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进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143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1:23
一种车辆的进入系统包括:进入歧管,具有用于将进入气体供应至多汽缸发动机的多个流道;缓冲罐盖,耦接至进入歧管,以限定经由进入歧管与多个流道连通的缓冲罐;进入空气入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流入缓冲罐中的通道形成在进入歧管上;进入出口,该进入出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相继经过进入空气入口、缓冲罐和多个流道并且作为进入气体排放至发动机的通道形成在进入歧管上;气体入口,其是形成在进入歧管上且选择性地接收再循环废气的通道;以及气体室,形成在进入歧管上,使得再循环废气通过气体入口流入。

Access system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进入系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进入系统(intakesystem),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改善燃料效率的车辆的进入系统。
技术介绍
通常,内燃机具有的特征在于,气体混合物在燃烧室中燃烧,并且通过燃烧热产生的能量进行操作。内燃机包括配备有多个汽缸的多汽缸发动机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并且减少噪音和振动。该多汽缸发动机配备有进入歧管和排出歧管,进入歧管是用于将进入从进入通道引导至每个汽缸的通道,排出歧管是用于收集从每个汽缸排出以待传输至排气通道的废气的通道。另一方面,废气再循环(EGR)装置安装在车辆中,以减少有害废气并且改善发动机的燃料效率。废气再循环装置用于减少混合物中的氧气的量,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并且通过使从发动机排放至进入的一部分废气循环来减少废气中的有害材料。当通过废气再循环装置再循环的废气流到节流阀的后端中,在废气与进入气体混合的同时温度下降,并且可以生成其中废气中的水分被冷凝的冷凝水。如果冷凝水流到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则发动机的性能可能劣化并且可能出现故障。即使在将再循环废气流到与进入歧管的每个流道连通的缓冲罐中的情况下,该问题可能一样。近来,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经应用了再循环废气流到进入歧管的每个流道中并且供应至每个汽缸的进入系统。然而,不易于将再循环废气通过进入歧管的每个流道均匀地分布至每个汽缸,并且对于每个汽缸的再循环废气的不均匀供应可能导致燃料效率劣化。另一方面,如果用于将再循环废气均匀分布至进入歧管的每个流道的管道变得复杂,则在增加管道的阻力的同时,进入歧管的突出部分的体积可以变宽。因此,管道阻力可使再循环废气的供应效率劣化,由于阻力产生热量,并且由于进入歧管的较宽体积可能使空间应用劣化。本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的
技术介绍
的理解,并且因此,本公开可能包括未构成在该国家中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进入系统,该进入系统具有简单的管道,同时将再循环废气均匀分布至发动机的每个汽缸。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可包括:进入歧管,具有用于将进入气体供应至多汽缸发动机的多个流道;缓冲罐盖,耦接至进入歧管,以限定经由进入歧管与多个流道连通的缓冲罐;进入空气入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流入缓冲罐中的通道形成在进入歧管上;进入出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相继经过进入空气入口、缓冲罐和多个流道并且作为进入气体排放至发动机的通道形成在进入歧管上;气体入口,其是形成在进入歧管上且选择性地接收再循环废气的通道;气体室,形成在进入歧管上,使得再循环废气通过气体入口流入;多个气体分布通道,与气体室连通并且形成在进入歧管上;以及气体分布孔,作为由此再循环废气相继通过气体入口、气体室以及多个气体分布通道分别流入多个流道中的通道位于进入歧管上。流道可具有形成在进入歧管上的一部分以及形成在缓冲罐盖上的另一部分,并且可以通过缓冲罐盖和进入歧管的结合完成整个管道。缓冲罐可以与缓冲罐盖的流道连通,并且气体室可以通过气体分布孔与进入歧管的流道连通。气体分布孔可以钻出,使得再循环废气的流动方向不会上升。气体分布通道可以形成为气体室的一部分。气体室可设置为保证除了气体入口和气体分布孔之外的部分上的气密性。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还可以包括气体室盖,该气体室盖用于通过关闭处理为打开进入歧管上的一个表面的气体室的一个敞开表面来保证除了气体入口和气体分布孔之外的部分上的气体室的气密性。气体室的沿着远离气体入口的方向同等划分使得气体分布通道逐一布置的每个区段的体积可远离气体入口变小。通过进入空气入口流入的进入空气可以作为进入气体通过相继经过缓冲罐、流道和进入出口供应至发动机。通过气体入口选择性地流入的再循环废气可以作为进入气体通过相继经过气体室、气体分布通道、气体分布孔、流道以及进入出口供应至发动机并且与流道中的进入空气混合。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的构造的分解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的构造的示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的构造的分解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的构造的示图,以及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一个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入系统1包括进入歧管2、缓冲罐盖3、进入空气入口20、进入出口25、气体入口10、气体室12、气体分布通道14、气体分布孔16和气体室盖18。进入歧管2是根据节流阀(未示出)的开度通过进入通道接收进入空气并且将待供应的进入空气作为进入气体引导至多汽缸发动机的每个汽缸(未示出)的通道,并且形成与多个汽缸相同数量的流道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下称为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进入歧管2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缓冲罐盖3可以与进入歧管2结合,从而形成进入空气的流路。在此,流道5包括形成在进入歧管2上的一部分以及形成在缓冲罐盖3上的另一部分,并且可以通过缓冲罐盖3和进入歧管2的结合完成整个管道。另一方面,缓冲罐盖3可以设计成将传送至进入歧管2的进入空气的流路变为至少两个或更多个,并且可以控制改变进入空气的流路,以用于根据发动机的驱动状态或车辆的行驶情况将进入空气的流路选择性地变为更长或更短,或者用于使进入空气快速或缓慢旋转。然而,在本说明书中省略了对执行进入空气流路的改变的缓冲罐盖3的构造的描述。进入空气入口20作为由此进入空气流入进入歧管2中的通道形成在进入歧管2中。此时,通过进入空气入口20流至进入歧管2的进入空气暂时存储在由进入歧管2和缓冲罐盖3围绕的缓冲罐7中。即,进入空气入口20将进入歧管2的外部与缓冲罐7连通,并且缓冲罐7与形成在缓冲罐盖3中的流道5连通。在此,对于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缓冲罐7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省略了其详细说明。进入出口25形成在进入歧管2中,并且是进入空气由此作为进入经由进入歧管2流到发动机中的通道。即,进入出口25基于进入空气流入的方向位于流道5的最后端处。气体入口10形成在进入歧管2中,并且是由此通过废气再循环装置(未示出)选择性地再循环的废气(再循环废气)作为进入气体流入进入歧管2中的通道。气体室12形成在进入歧管2中,并且是通过气体入口10流入进入歧管2中的再循环废气暂时存储在其中的空间。即,气体入口10将进入歧管2的外部与气体室12连通。气体分布通道14作为与气体室12连通的管道形成在进入歧管2中。气体分布通道14可以形成为气体室12的一部分。进一步地,设置有与流道5相同的数量以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进入系统,包括:/n进入歧管,具有用于将进入气体供应至多汽缸发动机的多个流道;/n缓冲罐盖,耦接至所述进入歧管,以限定经由所述进入歧管与所述多个流道连通的缓冲罐;/n进入空气入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流入所述缓冲罐中的通道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n进入出口,作为由此所述进入空气相继经过所述进入空气入口、所述缓冲罐和所述流道并且作为所述进入气体排放至所述发动机的通道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n气体入口,所述气体入口是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且选择性地接收再循环废气的通道;/n气体室,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使得所述再循环废气通过所述气体入口流入;/n多个气体分布通道,位于所述进入歧管上,以与所述气体室连通;以及/n气体分布孔,作为由此所述再循环废气相继通过所述气体入口、所述气体室和所述多个气体分布通道分别流入所述多个流道中的通道位于所述进入歧管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2 KR 10-2018-01338301.一种车辆的进入系统,包括:
进入歧管,具有用于将进入气体供应至多汽缸发动机的多个流道;
缓冲罐盖,耦接至所述进入歧管,以限定经由所述进入歧管与所述多个流道连通的缓冲罐;
进入空气入口,作为由此进入空气流入所述缓冲罐中的通道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
进入出口,作为由此所述进入空气相继经过所述进入空气入口、所述缓冲罐和所述流道并且作为所述进入气体排放至所述发动机的通道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
气体入口,所述气体入口是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且选择性地接收再循环废气的通道;
气体室,形成在所述进入歧管上,使得所述再循环废气通过所述气体入口流入;
多个气体分布通道,位于所述进入歧管上,以与所述气体室连通;以及
气体分布孔,作为由此所述再循环废气相继通过所述气体入口、所述气体室和所述多个气体分布通道分别流入所述多个流道中的通道位于所述进入歧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入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流道中的每个具有位于所述进入歧管上的一部分以及形成在所述缓冲罐盖上的另一部分,以便限定用于将所述再循环废气分布至所述进入歧管的每个流道的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进入系统,其中
所述缓冲罐与所述缓冲罐盖的所述多个流道连通,并且所述气体室通过所述气体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一锡权祥旭禹秀亨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