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后盖组件、变速器及汽车,包括:后盖和分油套;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后盖本体上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用于套设所述分油套;所述安装轴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分油套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更靠近所述后盖本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隙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后盖组件、变速器及汽车,能够实现分油套与后盖可靠的紧密配合,且加工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盖组件、变速器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盖组件、变速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变速器内设置有各种各样的油路,而这些油路一般需要通过分油套进行油路分配,而分油套一般固定设置在变速器后盖上,为防止分油套与变速器后盖之间油液泄露,因此,分油套与变速器后盖需要紧密配合。在现有技术中,为便于安装,分油套一般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在变速器后盖上,分油套在安装到变速器后盖上之后,变速器后盖上安装分油套的位置处需要通过冲压技术冲压出一定的变形量,通过该变形量来阻止分油套在变速器后盖上的轴向移动,保持分油套与变速器后盖的紧密配合,防止油液泄露。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为保持分油套与变速器后盖之间的轴向位置不变,需要对后盖进行冲压变形处理,而对后盖的冲压处理,冲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变形处会慢慢回弹,当回弹后,后盖对分油套的轴向定位作用失效,如此,可能会出现分油套从后盖上松脱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盖组件、变速器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分油套与后盖可靠的紧密配合,且加工工艺简单。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后盖组件,包括:后盖和分油套;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后盖本体上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用于套设所述分油套;所述安装轴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分油套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更靠近所述后盖本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隙配合。进一步的,在所述分油套与所述后盖本体之间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分油套上靠近所述后盖本体的一端端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盖本体上朝向所述分油套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定位销一端插设在第一连接孔内,所述定位销另一端插设在第二连接孔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径,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径等于第二配合部的内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且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径。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径;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深度。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销为圆柱销,所述圆柱销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后盖的安装轴的轴线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所述分油套与所述后盖本体之间还设置有油封,所述油封挤压在所述分油套与所述后盖本体之间。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后盖组件。本专利技术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后盖组件、变速器和汽车,包括后盖和分油套;而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形成于后盖本体上的安装轴,安装轴用于套设分油套;安装轴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油套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相较于第二配合部更靠近后盖本体,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后盖与分油套一部分间隙配合,一部分过盈配合,既能保证后盖能够较为方便地安装到后盖上,也保证分油套与后盖的可靠的紧密配合,并且也不需要对后盖进行冲压处理,加工工艺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后盖;20-分油套;30-定位销;40-油封;11-后盖本体;12-安装轴;21-第一配合部;22-第二配合部;121-第一安装部;122-第二安装部;211-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包括:后盖10和分油套20;后盖10包括后盖本体11,以及形成于后盖本体11上的安装轴12,安装轴12用于套设分油套20。安装轴12包括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22,分油套20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1,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122配合的第二配合部22,第一配合部21相较于第二配合部22更靠近后盖本体11,第一配合部21与第一安装部121过盈配合,第二配合部22与第二安装部122间隙配合。具体的,安装轴12形成在后盖本体11的内侧壁上,且可以垂直于后盖本体11的内侧壁面,在将分油套20安装至安装轴12上的过程为:分油套20沿安装轴12的轴线方向,并沿靠近后盖本体11的方向逐渐套至安装轴12上,直至分油套20的端部接触到后盖本体11。需要说明的是,为更方便地从图示中区分第一安装部121、第二安装部122、第一配合部21和第二配合部22,如图1所示,图示中竖直虚线的左侧标记为第二安装部122和第二配合部22,竖直虚线的右侧标记为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一配合部21。本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包括后盖和分油套;而后盖包括后盖本体11,以及形成于后盖本体11上的安装轴12,安装轴12用于套设分油套20;安装轴12包括第一安装部121和第二安装部122,分油套20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121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1,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122配合的第二配合部22,第一配合部21相较于第二配合部22更靠近后盖本体11,第一配合部21与第一安装部121过盈配合,第二配合部22与第二安装部122间隙配合。本实施例中,由于后盖与分油套一部分间隙配合,一部分过盈配合,既能保证后盖能够较为方便地安装到后盖上,也保证分油套与后盖的可靠的紧密配合,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也不需要对后盖进行冲压处理,加工工艺简单。基于上述实施例,更进一步的,在分油套20与后盖本体11之间可以设置有定位销30,分油套20上靠近后盖本体11的一端端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11,后盖本体11上朝向分油套2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11,定位销30一端插设在第一连接孔211内,定位销30另一端插设在第二连接孔111内。本实施例中,定位销30可以起到对分油套20和后盖10的初步定位作用,特别地,能够对分油套20与后盖10起到径向定位作用,防止分油套20相对于后盖10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定位销30为圆柱销,且圆柱销的轴线方向可以与后盖的安装轴12的轴线方向平行。由此,既能够便于定位销的安装,也能够降低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111的加工难度,并且,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定位销30的定位效果。第一连接孔111的深度可以大于第二连接孔211的深度,由于后盖10一般较薄,不宜开设较深的孔,而分油套20相较于后盖10的厚度,其具有足够的长度,因此可以在分油套20上开设较深的孔,如此,使得定位销30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安装空间。进一步的,第一安装部121的外径可以大于第二安装部122的外径,第一配合部21的内径可以等于第二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和分油套;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后盖本体上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用于套设所述分油套;所述安装轴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分油套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更靠近所述后盖本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隙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和分油套;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后盖本体上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用于套设所述分油套;所述安装轴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分油套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更靠近所述后盖本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油套与所述后盖本体之间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分油套上靠近所述后盖本体的一端端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盖本体上朝向所述分油套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定位销一端插设在第一连接孔内,所述定位销另一端插设在第二连接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径,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径等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敏刚,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