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险杠支架及具有它的车辆。该保险杠支架包括:中间臂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左侧的左侧臂、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右侧的右侧臂,所述左侧臂、所述中间臂、所述右侧臂一体成型,所述中间臂、所述左侧臂、所述右侧臂上具有适于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所述中间臂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所述保险杠支架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四周封闭、中间具有“X”形加强筋的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保险杠支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且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并且通过在保险杠支架上设置具有“X”形加强筋的吸能结构,可以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以及对行人的保护性能。
Bumper bracket and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保险杠支架及具有它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保险杠支架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保险杠通过在保险杠上的左、中、右三个区域的安装点安装在车身上,其中左、右两侧一般采用卡接方式装配在翼子板上的塑料支架上,中间区域通过螺接的方式将前保险杠安装到车身前端的金属保险杠支架上。为了固定前保险杠的中间区域,一般车身前端的金属保险杠支架需要单独焊接到车身框架上,并且前保险杠周边的零件(如前大灯、线束等)也需要额外焊接金属支架来提供安装点,这种安装方式工艺繁琐,还会增加整车重量,车辆发生碰撞导致金属保险杠支架变形时,金属保险杠支架更换困难,维修成本较高。此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现有保险杠支架的溃缩吸能能力较差,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保险杠支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险杠支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保险杠支架包括:中间臂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左侧的左侧臂、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右侧的右侧臂,所述左侧臂、所述中间臂、所述右侧臂一体成型,所述中间臂、所述左侧臂、所述右侧臂上具有适于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所述中间臂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所述保险杠支架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四周封闭、中间具有“X”形加强筋的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侧臂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设置有主定位柱,所述右侧臂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定位柱。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臂上的安装点位数量为一个,所述左侧臂和所述右侧臂上的安装点位数量均为多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险杠安装点位包括:多个保险杠安装孔和多个保险杠卡接孔,相邻两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孔被一个或多个所述保险杠卡接孔隔开。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臂上设置有多个支撑筋,在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支撑筋与所述保险杠安装孔、所述保险杠卡接孔错开。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孔处设置有簧片螺母。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X”形加强筋上开设有“U”形减重槽,所述“U”形减重槽的“U”形开口方向向上。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X”形加强筋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且所述“X”形加强筋与所述内壁围成的区域内、所述“X”形加强筋与所述外壁围成的区域内均设置有缓冲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臂、所述左侧臂、所述右侧臂上均具有所述吸能结构。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保险杠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具有以下优势:保险杠支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且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并且通过在保险杠支架上设置具有“X”形加强筋的吸能结构,可以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以及对行人的保护性能。所述车辆与上述的保险杠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保险杠支架的立体图;图2是保险杠支架的主视图;图3是保险杠支架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截面图;图5是图3中的B-B截面图;图6是图3中的C-C截面图;图7是图1中D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中间臂1、保险杠安装孔11、簧片螺母111、保险杠卡接孔12、支撑筋13、左侧臂2、主定位柱21、右侧臂3、辅助定位柱31、安装点位4、螺钉5、螺栓6、“X”形加强筋7、内壁71、外壁72、“U”形减重槽73、缓冲孔8、保险杠支架10、车身钣金20、凸焊螺母201、保险杠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保险杠支架10。参照图1-图3所示,保险杠支架10包括:中间臂1以及设置在中间臂1左侧的左侧臂2、设置在中间臂1右侧的右侧臂3,中间臂1、左侧臂2、右侧臂3上具有适于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4,中间臂1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保险杠支架10为“U”型结构,中间臂1在“U”形结构的中间位置,左侧臂2在“U”形结构的左端,右侧臂3在“U”形结构的右端,中间臂1、左侧臂2、右侧臂3上均设有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4,保险杠支架10上的安装点位4与车身钣金20可通过螺接固定,螺接固定工艺简单,易于装配,当车辆发生碰撞导致保险杠支架10变形时,螺接固定易于更换保险杠支架10。中间臂1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保险杠30通过保险杠安装点位与保险杠支架10固定连接,由此实现将保险杠30稳定地固定在车辆上。保险杠支架10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左侧臂2、中间臂1、右侧臂3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提高装配精度,减少保险杠支架10的组件数量,提高车身轻量化,简化保险杠支架10的安装工艺。参照图3和图6所示,保险杠支架10上设置有吸能结构,吸能结构可在车辆发生碰撞变形时能更好地吸收能量,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对行人的保护。具体地,如图1、图7所示,吸能结构构造为四周封闭、中间具有“X”形加强筋7的结构,“X”形加强筋7可在车辆发生碰撞变形时溃缩吸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对行人的保护。根据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险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臂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左侧的左侧臂、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右侧的右侧臂,所述左侧臂、所述中间臂、所述右侧臂一体成型,所述中间臂、所述左侧臂、所述右侧臂上具有适于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所述中间臂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所述保险杠支架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四周封闭、中间具有“X”形加强筋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险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臂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左侧的左侧臂、设置在所述中间臂右侧的右侧臂,所述左侧臂、所述中间臂、所述右侧臂一体成型,所述中间臂、所述左侧臂、所述右侧臂上具有适于与车身固定的安装点位,所述中间臂上设置有多个保险杠安装点位,所述保险杠支架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四周封闭、中间具有“X”形加强筋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臂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设置有主定位柱,所述右侧臂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定位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臂上的安装点位数量为一个,所述左侧臂和所述右侧臂上的安装点位数量均为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安装点位包括:多个保险杠安装孔和多个保险杠卡接孔,相邻两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孔被一个或多个所述保险杠卡接孔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险杠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冯兴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