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动作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6871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动作器结构,应用于自动手动挡系统控制离合器动作的动作器结构,主要由一电控马达驱动一蜗杆蜗轮组,蜗轮的转轴上再以主动齿轮啮合一从动齿轮,而带动从动齿轮的转轴转动,该转轴一端固设一具有推力销的摆臂,而以摆臂的旋转摆动,抵推一限位于轴座内的顶杆作直线的前后运动;藉此,利用马达的旋转运动,并透过多级的减速机构及摆臂的曲柄连杆机构,即可获具有较佳推力值及动作速度的直线运动,以控制推压离合器作开合的动作,达到易于搭配设计使用以有效降低成本及获致最佳运动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多级的减速机构,特别是易于与电控马达搭配,并通过曲柄连杆机机构,将旋转运动转换成完全的直线运动,并获致较佳推力值及动作速度的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动作器结构
技术介绍
自动手动挡系统(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脚踩离合器踏板,又可让驾驶人以手部操控排槽的操作方式,亦即以自动控制的方式驱动离合器作开合的动作,其自动控制的动力源有用油压缸动作的,也有用电机马达动作的;以传统电机马达动作而言,其动作器机构因不容易作出力规格、动作速度及动作范围的变化,且其电机马达需特别设计,不能直接使用已广泛应用在车辆上的其它微小型马达(如车窗马达、雨刷马达),使得生产成本一直无法有效降低,又其动作器机构易产生侧向于动作力的分力,也导致降低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作动器结构,其以一电控马达驱动一蜗杆蜗轮组,蜗轮的转轴上再以主动齿轮啮合一从动齿轮,而带动从动齿轮的转轴转动,该转轴一端固设一具有推力销的摆臂,而以摆臂的旋转摆动,抵推一限位于轴座内的顶杆作直线的前后运动;藉此,利用多级的减速机构,使得电控马达可直接使用已广泛应用在车辆上的其它微小型马达(如车窗马达、雨刷马达),配合多级减速机构的搭配设计,即可获致较佳推力值及动作速度的直线运动,进而达到易于搭配变换使用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作动器结构,其以一电控马达驱动一蜗杆蜗轮组,蜗轮的转轴上再以主动齿轮啮合一从动齿轮,而带动从动齿轮的转轴转动,该转轴一端固设一具有推力销的摆臂,而以摆臂的旋转摆动,抵推一限位于轴座内的顶杆作直线的前后运动;藉此,利用摆臂的曲柄连杆机机构,可对顶杆轴向产生直线运动的作用力,而不会产生侧向力,将旋转运动转换成完全的直线运动,进而可有效提升传动效率,且确保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作动器结构,该具有摆臂的推力销套设于顶杆一端的推力承靠座的导槽内,使得摆臂作旋转摆动时,推力销可沿着导槽移动并推抵顶杆作直线运动,其中,该推力承靠座一端可抵顶于一可旋转摆动的助力弹簧,使得助力弹簧可以弹力推抵推力承靠座,并对顶杆轴向产生分力,且顶杆越直进伸出时,轴向产生分力的分力越大,进而可辅助电控马达的出力,而使得离合器在作分离的动作时,电控马达无须维持在最大扭力值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动作器结构,包括一电控马达,是输出转速及扭力的动力源;一蜗杆蜗轮组,蜗杆连结于电控马达的输出轴,蜗轮以转轴架设,并与蜗杆啮合传动;一主、被动齿轮组,主动齿轮设于蜗轮转轴上,被动齿轮则架设于另一转轴上,并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一曲柄连杆组,以一摆臂固设于被动齿轮的转轴另一端输出端,摆臂的另端部设有推力销,一由轴承架设限位的顶杆,其一端设有具导槽的推力承靠座,推力销套设于该导槽内,以推抵顶杆作直线的前后运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架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图2的B-B剖面图; 图5是图2的C-C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动作使离合器分离的实施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动作使离合器分离的另一实施例图。附图标记说明10动作器;11机壳;12电控马达;13蜗杆;14蜗轮;15主动齿轮;16被动齿轮;17转轴;18连接头;19位置传感器;20摆臂;21推力销;22顶杆;23推力承靠座;24导槽;25阻挡器;26助力弹簧;27可调端头;30离合器;31施力臂;32支轴;33摇臂;34推力环;35叶片弹簧;40离合器;41杠杆支轴;42抵块;43推力环;44叶片弹簧。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的动作器10结构是于机壳11外侧固设一电控马达12,该电控马达12的转轴伸入机壳11内连结一蜗杆13,并与一蜗轮14啮合传动,而利用蜗杆蜗轮组的传动,可获致很大的减速比以及放大电控马达12的输出扭力;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于蜗轮14转轴的一侧设有一主动齿轮15,其利用蜗轮14的转动可带动与其啮合的被动齿轮16,被动齿轮16在不影响转动的行程下,为了减少占据机壳11过多的空间,而将其制作成扇形,而此主、被动齿轮组即可进行第二级的减速运动;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被动齿轮16固设于一转轴17上,因此被动齿轮16将可带动转轴17同步转动,转轴17一端自由端设有连接头18,用以对应一组位置传感器19,以感知转轴17的转动角度,亦即可感知被动齿轮16的实际角度位置,转轴17的另一端输出端固接一摆臂20,而可由转轴17带动摆臂20作旋转摆动,而此摆臂20的旋转摆动,即可进行第三级的减速运动;摆臂20的另端部设有具滚轮的推力销21,一由轴承架设限位的顶杆22,其一端设有推力承靠座23,推力承靠座23内设有一导槽24,推力销21套设于该导槽24内,当推力销21作旋转摆动时,其可在导槽24内摆动滑移并推抵顶杆22,顶杆22因受到轴承的限位,因此被推抵移动时仅能作直线的前后运动;推力销21由于具有滚轮,因此其在导槽24内摆动滑移时,可降低运动时的摩擦力,亦或于导槽24内涂覆润滑油脂,亦可将低摩擦力;另于相对推力承靠座23的机壳11位置上,设有一由螺栓制成的可调式阻挡器25,以于顶杆22后退时,辅助限制推力承靠座23后退的最大行程;推力承靠座23一侧亦可设一可枢转摆动的助力弹簧26,其以弹簧保持抵推推力承靠座23,助力弹簧26的抵推力量便会对顶杆22产生轴向的分力,且顶杆22越直进伸出时,轴向产生的分力越大,进而可辅助电控马达12的出力,而使得离合器在作分离的动作时,电控马达12无须维持在最大扭力值的状态;然而倘蜗杆蜗轮组的减速比很大时,本动作机构将会产生自锁作用,由离合器回传的反作用力将无法推动蜗杆蜗轮组反转,电控马达12即无须维持动作扭力,则助力弹簧26即可不需设置。此外,顶杆22的端部亦可设一螺栓式的可调端头27,以微调其与离合器的接触位置,使动作器以最佳起始位置推动离合器。请参阅图6,本专利技术的动作器由于有蜗杆蜗轮组、主、被动齿轮组以及摆臂等三级减速机构,因此可易于与电控马达搭配设计,使得顶杆22作直线伸出运动时,可以获致最佳的推力值及动作速度;且利用摆臂20的曲柄连杆机机构,可对顶杆22轴向产生直线运动的作用力,而不会产生侧向力,将旋转运动转换成完全的直线运动,进而可有效提升传动效率,且确保使用寿命。请参阅图7,本专利技术动作器10的顶杆22作直线伸出、后退运动,因此在以旋转式动作于盘式离合器30时,顶杆22可先推压一施力臂31,以带动施力臂支轴32同步旋转,另一固设于支轴32上的摇臂33,其亦可随着支轴32同步旋转,而以摇臂33推压离合器30的推力环34,进而以推力环34推压离合器30的叶片弹簧35,而使离合器30的来令片与连结引擎曲轴的飞轮脱离接触,即使得引擎动力暂停传动至传动轴,以进行手动换档;当完成换档后,电控马达12反转,使得顶杆22后退,则离合器30的叶片弹簧35回弹,而使离合器30的来令片与连结引擎曲轴的飞轮恢复压合接触,即使得引擎动力恢复传动至传动轴,以提供车辆行进的动力。请参阅图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机电控制离合器的动作器结构,包括:一电控马达,是输出转速及扭力的动力源;一蜗杆蜗轮组,蜗杆连结于电控马达的输出轴,蜗轮以转轴架设,并与蜗杆啮合传动;一主、被动齿轮组,主动齿轮设于蜗轮转轴上,被动齿轮则架设于另一 转轴上,并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一曲柄连杆组,以一摆臂固设于被动齿轮的转轴另一端输出端,摆臂的另端部设有推力销,一由轴承架设限位的顶杆,其一端设有具导槽的推力承靠座,推力销套设于该导槽内,以推抵顶杆作直线的前后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焕隆魏增德吕俊贤郑丽茹刘丽芬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