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及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70010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0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及汽车发动机,该冷却结构包括汽缸体和汽缸盖;汽缸体上设有汽缸体水套、汽缸体过度水道;汽缸盖上设有汽缸盖水套;汽缸体水套环绕设在汽缸体的汽缸外侧,汽缸体过度水道设于汽缸体水套的外端且与汽缸体水套相互隔绝;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汽缸盖水套连通;汽缸体上还设有分别与水泵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与汽缸体水套连通,第二进水口与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冷却时,从第一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进入汽缸体水套中对汽缸体进行冷却,从第二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汽缸体过度水道流入汽缸盖水套中,直接对汽缸盖进行冷却,从而使汽缸体和汽缸盖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提高了对汽缸盖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及汽车发动机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为汽车的重要动力部件,汽车发动机一般包括汽缸体和汽缸盖,理想的发动机热工作状态为:汽缸盖温度较低而汽缸体温度相对汽缸盖的温度则较高,较低的汽缸盖温度可提高充气效率,增大进气量,以促进完全燃烧,降低CO、NOx的形成,提高输出功率。较高的汽缸体温度会减小摩擦损失,改善燃油效率。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汽缸盖和汽缸体在合适的温度工作,在发动机上增加冷却结构,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处理。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汽缸体水套、汽缸盖水套,汽缸体上设有一进水口。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时,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直接到达汽缸体水套中,沿汽缸体水套的通道流动,对汽缸体进行冷却,然后从汽缸体水套的通道流出并进入汽缸盖水套中,进而对汽缸盖进行冷却。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冷却液先进入汽缸体水套对汽缸体进行冷却,然后才能流入汽缸盖水套中,导致进入汽缸盖水套中的冷却液本身已带有一定热量,导致对汽缸盖的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及汽车发动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发动机的汽缸盖冷却效果较差的缺陷。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汽缸体和盖设在所述汽缸体上方的汽缸盖;所述汽缸体上设有汽缸体水套、汽缸体过度水道;所述汽缸盖上设有汽
缸盖水套;所述汽缸体水套环绕设置在所述汽缸体的汽缸外侧,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设于所述汽缸体水套的外端且与所述汽缸体水套相互隔绝;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所述汽缸盖水套连通;所述汽缸体上还设有分别与水泵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位于汽缸体的同一侧。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口径与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的内径相同。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口径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口径相同。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口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形状相同。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腰形。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冷却结构。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及汽车发动机,通过在汽缸体上设置相互隔绝的汽缸体水套和汽缸体过度水道、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其中,第一进水口与汽缸体水套连通,第二进水口与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且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汽缸盖水套连通,从而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时,冷却液可分别从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流入,从第一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进入汽缸体水套中对汽缸体进行冷却,从第二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汽缸体过度水道流入汽缸盖水套中,直接对汽缸盖进行冷却,从而使汽缸体和汽缸盖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提高了对汽缸盖的冷却效果,保证了整个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对应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对应的正向剖面图;图4为图2的A-A向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的B-B向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汽缸体;2、汽缸;31、汽缸体水套;32、汽缸体过度水道;41、第一进水口;42、第二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对应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对应的正向剖面图。图4为图2的A-A向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的B-B向剖面示意图。参照附图1
至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汽缸体1和盖设在所述汽缸体1上方的汽缸盖(图中未示出)。其中,汽缸体1上设有汽缸体水套31、汽缸体过度水道32。汽缸盖上设有汽缸盖水套(图中未示出)。汽缸体水套31环绕设置在汽缸体1的汽缸2外侧,汽缸体过度水道32设于汽缸体水套31的外端,汽缸体过度水道32与汽缸体水套31相互隔绝。且汽缸体过度水道32与汽缸盖水套(图中未示出)连通。汽缸体1上还设有第一进水口41和第二进水口42,第一进水口与水泵(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二进水口42与水泵(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一进水口41与汽缸体水套31连通,第二进水口42与汽缸体过度水道32连通,即第一进水口41和汽缸体水套31形成的通道与第二进水口42与汽缸体过度水道32形成的通道之间相互隔绝。为了保证冷却液进入各水套中的流速,第二进水口42的口径可以与汽缸体过度水道32的内径相同,第一进水口41的口径可以与汽缸体水套31的通道径匹配。第一进水口41和第二进水口42可以位于汽缸体1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不同侧。为了使第一进水口41和第二进水口42与水泵(图中未示出)之间的布置更加合理,节省整个汽缸体的空间,较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进水口41和第二进水口42设置于汽缸体1的同一侧。进一步地,第一进水口41的口径与第二进水口42的口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实际冷却时,较低的汽缸盖温度可提高充气效率,增大进气量,以促进完全燃烧,降低CO、NOx的形成,提高输出功率。较高的汽缸体温度会减小摩擦损失,改善燃油效率。因此也可使第二进水口42的口径大于第一进水口41的口径,以增大第二进水口42的进液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口41的形状与第二进水口42的形状为圆形,当然,第一进水口41或第二进水口42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方形或腰形。具体可按实际需求设置,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冷却时,水泵中的冷却液分别从第一进水口41、第二进水口42进入,进入第一进水口41的冷却液进入汽缸体水套31的通道中,对汽缸体水套31环绕的汽缸2进行冷却;同时,从第二进水口42中进入的冷却液进入汽缸体
过度水道32中,经汽缸体过度水道32进入至汽缸盖水套中,对汽缸盖进行冷却。本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通过在汽缸体上设置相互隔绝的汽缸体水套和汽缸体过度水道、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其中,第一进水口与汽缸体水套连通,第二进水口与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且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汽缸盖水套连通,从而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时,冷却液可分别从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流入,从第一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进入汽缸体水套中对汽缸体进行冷却,从第二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汽缸体过度水道流入汽缸盖水套中,直接对汽缸盖进行冷却,从而使汽缸体和汽缸盖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提高了对汽缸盖的冷却效果,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汽缸体和盖设在所述汽缸体上方的汽缸盖;所述汽缸体上设有汽缸体水套、汽缸体过度水道;所述汽缸盖上设有汽缸盖水套;所述汽缸体水套环绕设置在所述汽缸体的汽缸外侧,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设于所述汽缸体水套的外端且与所述汽缸体水套相互隔绝;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所述汽缸盖水套连通;所述汽缸体上还设有分别与水泵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汽缸体和盖设在所述汽缸体上方的汽缸盖;所述汽缸体上设有汽缸体水套、汽缸体过度水道;所述汽缸盖上设有汽缸盖水套;所述汽缸体水套环绕设置在所述汽缸体的汽缸外侧,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设于所述汽缸体水套的外端且与所述汽缸体水套相互隔绝;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与所述汽缸盖水套连通;所述汽缸体上还设有分别与水泵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汽缸体过度水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位于汽缸体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伊丽花刘琳琳黄庆东郭增军贾金山悦华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