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踏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197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踏板,它包括上踏板、下踏板、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扭簧、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三插销和第四插销,上踏板设置有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下踏板设置有第三连接耳和第四连接耳;所述第一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一连接耳内,第一插销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一运动轴下端伸入第三连接耳内,第二插销依次穿过第三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下端,实现第一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一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踏板和第一运动轴始终向上踏板靠拢,维持折叠状态,而且扭簧始终产生一种向上的弹簧,避免踏板上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而产生松动或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

Car ped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踏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踏板。
技术介绍
皮卡车的尾箱距离地面较高,因此皮卡车通常在尾箱位置设置有踏板,便于用户踩踏并搬货至尾箱内,目前主要采用支架+螺栓结构固定踏板,其缺点是汽车踏板长期固定在车身门槛位置,在非使用状态下占据了大量空间,还有一种使用销连接结构,其缺点是整体厚重,难以实现定位,运动轴活动范围波动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结构空间、方便定位、避免踏板上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导致摆动时脱离运动轨迹的一种汽车踏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踏板,包括上踏板、下踏板、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扭簧、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三插销和第四插销,上踏板设置有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下踏板设置有第三连接耳和第四连接耳;所述第一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一连接耳内,第一插销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一运动轴下端伸入第三连接耳内,第二插销依次穿过第三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下端,实现第一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一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二连接耳内,第三插销依次穿过第二连接耳和第二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二运动轴下端伸入第四连接耳内,第四插销依次穿过第四连接耳和第二连接杆下端,实现第二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二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置在第一插销上,扭簧构成第一运动轴的复位机构。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二运动轴旋转带动上踏板和下踏板相互展开或相互折叠,而且扭簧为第一运动轴的复位机构,扭簧始终产生一种向上弹力推动第一运动轴往上踏板靠拢,而且第二运动轴、下踏板和第一运动轴连动往上踏板靠拢,从而使初始状态下,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下踏板和第一运动轴始终向上踏板靠拢,维持折叠状态,而且扭簧始终产生一种向上的弹簧,避免踏板上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而产生松动或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第一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块和弹性凸头,所述固定块设置在上踏板底部一侧,固定块相对设置围成第一定位腔,固定块开有安装孔,弹性凸头一端伸入并卡紧在安装孔内,弹性凸头另一端朝向第一定位腔。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运动轴外壁开有第一凹孔,第一运动轴旋转时,第一运动轴伸入或离开第一定位腔,当弹性凸头伸入第一凹孔时,第一运动轴锁紧于第一定位腔内。所述第一运动轴往上旋转过程中,第一运动轴伸入第一定位腔内,弹性凸头伸入第一凹孔,第一运动轴卡紧于第一定位腔内,防止第一运动轴晃动,避免踏板的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导致摆动时脱离运动轨迹或产生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包括弹簧、滑柱和螺栓,所述上踏板的底部另一侧开有第二定位腔,第二定位腔侧壁开有通道,所述滑柱、弹簧和螺栓依次设置在通道内,弹簧一端抵靠在螺栓上,弹簧另一端抵靠在滑柱一端,滑柱另一端朝向第二定位腔,弹簧构成滑柱沿通道伸缩的复位机构。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二运动轴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外壁开有第二凹孔,第二运动轴旋转时,定位部伸入或离开第二定位腔内,当滑柱伸入第二凹孔时,第二运动轴锁紧于第二定位腔内。所述第二运动轴往上旋转过程中,第二运动轴的定位部伸入第二定位腔内,滑柱插入第二凹孔,定位部卡紧于第二定位腔内,防止第二运动轴晃动,避免踏板的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导致摆动时脱离运动轨迹或产生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下踏板包括踩踏部和连接部,踩踏部一端和连接部连接构成“L”型下踏板,踩踏部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用户下压下踏板的下压部。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连接部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三连接耳和第四连接耳。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分别设置在上踏板底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二运动轴旋转带动上踏板和下踏板相互展开或相互折叠,而且扭簧为第一运动轴的复位机构,扭簧始终产生一种向上弹力推动第一运动轴往上踏板靠拢,而且第二运动轴、下踏板和第一运动轴连动往上踏板靠拢,从而使初始状态下,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下踏板和第一运动轴始终向上踏板靠拢,维持折叠状态,而且扭簧始终产生一种向上的弹簧,避免踏板上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而产生松动或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本技术,所述第一运动轴往上旋转过程中,第一运动轴伸入第一定位腔内,弹性凸头伸入第一凹孔,第一运动轴卡紧于第一定位腔内,防止第一运动轴晃动,所述第二运动轴往上旋转过程中,第二运动轴的定位部伸入第二定位腔内,滑柱插入第二凹孔,定位部卡紧于第二定位腔内,防止第二运动轴晃动,避免踏板的运动轴因单个金属销连接不稳,导致摆动时脱离运动轨迹或产生异响,提高汽车踏板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折叠状态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展开状态左视图。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分解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踏板的另一角度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结合图1到图8所示,一种汽车踏板,包括上踏板1、下踏板2、第一运动轴3、第二运动轴4、扭簧5、第一插销11、第二插销12、第三插销13、第四插销14、第一定位装置6和第二定位装置7。所述第一定位装置6包括固定块61和弹性凸头62,所述固定块61设置在上踏板1底部右侧,固定块61相对设置围成第一定位腔63,固定块61开有安装孔611,弹性凸头62一端伸入并卡紧在安装孔611内,弹性凸头62另一端朝向第一定位腔63。所述上踏板1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耳21和第二连接耳22,上踏板1底部右侧开有第二定位腔8,第二定位腔8侧壁开有通道81。所述第二定位装置7包括弹簧71、滑柱72和螺栓73,所述滑柱72、弹簧71和螺栓73依次设置在通道81内,弹簧71一端抵靠在螺栓73上,弹簧71另一端抵靠在滑柱72一端,滑柱72另一端朝向第二定位腔8,弹簧71构成滑柱72沿通道81伸缩的复位机构。所述下踏板2包括踩踏部9和连接部10,踩踏部9一端设置有用于用户下压下踏板2的下压部91,踩踏部9另一端和连接部10连接构成“L”型下踏板2,所述连接部10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三连接耳23和第四连接耳24。所述第一运动轴3外壁开有第一凹孔31,第一运动轴3上端伸入第一连接耳21内,第一插销11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耳21和第一运动轴3上端,所述第一运动轴3下端伸入第三连接耳23内,第二插销12依次穿过第三连接耳23和第一运动轴3下端,第一运动轴3和上踏板1转动连接,第一运动轴3和下踏板2转动连接,所述扭簧5套置在第一插销11上,扭簧5构成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踏板,包括上踏板、下踏板、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扭簧、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三插销和第四插销,上踏板设置有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下踏板设置有第三连接耳和第四连接耳;/n所述第一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一连接耳内,第一插销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一运动轴下端伸入第三连接耳内,第二插销依次穿过第三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下端,实现第一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一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n所述第二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二连接耳内,第三插销依次穿过第二连接耳和第二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二运动轴下端伸入第四连接耳内,第四插销依次穿过第四连接耳和第二连接杆下端,实现第二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二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置在第一插销上,扭簧构成第一运动轴的复位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踏板,包括上踏板、下踏板、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扭簧、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三插销和第四插销,上踏板设置有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下踏板设置有第三连接耳和第四连接耳;
所述第一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一连接耳内,第一插销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一运动轴下端伸入第三连接耳内,第二插销依次穿过第三连接耳和第一运动轴下端,实现第一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一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运动轴上端伸入第二连接耳内,第三插销依次穿过第二连接耳和第二运动轴上端,所述第二运动轴下端伸入第四连接耳内,第四插销依次穿过第四连接耳和第二连接杆下端,实现第二运动轴和上踏板转动连接,第二运动轴和下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置在第一插销上,扭簧构成第一运动轴的复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踏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块和弹性凸头,所述固定块设置在上踏板底部一侧,固定块相对设置围成第一定位腔,固定块开有安装孔,弹性凸头一端伸入并卡紧在安装孔内,弹性凸头另一端朝向第一定位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轴外壁开有第一凹孔,第一运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檀卫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维杰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