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1721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包括外缸筒、内缸、中缸、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出缸油口,其中回缸油口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设置的长油孔相通,该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出缸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油路设在后端盖和内缸上,简化了外缸与中缸的密封,结构新颖、紧凑,在相同的油缸外形尺寸下,可以在内缸内留出更充足的空间,便于增加油缸的功能,加大油缸出力。(*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油缸。已有油缸包括外缸筒、内缸 以及位于外缸筒、内缸之间的中缸,在外缸筒上开有油口,其中一个油口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另一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借助油压变化使中缸作往复运动这种结构形式的油缸尚存在以下缺点外缸筒筒壁较厚,中缸活塞的外径较小使得承压面积小,出力亦小,筒体外油路布线分散,不便于操作、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油缸,该油缸的油路布局新颖、紧凑,在相同的油缸外形尺寸下,可以加大中缸活塞的外径,可增加内缸外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它包括外缸筒、内缸、位于外缸筒、内缸之间的中缸,还包括后端盖,所述的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和出缸油口,其中回缸油口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设置的长油孔相通,该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出缸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油缸结构示意图图2图1的A-A剖面图如图1、图2所示,1为油缸的外缸筒,5为内缸,2为位于内、外缸之间的中缸,3为后端盖,在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4、出缸油口6,油口4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开设的长油孔相通,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油口6直接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本技术的优点本油缸不在外缸筒设油口,将油口设在后端盖,以及在内缸筒轴线方向开长油孔,既简化了外缸与中缸的密封,又使外缸筒的壁厚可以相对薄一些,从而使中缸活塞端面的尺寸可以加大,可增加内缸的外径也可以在内缸内留出更充足的空间,便于增加油缸的功能,加大油缸的出力,另外,外缸筒不设油口,整个油缸布线简捷,便于操作。权利要求1.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缸筒、内缸、位于外缸筒、内缸之间的中缸,还包括后端盖,所述的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出缸油口,其中回缸油口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设置的长油孔相通,该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出缸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包括外缸筒、内缸、中缸、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出缸油口,其中回缸油口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设置的长油孔相通,该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出缸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本技术油路设在后端盖和内缸上,简化了外缸与中缸的密封,结构新颖、紧凑,在相同的油缸外形尺寸下,可以在内缸内留出更充足的空间,便于增加油缸的功能,加大油缸出力。文档编号F16J10/02GK2278799SQ9720077公开日1998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23日专利技术者周正, 宋慧杰 申请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走油路的新型油缸,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缸筒、内缸、位于外缸筒、内缸之间的中缸,还包括后端盖,所述的后端盖上开有回缸油口、出缸油口,其中回缸油口与沿着内缸轴线方向设置的长油孔相通,该长油孔的另一端与中缸的回缸油腔相通,出缸油口与中缸的出缸油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正宋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