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内导向式道岔包括固定梁、活动梁和驱动装置,固定梁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杆、驱动轮和驱动机构,驱动杆的一端偏心固设在驱动轮上,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活动梁滑移配合,驱动机构与驱动轮相连以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通过带动驱动杆转动以驱动活动梁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导向式道岔,结构简单、巧妙,运行可靠、成本低,且便于维护。
Internal guided turnout and track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内导向式道岔,在转辙时需要移动、旋转整体道岔梁,以实现通车;然而,这种方式导致道岔结构复杂、笨重,故障率高、调试困难,体积庞大、空间占用较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内导向式道岔,所述内导向式道岔结构简单、巧妙,运行可靠、成本低,且便于维护。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导向式道岔的轨道。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道岔,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活动梁,所述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杆、驱动轮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偏心固设在所述驱动轮上,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梁滑移配合,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相连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通过带动所述驱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活动梁移动。根据本技术的内导向式道岔,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成本低,且便于维护,同时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之间的切换方式简单、轻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上设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驱动杆的所述一端套设于所述偏心轴且与所述偏心轴固定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梁上设有滑槽,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配合于所述滑槽且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直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为主动齿轮,所述驱动轮为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件间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从动齿轮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所述箱体内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驱动轮均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导向式道岔进一步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设在所述活动梁和所述固定梁之间,且用于引导所述活动梁相对于所述固定梁往复平移,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轨和导向件,所述导向轨固设在所述固定梁上且沿所述活动梁的平移方向延伸,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活动梁的底部,所述导向件配合于所述导向轨且沿所述导向轨平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轨的两端分别固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上。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轨道,包括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道岔。根据本技术的轨道,通过采用上述内导向式道岔,可以更加方便且可靠地切换行车通道,经济性更好。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俯视图,其中活动梁位于第二位置;图3是图1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另一个俯视图,其中活动梁位于第一位置;图4是图1中所示的固定梁与导向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所示内导向式道岔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7是图6中所示的驱动轮的示意图;图8是图1中所示的内导向式道岔的转辙切换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轨道交通系统1000;列车201;轨道200;内导向式道岔100;第一直线L1;第二直线L2;第一位置K1;第二位置K2;第一行车通道100a;第二行车通道100b;固定梁1;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活动梁2;滑槽20;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驱动装置3;驱动杆31;第一端311;第二端312;连接孔31a;滑块31b;驱动轮32;偏心轴320;从动齿轮32a;驱动机构33;驱动电机331;传动件332;主动齿轮332a;箱体34;容纳空间340;导向装置4;导向轨41;第一导轨411;第二导轨412;导向件42;导向轮42a。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导向式道岔100,包括固定梁1和活动梁2,固定梁1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活动梁2可移动地设在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100a和第二行车通道100b。也就是说,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不相交也不重合且均沿着列车201的行进方向延伸,由于列车201在内导向式道岔100处可以选择不同的行进方向,则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可以分别沿着不同的行进方向延伸。活动梁2可以设在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活动梁2可以在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移动,且在活动梁2移动的过程中,内导向式道岔100可以呈现出多个行车通道,每个行车通道驱使列车201行进的方向均不相同,而且,在同一时刻多个行车通道中仅有一个可以供列车201通行,即多个行车通道时可切换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活动梁2可以在第一位置K1和第二位置K2之间移动,当活动梁2移动至第一位置K1时,活动梁2可以与第一边梁11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100a,当活动梁2移动至第二位置K2时,活动梁2可以与第二边梁12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100b,从而通过活动梁2的移动实现第一行车通道100a和第二行车通道100b的切换,且内导向式道岔100结构简单,第一行车通道100a和第二行车通道100b之间切换便捷、可靠。如图1、图2、图5和图8所示,内导向式道岔100还包括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可以驱动活动梁2移动;驱动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n活动梁,所述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n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杆、驱动轮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偏心固设在所述驱动轮上,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梁滑移配合,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相连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通过带动所述驱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活动梁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
活动梁,所述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可切换的第一行车通道和第二行车通道;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杆、驱动轮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偏心固设在所述驱动轮上,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梁滑移配合,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相连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通过带动所述驱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活动梁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上设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驱动杆的所述一端套设于所述偏心轴且与所述偏心轴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梁上设有滑槽,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配合于所述滑槽且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直接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勇强,郭映芝,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