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机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60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机构和汽车,用于行李箱与乘员舱之间的连接,该减振机构包括:包围板,所述包围板包括本体和延伸部,其中,所述本体与座椅的背面相对、并在背离所述座椅的一面与行李箱的底板组件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座椅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座椅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和车身骨架相连;后围板,所述后围板相对于所述包围板弯折并竖立于所述包围板和行李箱之间以在所述包围板、所述后围板和所述行李箱的底板组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减振填充物,所述减振填充物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

A damping mechanism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机构和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减振机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乘员舱与行李箱相连通,刹车时行李箱中的物品冲击座椅并且小件的行李物品会冲击进入到乘员舱,尤其对于电动汽车,电池布置在行李箱的底部,行李箱地板面高度被抬高,行李冲击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该冲击力与座椅安装导轨之间的力臂增长,导致冲击力造成的翻转力矩增加,存在使乘员受伤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减振机构,用于行李箱与乘员舱之间的连接,该减振机构包括:包围板,所述包围板包括本体和延伸部,其中,所述本体与座椅的背面相对、并在背离所述座椅的一面与行李箱的底板组件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座椅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座椅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和车身骨架相连;后围板,所述后围板相对于所述包围板弯折并竖立于所述包围板和行李箱之间以在所述包围板、所述后围板和所述行李箱的底板组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减振填充物,所述减振填充物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可选地,所述本体包括台阶部和位于所述台阶部两端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存在预设距离。可选地,所述延伸部包括延伸主体和自所述延伸主体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外延伸的支耳,所述支耳与所述车身骨架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支耳与所述延伸主体之间存在厚度差以允许所述侧围内饰板搭接于所述支耳并与所述延伸主体拼接。可选地,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具有包覆所述车身骨架的B柱的翻边。可选地,所述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车身底板的座椅支撑板;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座椅支撑板的连接耳部相适配的凹槽,并且所述凹槽开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钉孔。可选地,所述本体在背离所述座椅的一面具有朝向所述底板组件并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座,所述底板组件具有允许所述卡扣穿过的连接孔。可选地,所述底板组件包括:车身横梁,所述车身横梁的两端固定于车身骨架;行李箱底板,所述行李箱底板固定搭接于所述车身横梁;其中,所述车身横梁具有竖立于所述行李箱底板上方的凸起,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凸起。可选地,所述底板组件包括:车身横梁,所述车身横梁的两端固定于车身骨架;行李箱底板,所述行李箱底板固定搭接于所述车身横梁;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具有与所述车身横梁和所述行李箱底板固定连接的底座和相对所述底座弯折并与所述卡扣座相对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可选地,所述后围板朝向所述包围板的一面设置有加强筋、朝向所述行李箱的一面设置有减振垫和减振凸起。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减振机构。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减振机构位于座椅和行李箱之间,并且本体与座椅的背面相对,延伸部延伸至座椅的侧面,并且延伸部与侧围内饰板和车身骨架相连,通过该减振机构和侧围内饰板将座椅的后方和侧面包围,防止行李箱内的行李撞击座椅,并且减振填充物填充于包围板、后围板和底板组件之间的填充空间内,可有效吸收行李撞击减振机构的能量,保证座椅内的乘客安全。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机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机构纵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机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机构安装俯视图。图5为图4中A向视图。图6为图5中B部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5中的B部结构放大图。其中:1减振机构;11包围板;111本体;111a凹槽、111b螺钉孔、111c卡扣座、111d台阶部、111e第一本体、111f第二本体;112延伸部;112a延伸主体、112b支耳、112c翻边、112d卡扣槽、112e镂空槽;12后围板;121加强筋;122减振垫;123减振凸起;13减振填充物;2座椅;3侧围内饰板;4车身骨架、41B柱;5行李箱;51底板组件;511车身横梁、511a凸起;512行李箱底板;513连接架;513a底座、513b连接部、513c竖板部;6座椅支撑板;7车身底板;8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行李箱中的行李撞击座椅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振机构,用于行李箱与乘员舱之间的连接,该减振机构1包括包围板11、后围板12和减振填充物13。减振机构1位于行李箱5和座椅2之间,行李箱5的底部为底板组件51,包围板11包括一体式的本体111和延伸部112。本体111与座椅2的背面相对、并在背离座椅2的一面与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连接,延伸部112自座椅2的背面延伸至座椅2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3和车身骨架4相连,包围板11将座椅2环绕,防止行李箱5中的行李直接撞击座椅2。后围板12相对于包围板11的本体111弯折并竖立于包围板11和行李箱5之间以在包围板11、后围板12和底板组件5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后围板12竖立在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的上方,在车身内部的包围板11、后围板12和底板组件5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减振填充物13填充于该填充空间内。在车辆刹车时,行李箱5中的行李因惯性作用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减振机构1位于行李箱5和座椅2之间,包围板11的本体111位于座椅2的后方,阻隔行李直接撞击座椅2,而包围板11的延伸部112延伸至座椅2的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3和车身骨架4相连,将座椅2与行李阻隔,对座椅2形成环抱式的保护,防止行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机构,用于行李箱与乘员舱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n包围板(11),所述包围板(11)包括本体(111)和延伸部(112),其中,所述本体(111)与座椅(2)的背面相对、并在背离所述座椅(2)的一面与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连接,所述延伸部(112)自所述座椅(2)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座椅(2)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3)和车身骨架(4)相连;/n后围板(12),所述后围板(12)相对于所述包围板(11)弯折并竖立于所述包围板(11)和行李箱(5)之间以在所述包围板(11)、所述后围板(12)和所述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n减振填充物(13),所述减振填充物(13)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机构,用于行李箱与乘员舱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围板(11),所述包围板(11)包括本体(111)和延伸部(112),其中,所述本体(111)与座椅(2)的背面相对、并在背离所述座椅(2)的一面与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连接,所述延伸部(112)自所述座椅(2)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座椅(2)侧面、并与侧围内饰板(3)和车身骨架(4)相连;
后围板(12),所述后围板(12)相对于所述包围板(11)弯折并竖立于所述包围板(11)和行李箱(5)之间以在所述包围板(11)、所述后围板(12)和所述行李箱(5)的底板组件(5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
减振填充物(13),所述减振填充物(13)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1)包括台阶部(111d)和位于所述台阶部(111d)两端的第一本体(111e)和第二本体(111f);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11e)和所述第二本体(111f)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本体(111e)和所述第二本体(111f)之间存在预设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12)包括延伸主体(112a)和自所述延伸主体(112a)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外延伸的支耳(112b),所述支耳(112b)与所述车身骨架(4)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支耳(112b)与所述延伸主体(112a)之间存在厚度差以允许所述侧围内饰板(3)搭接于所述支耳(112b)并与所述延伸主体(112a)拼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12)的末端具有包覆所述车身骨架(4)的B柱(41)的翻边(112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1)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车身底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王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