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958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显著减小特定频率的强制振动的减振连接结构。抑制强制振动从主结构体(10)传递到副结构体(11)的减振连接结构(1)包括:在连接部(2a)将副结构体(11)连接到主结构体(10)上的多个弹性体(2),以及带弹簧(31)和配重(32)的动力吸振器(3)。弹簧(31)在与连接部(2a)大致对准的连接点(3a)处连接到副结构体(11)上。每个弹簧(31)的一端连接到相应连接点(3a)上。配重(32)连接到弹簧(31)的自由端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小能以特定频率传递到子结构物体上的强制振动的减振连接结构,该副结构体作为支架、底座、盖等连接到主结构体例如机器主体上。
技术介绍
在主结构体例如机器主体上产生的振动被传递到副结构体上,副结构体利用与主结构体之间的连接元件连接到主结构体上,因此从副结构体上产生噪声。以下是用于减小振动的常规方法。(1)将阻尼材料连接到副结构体上。(2)利用它们之间的弹性体例如橡胶或金属弹簧将副结构体连接到主结构体上,使得弹性体阻止主结构体的振动。(3)将包括配重和弹簧的动力吸振器连接到副结构体上。(4)组合方法(2)和方法(3)。方法(1)-方法(3)每个都具有以下特性。具体地说,尽管方法(1)对克服共振是有效的,但其对共振频率之外的振动是无效的。方法(2)可以减小宽频率范围内的振动,但是为了获得明显效果,弹性体需具有柔韧性。问题在于这种方法不能应用在副结构体较重的情形。方法(3)在弹簧具有高阻尼特性的情形(3-1)下有效地克服特定频率的共振,并且在弹簧具有低阻尼特性的情形(3-2)下有效地克服特定频率的强制振动。具有方法(2)和方法(3)组合的隔振器是已知的。下文将参照图14的横截面图和图15的示意性模型简图描述这种常规实例的隔振器。在图14中的附图标记51表示具有以下构造的隔振器。具体地说,作为振动源的主结构体60由弹性体52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元件60a支承。弹性体52在连接部52a、52a连接到副结构体61上,振动传递到副结构体61上。包括弹簧531和配重532的动力吸振器53布置在连接点53a上,连接点53a位于连接部52a、52a之间的中间位置。根据本常规实例的隔振器51,弹性悬架和动力吸振器53被组合以获得对宽频率范围的振动和特定频率的振动二者的减振效果。在图15的示意性模型简图中示出了根据常规实例的隔振器51的模型方案。当主结构体产生响应例如以恒定转速旋转的电机的振动被传递到副结构体上时,由强制振动产生的特定频率的振动超过由共振引起的振动。在那种情形下,认为在方法(3)的情形3-2是合适的,并且在对动力吸振器的连接位置进行研究之后可以获得以下结果。a.动力吸振器的连接位置优选与弹性体的连接位置相一致。就常规实例的隔振器来说,用于副结构体61的每个连接部52a与用于动力吸振器53的连接点53a间隔如图14和15的距离L所示。因此,与每个连接部52a和连接点53a之间的间隔距离L相对应的部分起到不当弹簧的作用,阻止了动力吸振器充分表现出其功能。换句话说,这种不当弹簧无端地减小了弹性悬架与动力吸振器的功能相关的效果,由此降低了动力吸振器使传递到副结构体上的振动减小的功能。b.在动力吸振器的连接位置上选点(每单位力施加的振动)灵活性越高,效果越好。c.动力吸振器的阻尼特性越低,效果越好。根据以上所述,弹性悬架和动力吸振器的组合获得了克服宽频率范围的振动和特定频率的振动二者的减振效果。但是,就以下方面看来,当主结构体产生响应例如以恒定转速旋转的电机的振动被传递到副结构体上时,上述效果不充分。具体地说,尽管弹性悬架以及动力吸振器的配重和弹簧的轴线线性布置,但动力吸振器不会连接到物体隔绝振动的连接位置上。因此,不满足上述条件。换句话说,动力吸振器的连接位置和弹性体的连接位置仅在连接部和连接点具有相同振幅和相同相位时才被认为基本上相互对准。此外,由于规定包含在动力吸振器中的弹簧优选具有高阻尼特性,因此不满足条件c。而且,在条件b的记载中没有对动力吸振器连接位置上位置灵活性给出任何描述。因此,这就暗示不能获得使特定频率的振动明显减小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特定频率的强制振动明显减小的减振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来实现上述目的。具体地说,提供了一种减振连接结构,包括主结构体;副结构体,该副结构体借助布置在主结构体与副结构体之间的弹性体连接到主弹性体上;布置在与副结构体和弹性体之间的连接部大致对准的连接点处的弹簧;以及借助弹簧设置的配重。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2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弹簧布置在副结构体的表面上,该表面与副结构体连接弹性体的表面相对。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3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弹簧布置在副结构体的表面上,该表面与连接弹性体的表面为同一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4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借助对副结构体机械加工从而形成弹簧。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5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借助对副结构体机械加工从而形成弹性体。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6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借助对副结构体机械加工从而形成弹簧和弹性体。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7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借助对主结构体机械加工从而形成弹性体。根据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8提出的减振连接结构,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连接结构中,借助对主结构体机械加工从而形成弹簧和弹性体。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性模型简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3是与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连接结构相关的曲线图,其中垂直数轴代表副结构体的平均振动级(dB)并且水平数轴代表减振方法(A-F)。图14是根据常规实例的隔振器的横截面图。图15是根据常规实例的隔振器的示意性模型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照图1的示意性模型简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振连接结构进行描述。当连接部和连接点具有相同的振幅和相同的相位时,动力吸振器(在本专利技术中相当于弹簧和配重)的连接位置(下文将被称为“连接点”)被认为基本上与弹性体的连接位置(下文将被称为“连接部”)对准。但是,连接部和连接点之间微小的位置偏差是允许的。此外,动力吸振器的弹簧优选具有低阻尼特性。作为弹簧的阻尼特性,tanδ优选是0.05或更小。作为具有低阻尼特性的材料的实例,可以采用金属或硬质塑料。图1中的附图标记10表示振动的主结构体。根据减振连接结构1,主结构体10具有在位置灵活性很高的连接部2a处连接到其上的副结构体11。减振连接结构1包括多个弹性体2(在图1中示出了其中的两个),用于在位置灵活性很高的的连接部2a处连接副结构体11,并且动力吸振器3包括弹簧31和配重32。弹簧31在与连接部2a大致对准的连接点3a处连接到副结构体11上。连接点3a定位在作用力分别被施加在多个弹性体2上的位置,或者换句话说,是作用力朝向弹性体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连接结构,包括:主结构体;副结构体,该副结构体借助布置在主结构体与副结构体之间的弹性体连接到主弹性体上;布置在与副结构体和弹性体之间的连接部大致对准的连接点处的弹簧;以及借助弹簧设置的配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善三杉本明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