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及医药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8287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中提取分离的四个新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triptersinone A,triptersinone B,triptersinone C,triptersinone D,它们具有相同的二氢沉香呋喃母核,其结构如下: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类新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神经保护活性药物中的应用,具体涉及其在制备抗帕金森氏综合症(PD)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制备的化合物纯度高。

Sesquiterpene of dihydroagarofuran and its medical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及医药用途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及医药用途,尤其涉及植物雷公藤叶中制备二氢沉香呋喃类新倍半萜的方法及这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帕金森病(PD)方面的应用。
技术介绍
: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为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亚科,雷公藤属植物。别名为黄藤根、黄药、水莽草、断肠草等,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性凉,味苦、辛,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麻风反应、肺结核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PD常见于中老年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D目前影响全世界1000多万人,我国患病人数达170多万人。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但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多与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是密切相关的。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帕金森病模型:H2O2对多巴胺神经细胞有损害,在黑质铁离子催化下产生有毒的羟基,受损细胞会使多巴胺能神经元置于氧化应激状态,二十多年来广泛诱导实验性PD实验模型的有效药物,极大的促进了PD的研究进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四种仅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中分离得到的二氢沉香呋喃类新倍半萜的结构如下: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1)取干燥的雷公藤叶以75%工业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浸膏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并将所得组分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0-0:100进行梯度洗脱,共收集到3个馏分A、B、C。(2)馏分B经聚酰胺柱色谱,以甲醇-水系统100:0-0:100进行梯度洗脱,得两个组分B1、B2、B3。利用凝胶柱色谱将B2组分以纯甲醇进行洗脱,得三个组分(1-3)。(3)所得组分2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50:1-2:1进行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2.1-2.4。(4)利用ODS柱色谱对组分2.2以醇-水系统30:70-90:10进行梯度洗脱,得到了5个组分2.2.1-2.2.5。(5)所得组分4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50:1-2:1进行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2.2.4.1-2.2.4.4。(6)利用半制备HPLC对2.2.4.2和2.2.4.3以乙腈-水系统进行洗脱,得到了化合物1-4。步骤(1)中,所述提取为回流提取,提取3次,每次2~3小时。步骤(1)中,使用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所得化合物经过系统结构鉴定结果如下:利用高分辨质谱,一维NMR、二维NMR及计算ECD技术对化合物1-4的结构鉴定。triptersinoidA(1):白色柱状结晶(MeOH)。HR-ESI-MS给出其准分子离子峰为565.1920[M+Na]+(cal.565.1930),结合氢谱,碳谱确定分子式为C25H34O13。1H-NMR(400MHz,CDCl3)中,在低场区有4个连氧次甲基信号δH5.87(1H,d,J=3.3Hz,H-1),5.33(1H,m,H-2),4.80(1H,brs,H-3),5.18(1H,m,H-6),5.56(1H,s,H-9);2个连氧的亚甲基信号δH4.91,4.34(each1H,d,J=12.8Hz,H-15);1个环上次甲基信号δH2.96(1H,s,H-7);高场区出现8个甲基信号,其中5个为乙酰氧甲基信号,分别δH1.94(OAc-1),2.12(OAc-2),2.08(OAc-3),2.05(OAc-9),1.93(OAc-15);另外为连在季碳上的甲基,分别为δH1.51(1H,s,H-13),1.37(1H,d,J=3.2Hz,H-15),1.42(1H,s,H-14)。13C-NMR(100MHz,CDCl3)中,在低场区出现δC200.0(C-8),提示该化合物可能含有一个酮羰基信号;并且还出现了δC169.5(OAc-1),169.1(OAc-2),170.3(OAc-3),169.5(OAc-9),169.9(OAc-15),进一步证明了5个乙酰氧羰基信号;此外,还出现8个连氧碳信号δC92.0(C-5),83.6(C-11),79.2(C-9),75.1(C-6),73.8(C-3),72.9(C-1),70.2(C-2),60.2(C-15);2个次甲基信号δC66.6(C-7),37.4(C-4);1个季碳信号δC51.3(C-10);还有8个甲基信号30.8(C-12),25.3(C-13),16.1(C-14),20.7(OAc-1),21.3(OAc-2),21.1(OAc-3),20.3(OAc-9),20.7(OAc-15)。由上述的NMR数据可以推测出化合物1可能为含有5个乙酰氧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根据HSQC谱对该化合物进行碳氢直接相关归属,HMBC谱中对碳氢相关进行归属,其中δH5.87(H-1),5.56(H-9)与δC51.3(C-10)/60.2(C-15);δH5.33(H-2)与δC51.3(C-10);δH4.80(H-3)与δC72.9(C-1)/92.0(C-5)/16.1(C-14);δH1.51(H-12)与δC60.6(C-7)/83.6(C-11)/25.3(C-13);δH1.42(H-14)与δC73.8(C-3)/37.4(C-4)/92.0(C-5);δH4.91,4.34(H-15)与δC92.0(C-5)/72.9(C-1)/51.3(C-10)相关,进一步的确定了该化合物含有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的骨架。此外,通过δH5.39(H-1),5.39(H-2),5.39(H-3),5.39(H-9),5.39(H-15)分别与δC169.5,169.1,170.3,169.5,169.9相关,进而证明了乙酰基分别取代为C-1,C-2,C-3,C-9,C-15位。该化合物的相对构型是根据NOESY谱以及耦合常数来确定的。通过分析J1,2耦合常数为3.3Hz,说明H-2与H-1处于同一平面;在NOESY谱中,H-1与H-9,H-14与H-3/H-6/H-15有相关,进一步说明H-9处于面上H-3与H-6处于面下。基于以上相关信息,可以确定该化合物的相对构型。综上所述,最终确定了该化合物结构,并命名为triptersinoidA。化合物1的1H(400MHz)与13C(100MHz)NMR数据(CDCl3)tripte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如下结构所示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如下结构所示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是从雷公藤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雷公藤是指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1)取干燥的雷公藤叶以75%工业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得浸膏,浸膏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并将所得组分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100:0-0:100进行梯度洗脱,共收集到3个馏分A、B、C;
(2)馏分B经聚酰胺柱色谱,以甲醇-水系统100:0-0:100进行梯度洗脱,得两个组分B1、B2、B3。利用凝胶柱色谱将B2组分以纯甲醇进行洗脱,得三个组分1-3;
(3)所得组分2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50:1-2:1进行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2.1-2.4;
(4)利用ODS柱色谱对组分2.2以醇-水系统30:70-90:10进行梯度洗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少江黄肖霄董舒卉何青军周乐白明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