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刷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826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刷电机,包括外壳、电机轴、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位于后端盖上的第一轴承,所述后端盖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承孔和导向孔,所述第一轴承孔和导向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孔与第一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抵紧在电机轴的轴肩上,所述导向孔与第一轴承的外圈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先装配后端盖再后压第一轴承,使第一轴承与后端盖过盈配合,解决了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内圈打滑磨损和异响的问题。

A kind of brushless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刷电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刷电机,属于电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装配采用间隙配合,电机轴运转时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内圈打滑磨损,使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产生振动,造成异响,缩短了第一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刷电机,采用先装配后端盖再后压第一轴承,使第一轴承与后端盖过盈配合,解决了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内圈打滑磨损和异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刷电机,包括外壳、电机轴、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位于后端盖上的第一轴承,所述后端盖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承孔和导向孔,所述第一轴承孔和导向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孔与第一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抵紧在电机轴的轴肩上,所述导向孔与第一轴承的外圈间隙配合,所述导向孔具有导向作用。优选地,当后端盖、电机轴装配在外壳上时,所述电机轴与第一轴承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电机轴与导向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无刷电机还包括压装装置,所述压装装置为圆环柱状结构,所述压装装置的一端面上设有压装头,所述压装头上开设有圆环槽,所述圆环槽把压装装置的压装头分成内环、外环,使得压装装置对第一轴承施压时,第一轴承的内外圈受力平衡,不损伤第一轴承。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通过压装装置压入第一轴承孔与后端盖装配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电机装配顺序改动由原来的压好第一轴承装配改为先装配后端盖后压第一轴承,用压装装置将第一轴承压入使第一轴承与后端盖过盈配合,且且不损伤第一轴承,解决了电机后端盖第一轴承内圈打滑磨损和异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第一轴承的使用寿命,减轻电机售后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后端盖的第一轴承未压入第一轴承孔内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端盖剖面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机轴结构图。图中:1、外壳,2、电机轴,3、第一轴承,4、前端盖,5、后端盖,6、第一轴承孔,7、导向孔,8、压装装置,9、压装头,10、圆环槽,11、第二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刷电机,包括外壳1、电机轴2、前端盖4和后端盖5,还包括位于后端盖5上的第一轴承3,所述第一轴承3与后端盖5过盈配合,所述后端盖5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所述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同轴设置,所述有承孔6位于后端盖5上靠近前端盖4的一侧,所述导向孔7位于后端盖5上远离前端盖4的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孔6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轴承3的内圈抵紧在电机轴2的轴肩上,所述导向孔7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间隙配合,所述导向孔具有导向作用,使得第一轴承3能够正对装配,装配方便,不损伤第一轴承、电机轴等配件。具体而言,所述导向孔7为Φ32(+0.05,+0.03),第一轴承孔6为Φ32(-0.02,-0.04),第一轴承孔6的高度为8~10mm。在技术中,当后端盖5、电机轴2装配在外壳1上时,所述电机轴2与第一轴承孔6相对应的位置处(如图4中的a处)的外圈与第一轴承3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电机轴2与导向孔7相对应的位置处(如图4中的b处)的外圈与第一轴承3的内圈间隙配合,减少第一轴承与电机轴的噪音。具体而言,所述电机轴2与第一轴承孔6相对应的位置处为Φ12(+0.008,-0.002),电机轴2与导向孔7相对应的位置处为Φ12(-0.03,-0.05)。在技术中,所述无刷电机还包括压装装置8,所述压装装置8为圆环柱状结构,所述压装装置8的一端设有压装头9,所述压装头9上开设有圆环槽10,所述压装装置8的内径大于电机轴2的外径,即所述压装装置8的内圈与电机轴2不接触,所述圆环槽10把压装装置8的压装头9分成内环、外环,压装头9的内环、外环分别抵在第一轴承3的内、外圈上,使得压装装置对第一轴承3施压时,第一轴承3的内、外圈受力平衡,不损伤第一轴承3。在技术中,所述第一轴承3通过压装装置8压入第一轴承孔6与后端盖5装配配合。在技术中,无刷电机还包括位于前端盖4上的第二轴承11,所述前端盖4上设有第二轴承孔,所述前端盖4上的第二轴承孔与第二轴承11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轴承11的内圈抵在电机轴2的轴肩上。装配方式:先将前端盖4安装在外壳1的一端上,将第二轴承11装配在第二轴承孔内,将电机轴2穿过第二轴承11的内圈、外壳1进行装配,再将后端盖6装配在外壳1的另一端上,接着将第一轴承3套在电机轴2上向导向孔7内装配,然后将压装装置8套在电机轴2上且压装头9压向第一轴承3,压装头9的内环、外环分别抵在第一轴承3的内、外圈上,向压装装置8施压使压装头9将第一轴承3压入第一轴承孔6与后端盖5过盈配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刷电机,包括外壳(1)、电机轴(2)、前端盖(4)和后端盖(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后端盖(5)上的第一轴承(3),所述后端盖(5)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所述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孔(6)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轴承(3)的内圈抵紧在电机轴(2)的轴肩上,所述导向孔(7)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刷电机,包括外壳(1)、电机轴(2)、前端盖(4)和后端盖(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后端盖(5)上的第一轴承(3),所述后端盖(5)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所述第一轴承孔(6)和导向孔(7)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孔(6)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轴承(3)的内圈抵紧在电机轴(2)的轴肩上,所述导向孔(7)与第一轴承(3)的外圈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当后端盖(5)、电机轴(2)装配在外壳(1)上时,所述电机轴(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长春刘绍庆王科东杨凯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铭尊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