮轴4的轴部41具有直径比齿轮部42的直径小的圆柱形状。齿轮部42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单元(3、3A、3B),其特征在于包括:/n小齿轮轴(4),所述小齿轮轴(4)包括轴部(41)和齿轮部(42);/n环形齿轮(30),所述环形齿轮(30)与所述齿轮部(42)啮合;/n差速器壳体(31),所述差速器壳体(31)与所述环形齿轮(30)一起旋转;/n差速器齿轮机构(33、34),所述差速器齿轮机构(33、34)被容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31)中;/n差速器托架(5),所述差速器托架(5)具有容纳所述差速器壳体(31)和所述环形齿轮(30)的容纳空间(51a);和/n一对轴承(61、62),所述一对轴承(61、62)支撑所述小齿轮轴(4),使得所述小齿轮轴(4)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托架(5)旋转,其中所述差速器托架(5)具有被设置为单个构件的内圆筒部(531)、外圆筒部(532)和连接部(530),所述内圆筒部(531)在内周表面中具有轴承配合表面,所述一对轴承(61、62)配合在所述轴承配合表面上,所述外圆筒部(532)比所述内圆筒部(531)靠径向外侧设置,并且所述连接部(530)连接所述内圆筒部(531)和所述外圆筒部(53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8 JP 2019-0634381.一种差速器单元(3、3A、3B),其特征在于包括:
小齿轮轴(4),所述小齿轮轴(4)包括轴部(41)和齿轮部(42);
环形齿轮(30),所述环形齿轮(30)与所述齿轮部(42)啮合;
差速器壳体(31),所述差速器壳体(31)与所述环形齿轮(30)一起旋转;
差速器齿轮机构(33、34),所述差速器齿轮机构(33、34)被容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31)中;
差速器托架(5),所述差速器托架(5)具有容纳所述差速器壳体(31)和所述环形齿轮(30)的容纳空间(51a);和
一对轴承(61、62),所述一对轴承(61、62)支撑所述小齿轮轴(4),使得所述小齿轮轴(4)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托架(5)旋转,其中所述差速器托架(5)具有被设置为单个构件的内圆筒部(531)、外圆筒部(532)和连接部(530),所述内圆筒部(531)在内周表面中具有轴承配合表面,所述一对轴承(61、62)配合在所述轴承配合表面上,所述外圆筒部(532)比所述内圆筒部(531)靠径向外侧设置,并且所述连接部(530)连接所述内圆筒部(531)和所述外圆筒部(5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单元(3、3A、3B),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530)包括多个第一分隔壁(533)和至少一个第二分隔壁(534),所述多个第一分隔壁(533)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多个第一分隔壁(5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孝雄佐藤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丰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