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OLED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触控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电性连接;以及指纹识别结构,与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OLED装置将指纹识别系统与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有效减少了OLED装置的厚度,降低了OLED装置的制作成本,实现了屏下指纹识别触控集成,同时指纹识别采用自容式结构,多组感应电极共用一个发射电极信号,每个感应电极由独立接收电极信号引线导出,利用MUX(数据选择器multiplexer)设计,在相邻信号线间增加TFT开关电路,对两根信号线进行信号选择,形成一级MUX结构,可将引出至柔性电路板的信号线数量缩减一半,节约成本。
OLE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OLED装置
本申请涉及OLED领域,具体涉及OLED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应用,智能手机能够支持的应用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智能手机向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子用品。为提高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体验,手机屏幕也越来越大,屏占比越来越高,全面屏的出现使得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知技术相关技术中,OLED触控屏大多为外挂结构,Oncell式触控也已出现并逐渐发展,然而指纹识别却依旧为外挂方式,此种方式会增加屏幕及终端厚度,增加模组工艺制程及成本,影响用户体验,按照目前面板技术发展趋势,指纹识别和面板集成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OLED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触控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电性连接;以及指纹识别结构,与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控层包括若干第一触控电极,设与所述显示面板上;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且覆盖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若干第二触控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交叉并具有一重合区;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所述显示区包括指纹识别区和围绕所述指纹识别区的触控区;所述指纹识别结构设于所述指纹识别区中;所述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区中,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若干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电性连接对称设于所述指纹识别区两侧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进一步的,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一外围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中,所述第一外围引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对应所述第一外围引线设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外围引线连接;第二外围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所述第二外围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对应所述第二外围引线设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外围引线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设于所述边框区中,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触控芯片和指纹识别芯片;所述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围引线和所述第二外围引线;所述指纹识别结构包括若干信号引线,所述信号引线自所述指纹识别区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进一步的,相邻所述第一导线之间的距离为100~200μm;相邻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距离为100~200μm。进一步的,所述指纹识别结构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接收单元,任一所述接收单元均通过一对应的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若干纵向排布的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对应设于所述接收单元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材料包括钛、金、银、铜、锂、钠、钾、镁、铝、锌、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掺锑氧化锡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有机光阻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阵列驱动电路层,设于所述基板上;有机发光层,设于所述阵列驱动电路层上;封装层,设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所述触控结构设于所述封装层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OLED装置将指纹识别系统与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有效减少了OLED装置的厚度,降低了OLED装置的制作成本,实现了屏下指纹识别触控集成,同时指纹识别采用自容式结构,多组感应电极共用一个发射电极信号,每个感应电极由独立接收电极信号引线导出,利用MUX(数据选择器multiplexer)设计,在相邻信号线间增加TFT开关电路,对两根信号线进行信号选择,形成一级MUX结构,可将引出至柔性电路板的信号线数量缩减一半,节约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是实施例1中的OLED装置侧视图。图2是实施例1中的OLED装置平面图。图3是实施例1中的第二触控层平面图。图4是实施例1中的第一触控层平面图。图5是实施例1中的指纹识别结构和触控层时序图。图6是实施例1中的指纹识别结构平面图。图7是实施例2中的OLED装置侧视图。图中1OLED装置;10显示面板;20触控结构;110基板;120阵列驱动电路层;130有机发光层;140薄膜封装层;210第一触控层;220第二触控层;230指纹识别结构;11显示区;12边框区;101指纹识别区;102触控区;211第一触控电极;212第一绝缘层;213第一外围引线;221第二触控电极;222第二绝缘层;223第二外围引线;2301接收单元;2302发射单元;2303信号引线;121柔性电路板;1201触控芯片;1202指纹识别芯片;224触控引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OLED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和触控结构20。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10、阵列驱动电路层120、有机发光层130和薄膜封装层140。所述触控结构20包括第一触控层210、第二触控层220和指纹识别结构230。如图2所示,所述OLED装置1还包括显示区11和围绕所述显示区11的边框区12,其中,所述显示区11包括指纹识别区101和围绕所述指纹识别区101的触控区102。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触控层210设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OLED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显示面板;/n触控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包括/n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电性连接;以及/n指纹识别结构,与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LED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触控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包括
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电性连接;以及
指纹识别结构,与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层包括
若干第一触控电极,设与所述显示面板上;
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且覆盖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
若干第二触控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交叉并具有一重合区;
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所述显示区包括指纹识别区和围绕所述指纹识别区的触控区;
所述指纹识别结构设于所述指纹识别区中;
所述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区中,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若干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电性连接对称设于所述指纹识别区两侧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OLED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一外围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中,所述第一外围引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对应所述第一外围引线设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外围引线连接;
第二外围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所述第二外围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对应所述第二外围引线设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外围引线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远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