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6263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载运输装置。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设于车体顶部,第二定位部件设于车体后部;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对梯子的横杆定位,所述的第二定位部件对梯子的竖杆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简易省时,提高工作效率:在装梯过程中,只需要将梯子放到该装置上,通过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实现固定功能进行快速装梯,大大缩短装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5秒。而且提高安全性,降低作业风险:避免了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

A vehicle transpor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运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置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载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梯子,一种借力登高工具,该工具由两根长粗杆子做边,中间横穿适合攀爬的横杆,在电力行业现场作业时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是低压现场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电力工作人员外出作业时配备的登高工作梯子,长度有3米、5米、7米几个尺寸,通过倾斜搭放,再捆绑固定安装在工程车后车厢上,根据《安全工作规程》中的机动车运输规定方面,装载超长物件时,超长架与车厢固定的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捆绑松动。因此,针对装梯运输问题,工作人员需要攀爬登上车斗,寻找利用工程车顶部适合且能够固定的位置,配合使用铁丝或绳子缠绕等方法对梯子上端进行捆绑固定,同时还要在车斗中间或下方对梯子进行二次捆绑固定,确保安装牢固。一套流程下来,在装梯方面至少得耗费五到十分钟不等的时间,甚至更长,大大延长了出勤抢修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传统的装梯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增加了作业风险。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费时费力,降低工作效率:针对装梯运输问题,工作人员需要攀爬登上车斗,寻找利用工程车顶部适合且能够固定的位置,配合使用铁丝或绳子缠绕等方法对梯子上端进行捆绑固定,同时还要在车斗中间或下方对梯子进行二次捆绑固定。装梯时间长,耗费人力大。安全性不高,存在作业风险: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降低工器具(梯子)使用寿命:在固定时利用铁线或绳子会对工器具造成的磨损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载运输装置,解决装梯费时费力、易损、安全性低的问题,延长了工器具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登高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设于车体顶部,第二定位部件设于车体后部;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对梯子的横杆定位,所述的第二定位部件对梯子的竖杆定位。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简易省时,提高工作效率:在装梯过程中,只需要将梯子放到该装置上,通过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实现固定功能进行快速装梯,大大缩短装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5秒。而且提高安全性,降低作业风险:避免了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上的卡接机构,所述的底座固定于车体顶部上,所述的卡接机构对梯子的横杆定位卡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卡接机构包括固定部、竖向支杆、横向连杆,所述的固定部与底座焊接固定,所述的竖向支杆的下部连接固定部,竖向支杆的上部连接横向连杆。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部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的固定部呈U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部U型结构的底部与底座焊接固定,每个固定部U型结构上分别连接2条竖向支杆,梯子的横杆卡接于2条竖向支杆内。进一步的,所述的底座通过螺栓与车体顶部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定位部件包括固定钩、定位件、套筒,所述的定位件将套筒固定于车体后部,所述的固定钩插入套筒中且能钩紧梯子的竖杆。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钩包括固定钩竖杆、与固定钩竖杆连接的固定钩主体,固定钩竖杆插入套筒中,固定钩主体钩紧梯子的竖杆。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定位件通过螺栓固定于车体后部。进一步的,所述的卡接机构外部包裹保护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简易省时,提高工作效率:在装梯过程中,只需要将梯子放到该装置上,通过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实现固定功能进行快速装梯,大大缩短装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5秒。而且提高安全性,降低作业风险:避免了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延长工器具(梯子)使用寿命:卡接机构外层包裹了保护层,避免了在固定时利用铁线或绳子对工器具造成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定位部件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定位部件正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定位部件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定位部件卡接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定位部件卡接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定位部件10、第二定位部件20,第一定位部件10设于车体顶部31,第二定位部件20设于车体后部32;第一定位部件10对梯子40的横杆42定位,第二定位部件20对梯子40的竖杆41定位。如图1中,工程车30能装载梯子40,现有的工程车30定位梯子40一般采用捆绑缠绕的方式。而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定位部件10、第二定位部件20,在装梯过程中,只需要将梯子40放到该装置上,通过第一定位部件10、第二定位部件20实现固定功能进行快速装梯,大大缩短装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5秒。而且提高安全性,降低作业风险:避免了因人力手工绑扎不牢固而掉落引起安全问题和造成梯子易损的情况。如图2、3所示,第一定位部件10包括底座100、固定于底座100上的卡接机构200,底座100固定于车体顶部上,卡接机构200对梯子的横杆定位卡接。卡接机构200包括固定部201、竖向支杆202、横向连杆203,固定部201与底座100焊接固定,竖向支杆202的下部连接固定部201,竖向支杆202的上部连接横向连杆203。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01与底座100焊接固定的方式十分牢固,保证了梯子定位后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固定部201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的固定部201呈U型结构。固定部201U型结构的底部与底座100焊接固定,每个固定部201U型结构上分别连接2条竖向支杆202,梯子的横杆卡接于2条竖向支杆202内。底座100通过螺栓300与车体顶部31固定,通过螺栓300的固定方式可实现安装和拆卸的便利性。例如车辆年检时或者,可通过螺栓300将这个第一定位部件10拆卸下来,避免第一定位部件10的高度过高而影响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部件(10)、第二定位部件(20),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10)设于车体顶部,第二定位部件(20)设于车体后部;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10)对梯子的横杆定位,所述的第二定位部件(20)对梯子的竖杆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部件(10)、第二定位部件(20),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10)设于车体顶部,第二定位部件(20)设于车体后部;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10)对梯子的横杆定位,所述的第二定位部件(20)对梯子的竖杆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件(10)包括底座(100)、固定于底座(100)上的卡接机构(200),所述的底座(100)固定于车体顶部上,所述的卡接机构(200)对梯子的横杆定位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接机构(200)包括固定部(201)、竖向支杆(202)、横向连杆(203),所述的固定部(201)与底座(100)焊接固定,所述的竖向支杆(202)的下部连接固定部(201),竖向支杆(202)的上部连接横向连杆(2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201)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的固定部(201)呈U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201)U型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健元王伟森黎达惠何金光谢丙炎罗霖王琨瑜朱炜璘李柳茹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