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10),其包括分别分配给滑动车顶系统(10)的盖(44)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前提升机构(12)和后提升机构(14)、以及布置在前提升机构(12)和后提升机构(14)之间的连接元件(16),其特点是,连接元件(16)形成为连接板(46),该连接板可横向于其延伸方向并在其延伸平面内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移位。
Sliding roof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其具有分别分配给滑动车顶系统的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以及布置在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之间的连接元件。
技术介绍
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使得可以通过在闭合位置与部分或完全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盖来较大程度地或较小程度地打开车顶开口。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所称的扰流器天窗,在这种天窗中,盖首先被提升,然后向后移动到与车顶开口邻接的车顶外面板上或移动到其它的盖上。盖必须向外提升的距离由外部因素预先确定。盖必须提升到车顶外面板上方足够远的位置,以便在任何操作状态下不存在盖(以及支承盖的盖保持器)不接触车顶外面板的风险。用于此提升所需的部件被布置在机动车辆中的几乎没有可利用空间的区域中,因为它们妥协于头上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具有小的总高度的滑动车顶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来实现,该滑动车顶系统具有分别分配给所述滑动车顶系统的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以及布置在所述前提升机构和所述后提升机构之间的连接元件,特点是,所述连接元件形成为连接板,该连接板能横向于其延伸方向并在其延伸平面内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移位。由于使用了连接板,滑动车顶系统所需的安装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小,从而可以实现较小的总高度。同时,连接板的可移位布置使得能够相对容易地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切换,在致动位置中,连接板例如将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彼此联接,在捕获位置中,连接板不能再向后移位。因为连接板具有止挡,通过该止挡,连接板可枢转地联接至后提升机构,可以确保与后提升机构的牢固连接,同时在从致动位置到捕获位置的过渡期间,连接板可以横向于其延伸方向移动。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板可以在一个平坦侧上具有捕获突起,并且在相对的平坦侧上具有致动突起,该致动突起被分配给所述前提升机构。以这种方式,滑动车顶系统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可以与致动突起协作的前提升机构和主动连接至捕获突起的其他部件被布置在连接板的不同侧上。由此可以实现滑动车顶系统的特别紧凑的设计。因为处于连接板的致动位置的致动突起可移动地接合在前提升机构的连接槽式引导件中,所以前提升机构可以在滑动车顶系统的打开和闭合过程期间与连接板协作。根据优选实施例,处于所述连接板的捕获位置的致动突起不连接至所述前提升机构。滑动车顶系统由此可以被设计成使得连接板可以在滑动车顶系统的打开过程期间与前提升机构分离。捕获元件可以可移动地布置在基板和/或导轨的捕获槽式引导件内。这样,根据连接板的位置,捕获元件可以控制连接板是处于致动位置还是处于捕获位置。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槽式引导件和捕获槽式引导件在其后端处具有横向于所述连接板的延伸平面而延伸的部段,其中,所述捕获槽式引导件的横向延伸部段布置成在与所述连接槽式引导件的横向延伸部段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当到达捕获位置时,连接板的捕获元件由此可以引起连接板的横向移动,该横向移动可以使致动元件移位,使得在其移动期间它不再被前提升机构带动。因为在连接板的捕获位置中,捕获元件位于捕获槽式引导件的横向延伸部段中,所以连接板可以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横向移位,并且因此可以与前提升机构脱离联接。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连接板在所述捕获位置的定位可以由固定元件固定,其中,固定元件优选为板簧。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连接板在到达捕获位置后以不受控制的方式移位,例如由于振动或横向载荷。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前提升机构可以具有至少在通风位置与固定元件接触的突起。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以下布置:即在该布置中,固定元件不进入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中,固定元件固定连接板的定位,直到达到连接板的捕获位置之后为止。同时,在滑动车顶系统的闭合过程期间,前提升机构可以保证连接板再次被打开。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优点和特性根据以下描述和所参考的附图可以得到。如所示:-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滑动车顶系统的导轨的透视图;-图2是前提升机构的透视图;-图3是前提升机构的再一透视图,其中为了能够看到内部部件,移除了一些部件;-图4是在以顶视图和底视图示出的前提升机构中使用的开槽引导部件子组件的透视图;-图5是图4中的开槽引导部件中的一个的两个透视图;-图6是穿过前提升机构的纵向剖视图,其中,盖处于闭合位置;-图7是穿过前提升机构的再一纵向剖视图,其中,盖处于闭合位置;-图8是对应于图6的视图的视图,其中,盖几乎完全被提升;-图9是对应于图7的视图的视图,其中,盖几乎完全被提升;-图10是穿过后提升机构的纵向剖视图,其中,盖处于最大打开位置;-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滑动车顶系统的连接板的顶视图和底视图;-图12是图11的连接板的前端的细节图;-图13是图11的连接板的后端的细节图;-图14是连接板与后提升机构的联接的透视图;-图15是连接板与前提升机构的联接的透视图;-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滑动车顶系统的捕获槽式引导件中的连接板的捕获突起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中的定位;-图17是处于闭合位置的后提升机构的透视图;-图18是图17的后提升机构的分解图;-图19是处于闭合位置的后提升机构的再一透视图;-图20是穿过处于闭合位置的后提升机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1是处于打开位置的后提升机构的透视图;以及-图22是处于打开位置的后提升机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滑动车顶系统的位移机构10,该位移机构10在机动车辆的车顶面板中沿着车顶开口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边缘布置。第二位移机构布置在车顶开口的相对边缘上。由于这两个位移机构被构造成使得其中所包含的部件彼此对称或镜像对称,因此下面仅描述一个位移机构。这些解释也适用于第二位移机构。前提升机构12和后提升机构14以及布置在前提升机构12和后提升机构14之间并将它们彼此联接的连接元件16集成在位移机构10中。首先,仅描述前提升机构12及其功能。图2示出了处于对应于滑动车顶系统10的封闭盖44的位置(因而是车顶开口被盖44封闭的位置)中的前提升机构12。可以看到导轨18和提升槽式引导件20。开槽引导部件22布置在导轨18内。开槽引导部件22可枢转地连接至将在图3中可见的控制滑架24。控制滑架24在导轨18内被引导,结果是它可以沿着导轨18移位。控制滑架24可以例如经由这里未示出的驱动电缆连接至控制控制滑架24的纵向移动的电动机。开槽引导部件22包含两个开槽引导部件半部26和28,如将在图4中看到的。开槽引导部件半部26和28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控制槽式引导件30。如图5中所示,从前向后观察,控制槽式引导件30从上水平部分斜对地向下延伸,然后继续为大致平坦,其中,在端部部段之前不远,提供了另一稍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其具有分别分配给所述滑动车顶系统的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以及布置在所述前提升机构和所述后提升机构之间的连接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形成为连接板,该连接板能横向于其延伸方向并在其延伸平面内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移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7 DE 102018130013.1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其具有分别分配给所述滑动车顶系统的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前提升机构和后提升机构,以及布置在所述前提升机构和所述后提升机构之间的连接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形成为连接板,该连接板能横向于其延伸方向并在其延伸平面内在致动位置和捕获位置之间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车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具有止挡,通过该止挡,所述连接板能枢转地联接至所述后提升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车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在一个平坦侧上具有捕获突起,并且在相对的平坦侧上具有致动突起,该致动突起被分配给所述前提升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车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致动位置中,连接板的致动突起可移动地接合在所述前提升机构的连接槽式引导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里斯蒂安·比韦尔,海科·艾伯特,
申请(专利权)人:天窗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