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686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及发动机。该发动机温控结构,包括待冷却管路,待冷却管路的内部用于通入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在待冷却管路外套设有第一冷却器,第一冷却器包括:冷却通道,其内部用于通入冷却介质或空气;制冷件,其设置于待冷却管路和冷却通道之间,制冷件的冷端与待冷却管路相接触,制冷件的热端与冷却通道相接触,制冷件被配置为将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冷却介质或空气中。该发动机温控结构,制冷件降低待冷却管路的温度同时,冷却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或空气将热量带走,最终实现待冷却管路内的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温度冷却,冷却效果好,制冷件的冷却效率高,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An engine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e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正常工作中,发动机内部的中冷器、水箱、EGR冷却器及其他热交换器需要与外部介质进行热交换,起到降低发动机进气、冷却液的温度的作用。现有冷却方式一般采用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风冷方式为将水箱及中冷器放置于发动机前端,通过风扇和车辆行进速度,使空气吹过交换器,以降低冷却水和进气温度。水冷方式为使用管状热交换器,通过外部循环水与发动机冷却水和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采用风冷方式,由于热负荷相对较大,冷却风扇、二级冷却装置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且冷却能力受环境影响较大,冷却效率低,在极端情况下温度过低或过高容易造成的拉缸化瓦等情况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对于EGR冷却器而言,其是控制排放指标的重要零部件,EGR冷却器冷却效率降低和过度冷却容易造成的排放指标劣化。同时,现有需要加热和冷却两套系统来分别实现加热和冷却两种功能,结构复杂,且不能根据需求实现加热或冷却的功能,或随意调节加热冷却的程度。此外,热量直接散失在大气中,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冷却管路(1),所述待冷却管路(1)的内部用于通入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在所述待冷却管路(1)外套设有第一冷却器(5),所述第一冷却器(5)包括:/n冷却通道(2),其内部用于通入冷却介质或空气;/n制冷件(3),其设置于所述待冷却管路(1)和所述冷却通道(2)之间,所述制冷件(3)的冷端与所述待冷却管路(1)相接触,所述制冷件(3)的热端与所述冷却通道(2)相接触,所述制冷件(3)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却介质或空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温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冷却管路(1),所述待冷却管路(1)的内部用于通入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在所述待冷却管路(1)外套设有第一冷却器(5),所述第一冷却器(5)包括:
冷却通道(2),其内部用于通入冷却介质或空气;
制冷件(3),其设置于所述待冷却管路(1)和所述冷却通道(2)之间,所述制冷件(3)的冷端与所述待冷却管路(1)相接触,所述制冷件(3)的热端与所述冷却通道(2)相接触,所述制冷件(3)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动机进气或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却介质或空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温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冷却管路(1)、所述冷却通道(2)及所述制冷件(3)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待冷却管路(1)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冷却通道(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温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待冷却管路(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管(11)和第一出管(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温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待冷却管路(1)的外部还套设有第二冷却器(4),所述第二冷却器(4)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继轩张冬生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