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61318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包括主油道,主油道的一端与上缸盖油道连通,主油道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活塞冷却油道;主油道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主轴承过渡油道,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部与主轴承盖螺栓孔连通,主轴承盖螺栓孔与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连通。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在未布置斜油孔的情况下实现了与主油道互通,有效改善了气缸体的压铸寿命和机加成本,气缸体模具不需布置斜抽芯,气缸体机加也不需要增加斜向钻孔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增设了机油冷却油路,集成于气缸体上,有效改善了发动机的机油冷却效果,且无需斜向钻孔和斜抽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
,具体地指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气缸体润滑油路是发动机润滑系统油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气缸体不仅要经受高强度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同时还需为运动组件的正常运转提供具有一定压力和合适温度的润滑机油,在发动机组件上形成一层油膜,以减小摩擦损失和零件的磨损,并把零件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带走,冷却摩擦表面。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小型化、高功率发动机已成为发展趋势,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不断提高,对发动机技术提升及空间结构优化设计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满足发动机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气缸体要尽可能的结构简单,以便于制造加工,同时还需保证机油的良好冷却。现有的气缸体油路普遍存在斜油道的结构设计,这种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油道布置长度,降低油道压损,但气缸体压铸时,斜油道需单独抽芯,还需采用斜向钻孔加工,影响模具寿命和机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布局紧凑合理,可有效改善气缸体压铸和机加工艺,改善机油冷却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为实现此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包括主油道,所述主油道的一端与上缸盖油道连通,所述主油道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活塞冷却油道;所述主油道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主轴承过渡油道,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部与主轴承盖螺栓孔连通,所述主轴承盖螺栓孔与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连通。具体的,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部侧面与主轴承盖螺栓孔之间连接有引导沟槽,所述引导沟槽的两端分别与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部侧面和主轴承盖螺栓孔连通。优选的,所述主油道底部的其中一个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部与机油泵油压反馈油道连通。进一步优选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还包括三条位于主油道下方且竖直设置的机油泵出油道、机油滤清器进油道和机油滤清器出油道;所述机油泵出油道的顶部和机油滤清器进油道的顶部分别连通有固定于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上的机油冷却器进油道和机油冷却器出油道;所述机油滤清器出油道的顶部连通有固定于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上且与主油道连通的机油滤清器连接油道。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油滤清器出油道上还开设有机油压力开关安装孔。具体的,所述气缸体油路结构开设于气缸体内,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的底面均与气缸体的底面平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在未布置斜油孔的情况下实现了与主油道互通,有效改善了气缸体的压铸寿命和机加成本,气缸体模具不需布置斜抽芯,气缸体机加也不需要增加斜向钻孔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2、增设了机油冷却油路,集成于气缸体上,有效改善了发动机的机油冷却效果。在受空间布置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在缸体外表面布置不规则形状的开式通路,再采用密封垫进行密封,实现了两个机冷器油道在错位情况下的连通,无需斜向钻孔和斜抽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设计的气缸体油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气缸体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气缸体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的俯视图;其中,1—主油道,2—上缸盖油道,3—活塞冷却油道,4—主轴承过渡油道,5—主轴承盖螺栓孔,6—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7—引导沟槽,8—机油泵油压反馈油道,9—机油泵出油道,10—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1—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2—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13—机油冷却器进油道,14—机油冷却器出油道,15—机油滤清器连接油道,16—机油压力开关安装孔,17—气缸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4所示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包括主油道1,主油道1的一端与上缸盖油道2连通,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活塞冷却油道3;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主轴承过渡油道4,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侧面与主轴承盖螺栓孔5之间连接有引导沟槽7,引导沟槽7的两端分别与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侧面和主轴承盖螺栓孔5连通。主轴承盖螺栓孔5与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6连通。如图1所示,主油道1底部的其中一个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与机油泵油压反馈油道8连通。如图1和图4所示,主油道1下方竖直设置有机油泵出油道9、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0和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机油泵出油道9的顶部和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0的顶部分别连通有固定于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12上的机油冷却器进油道13和机油冷却器出油道14;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的顶部连通有固定于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12上且与主油道1连通的机油滤清器连接油道15。如图1所示,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上还开设有机油压力开关安装孔16。在机油压力开关安装孔16中安装机油压力开关对油压进行监测,确保油路的流通稳定。本技术中,机油泵安装于气缸体17底部,从油底壳吸入机油,通过机油泵出油道9、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0和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到达主油道1,再分配给缸盖、活塞、曲柄连杆机构等进行润滑和冷却。机油泵油压反馈油道8通过主轴承过渡油道4与主油道1连通,活塞冷却油道3与主油道1直接连通。工作过程中,主油道润滑油通过主轴承过渡油道4,经过引导沟槽7,再经过主轴承盖螺栓孔5,到达主轴承孔,为主轴颈提供润滑油。主轴承孔在未布置斜油孔的情况下实现了与主油道1互通,这种布置结构有效改善了气缸体17的压铸寿命和机加成本,气缸体模具不需布置斜抽芯,气缸体17机加也不需要增加斜向钻孔工艺。图4为气缸体机17的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面12的俯视图,从机油泵出油道9出来的机油,通过机油冷却器进油道13进入机油冷却器,冷却后从机油冷却器出油道14出来经过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0到达机油滤清器进行过滤,再从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出来经过机油滤清器连接油道15流入主油道1。机油冷却器进油道13、机油冷却器出油道14和机油滤清器连接油道15的布置为机油泵出油道9、机油滤清器进油道10和机油滤清器出油道11的布置提供了空间,保证了设计壁厚,也为机油冷却器的布置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实现了两个油道在错位情况下的连通。油腔通过铸造实现,再通过机加钻通隔皮,压铸和机加工艺简单,容易达成。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包括主油道(1),所述主油道(1)的一端与上缸盖油道(2)连通,所述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活塞冷却油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主轴承过渡油道(4),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与主轴承盖螺栓孔(5)连通,所述主轴承盖螺栓孔(5)与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包括主油道(1),所述主油道(1)的一端与上缸盖油道(2)连通,所述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活塞冷却油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1)的底部轴向间隔连接有与其相通、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主轴承过渡油道(4),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与主轴承盖螺栓孔(5)连通,所述主轴承盖螺栓孔(5)与曲轴轴承润滑供油道(6)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侧面与主轴承盖螺栓孔(5)之间连接有引导沟槽(7),所述引导沟槽(7)的两端分别与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侧面和主轴承盖螺栓孔(5)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1)底部的其中一个主轴承过渡油道(4)的底部与机油泵油压反馈油道(8)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洪浪徐天添唐元媛熊盛林王金石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