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8224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换挡杆装置,其具有:换挡锁定杆(49),当换挡杆(7)处于驻车位置时限制定位销(45)向下方的移动;以及强制解除杆(55),其对于换挡锁定杆(49),通过按压第二臂(49c)强制性地使之旋转,从而允许定位销(45)向下方的移动。强制解除杆(55)具有按压第二臂(49c)的按压部(55a4)。按压部(55a4)具备按压换挡锁定杆(49)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的第一角部(P)和按压比第一角部(P)按压的位置更接近换挡锁定杆(49)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的第二角部(Q)。当按压部(55a4)按压第二臂(49c)时,相对于第二臂(49c),第一角部(P)先抵接,第二角部(Q)后抵接。

Gearshift lev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挡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换挡锁定机构的换挡杆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一种具备换挡锁定机构的换挡杆装置,该换挡锁定机构使换挡杆变为不能操作,以便在换挡杆位于驻车位置的状态下无法操作换挡杆的操作按钮(参照专利文献1)。在解除了换挡锁定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按钮的操作,换挡杆内的压杆与定位销一起下降。在换挡锁定了的状态下,通过使定位销抵接于换挡锁定杆,来限制压杆的下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12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换挡锁定机构中,通过在发动机启动状态下踩踏制动踏板,来由促动器解除换挡锁定。但是,有时通过与促动器相独立地手动压入释放杆,来强制性地解除换挡锁定。在该情况下,有时根据换挡杆装置的构造不同而无法充分确保释放杆的移动距离,从而难以强制性地解除换挡锁定。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即使在无法充分确保强制解除杆的移动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强制性地解除换挡锁定。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换挡杆装置具有:定位销,其通过对设于换挡杆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在设于外壳的位置选择槽内朝下方移动,从而能够实现换挡杆的换挡操作;换挡锁定杆,其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外壳,当换挡杆位于驻车位置时,供定位销从上方抵接并限制向下方的移动;以及强制解除杆,其通过按压换挡锁定杆的向远离旋转中心侧的方向伸出的被按压部,来强制性地使换挡锁定杆旋转,从而允许定位销向下方的移动。强制解除杆具有按压被按压部的按压部。按压部具备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按压换挡锁定杆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该第二按压部按压比第一按压部按压的位置更接近换挡锁定杆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当按压部按压被按压部时,在第一按压部抵接于被按压部之后,第二按压部抵接于被按压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换挡杆装置,即使在无法充分确保强制解除杆的移动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强制性地解除换挡锁定。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外壳的内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换挡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图1的换挡杆装置所使用的换挡锁定杆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的右视图。图3C是图3B的右视图。图4A是图1的换挡杆装置所使用的阻尼器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阻尼器的俯视图。图4C是图4B所示的阻尼器的主视图。图5是图1的换挡杆装置所使用的强制解除杆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强制解除杆的按压部与换挡锁定杆的第二臂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A是示出强制解除杆从图6的状态起下降、并且按压部的第一角部与换挡锁定杆的第二臂接触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7B是示出强制解除杆从图7A的状态起进一步下降、并且按压部的按压面与换挡锁定杆的第二臂接触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7C是示出强制解除杆从图7B的状态起进一步下降、并且仅按压部的第二角部与换挡锁定杆的第二臂接触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中:3—外壳,7—换挡杆,45—定位销,47—位置选择槽,49—换挡锁定杆,49c1—第二臂的上表面(水平面、被按压部),55—强制解除杆,55a4—强制解除杆的按压部,55a5—强制解除杆的按压面(倾斜面),P—强制解除杆的第一角部(第一按压部),Q—强制解除杆的第二角部(第二按压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汽车所使用的换挡杆装置1的内部构造。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相当于安装有换挡杆装置1的状态下的汽车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并且,图2中,箭头X示出左右方向(选挡方向),箭头Y示出前后方向(换挡方向),箭头Z示出上下方向(汽车的上下方向)。换挡杆装置1的外壳3经由固定销6而安装于图2所示的基座5。基座5经由安装部5a而固定于未图示的汽车的车身。换挡杆7的下部插入在外壳3内。在外壳3的左右方向X的一个开口部安装有罩8。如图2所示,外壳3形成为上表面部9在前后方向Y上呈圆弧形状的凸曲面形状。在上表面部9安装有罩面板11。在罩面板11形成有自动变速操作用的自动模式换挡路11a和手动变速操作用的手动模式换挡路11b。自动模式换挡路11a的D(驾驶)挡与手动模式换挡路11b的中立位置通过选挡操作用换挡路11c连接。自动模式换挡路11a沿前后方向Y较长,手动模式换挡路11b位于自动模式换挡路11a的后部附近,并且与自动模式换挡路11a相比前后方向Y的长度较短。在外壳3的上表面部9,与自动模式换挡路11a、手动模式换挡路11b以及选挡操作用换挡路11c对应地形成有开口9a。换挡杆7具备遍及轴向全长为中空且呈圆筒形状的杆主体7A、和通过树脂而一体成形于杆主体7A的下部侧外周的树脂成形体7B。压杆13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插入在杆主体7A的内部。在树脂成形体7B的下端部形成有圆筒部17,并与圆筒部17的上部相邻地形成有球状部19。在树脂成形体7B的比球状部19靠上方的侧部,设有倾斜地形成的筒部21。在筒部21内收纳有检查弹簧23、和被检查弹簧23向上方的突出方向推压的检查销25。检查销25与形成于外壳3的内部的未图示的检查槽卡合。树脂成形体7B由选挡块27支撑。选挡块27具备前壁部29、后壁部31以及底壁部33。在底壁部33形成有接纳球状部19的球状承接部35。以在形成于球状承接部35的中心的贯通孔部内贯通的方式插入有圆筒部17。球状承接部35的贯通孔部形成为比圆筒部17的外径大,以便当换挡杆7在选挡操作用换挡路11c内左右移动时,圆筒部17能够左右移动。杆主体7A的下端到达球状部19的中心位置。树脂成形体7B的圆筒部17内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在球状部19内也连续地形成,上述空间与杆主体7A内的空间连接。通过使球状部19相对于球状承接部35向前后及左右滑动旋转,来使换挡杆7沿前后方向(换挡方向)Y及左右方向(选挡方向)X移动。在球状承接部3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X延伸的轴部37a、37b。选挡块27的轴部37a、37b经由衬套3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外壳3的轴孔39。由此,选挡块27能够以轴部37a、37b为中心在前后方向Y上摆动。如上所述,换挡杆7以球状部19为中心沿左右方向(选挡方向)X移动。当换挡杆7从自动模式换挡路11a向左方向移动而移动至手动模式换挡路11b时,解除树脂成形体7B与选挡块27的嵌合。相反,当换挡杆7从手动模式换挡路11b向右方向移动而移动至自动模式换挡路11a时,树脂成形体7B与选挡块27嵌合。树脂成形体7B与选挡块27的嵌合通过使树脂成形体7B的上部进入选挡块27的前壁部29与后壁部31之间来进行。在树脂成形体7B与选挡块27嵌合的状态下,使换挡杆7前后移动,从而选挡块27也一体地以轴部37a、37b为中心前后移动。由此能够进行自动模式中的换挡切换。在选挡块27的前壁部29的上端,设有经由电缆引脚38而与未图示的电缆的一端连结的电缆连结部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n定位销,其通过对设于换挡杆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在设于外壳的位置选择槽内朝下方移动,从而能够实现上述换挡杆的换挡操作;/n换挡锁定杆,其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外壳,当上述换挡杆位于驻车位置时,供上述定位销从上方抵接并限制向下方的移动;以及/n强制解除杆,其通过按压上述换挡锁定杆的向远离旋转中心侧的方向伸出的被按压部,来强制性地使上述换挡锁定杆旋转,从而允许上述定位销向下方的移动,/n上述强制解除杆具有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按压部,/n上述按压部具备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按压上述换挡锁定杆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该第二按压部按压比上述第一按压部按压的位置更接近上述换挡锁定杆的旋转中心的位置,/n当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时,在上述第一按压部抵接于上述被按压部之后,上述第二按压部抵接于上述被按压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31 JP 2018-1626061.一种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定位销,其通过对设于换挡杆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在设于外壳的位置选择槽内朝下方移动,从而能够实现上述换挡杆的换挡操作;
换挡锁定杆,其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外壳,当上述换挡杆位于驻车位置时,供上述定位销从上方抵接并限制向下方的移动;以及
强制解除杆,其通过按压上述换挡锁定杆的向远离旋转中心侧的方向伸出的被按压部,来强制性地使上述换挡锁定杆旋转,从而允许上述定位销向下方的移动,
上述强制解除杆具有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按压部,
上述按压部具备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按压上述换挡锁定杆的远离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明夫泷川喜博久保田克志袴田匠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