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110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适应性差,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调整臂壳体、设于调整臂壳体内且相互啮合在一起的大蜗轮和大蜗杆,在调整臂壳体内所述大蜗杆的一端设有止推弹簧,另一端设有一单向离合器,在大蜗轮的端部设有一个控制臂,所述的控制臂上固定有齿环,所述的调整臂壳体内设有一小蜗杆,小蜗杆与单向离合器中的小蜗轮啮合,小蜗杆的一端周向固定有小齿轮,且小齿轮与所述的齿环相啮合,在小齿轮与小蜗杆之间设有弹簧,小蜗杆的另一端部与调整臂壳体之间留有间隙。本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使得制动操作安全性高,生产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可自动调整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制动间隙的调整臂。
技术介绍
汽车的制动正常是利用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接触摩擦作用而实现的。由于在行车的过程中,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会频繁地接触摩擦,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由于磨损作用而使两者之间的间隙变大,这会影响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机构的使用安全性。现有的汽车制动机构中往往设有一个可自动调整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制动间隙的调整臂,该调整臂在汽车制动机构工作过程中可以补偿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磨损间隙,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制动间隙能够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改善了汽车制动机构工作的安全性。中国专利申请03151471.5中就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活动地联接在与制动蹄相联接的凸轮轴上,结构包括调整臂壳体、设于调整臂壳体内的且相互啮合在一起的大蜗轮和大蜗杆、通过齿牙与大蜗杆相联接的小蜗轮、与小蜗轮相联接的单向离合器,所述的单向离合器中具有一小蜗杆,该小蜗杆与所述的小蜗轮啮合。在大蜗轮的端部还设有控制臂组件,控制臂组件与一离合齿轮啮合。该调整臂在制动过程中,在分泵的作用下调整臂壳体会旋转,从而通过离合齿轮带动小蜗杆转动,离合齿轮与小蜗杆之间有一个间隙,这样离合齿轮带动小蜗杆转动时有一滞后,这一滞后值的大小就决定了制动鼓与制动蹄间的间隙值的大小。小蜗杆在转动时带动小蜗轮转动。由于小蜗轮与单向离合器相联接,单向离合器可以根据小蜗轮的转动方向控制大蜗杆的动作,大蜗杆在动作时可以促使大蜗轮发生偏转,大蜗轮偏转后促使凸轮轴偏转,进而使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制动间隙能够较好地保持在一固定值上。上述这种调整臂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其在制动过程中,离合齿轮与小蜗杆之间的间隙是一个定值,这样离合齿轮带动小蜗杆转动时的滞后值的也是一个定值,对特定的制动器在某一特定的工况下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制动间隙能够保持在一个固定值上。然而,不同的汽车制动器参数各不相同,使用工况千差万别,这样只具有某一固定滞后值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就不能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要求了。目前,调整臂制造商通常通过更换不同的啮合齿轮,以改变上述的滞后值,这不但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无法适应车辆工况千变万化的情况,因为产品装配好后,调整臂的滞后值用户是无法改变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对调整臂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离合齿轮与小蜗杆传动时的滞后值,从而达到调整制动间隙设定值目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调整臂壳体、设于调整臂壳体内且相互啮合在一起的大蜗轮和大蜗杆,在调整臂壳体内所述大蜗杆的一端设有止推弹簧,另一端设有一单向离合器,在大蜗轮的端部设有一个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臂上固定有齿环,所述的调整臂壳体内设有一小蜗杆,小蜗杆与单向离合器中的小蜗轮啮合,小蜗杆的一端周向固定有小齿轮,且小齿轮与所述的齿环相啮合,在小齿轮与小蜗杆之间设有弹簧,小蜗杆的另一端部与调整臂壳体之间留有间隙。自动调整臂装配在汽车上时,大蜗轮保持周向固定的套接在汽车制动凸轮轴上,控制臂通过支架固定在车桥上。本自动调整臂在工作时,其壳体在分泵的作用下发生转动,壳体内的小齿轮在与控制臂相固定的齿环上滚动,小齿轮滚动的同时带动小蜗杆的转动。由于小蜗杆在轴向上与壳体之间具有间隙H,小蜗轮刚开始是不动的,这样转动的小蜗杆会在壳体内进行轴向窜动。当小蜗杆的另一端顶压在调整臂壳体上时,小蜗杆会原地转动而驱动小蜗轮的转动,通过单向离合器的作用,这样就可实现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磨损间隙的自动补偿。上述的小齿轮与小蜗杆之间可以通过花键或方轴方孔联接在一起,小蜗杆在窜动时小齿轮保持轴向固定。调整臂制造商或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小蜗杆端部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进行设定,该间隙被设定好后,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制动间隙就能够保持一致。为了方便对小蜗杆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进行设定,上述小齿轮与小蜗杆之间设有若干调整垫片。这样,通过增减调整垫片的数目就可实现所述小蜗杆另一端与调整臂壳体之间间隙的设定。在本自动调整臂中,所述小蜗杆的内端设有一定位柱,定位柱间隙地插于自动调整臂壳体上所设的定位孔内。在本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还包括设于自动调整臂壳体内的离合器、离合弹簧,所述离合器与大蜗杆另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可相互啮合的齿牙,所述离合弹簧的一端与离合器相连接,另一端与小蜗轮相连接。大蜗杆没有动作时,大蜗杆的另一端上的齿牙与离合器上的齿牙相啮合,离合弹簧为螺旋形并与小蜗轮上的内孔紧配合。小蜗轮在制动开始过程中作正向转动,而此时离合器在大蜗杆的作用下不转动,小蜗轮正向转动时是顺着离合弹簧的螺旋方向的,离合弹簧外径因被正向转动的小蜗轮收紧而缩小,小蜗轮相对于离合弹簧空转。当调整臂壳体继续转动时,在大蜗轮的作用下,大蜗杆与离合器相分离小蜗轮与离合弹簧及离合器一起转动。在解除制动时,调整臂壳体反向转动过程中小蜗杆在小蜗轮及小齿轮的作用下反向窜动,在反向窜动的过程中,小蜗轮不会发生反向转动,从而产生了制动鼓与制动蹄间的正常间隙。当存在过量间隙时,调整臂壳体会继续反向转动,这时小蜗杆在没有反向窜动位置了,只能原地转动,从而带动小蜗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大蜗轮发生偏转,也就可以补偿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过量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大蜗轮、大蜗杆、小蜗轮、小蜗杆及单向离合器,可以实现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磨损间隙的自动补偿,汽车行驶过程中制动操作安全性高。2、调整臂制造商在内部零部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只需通过改变小蜗杆与壳体间的间隙值,就可轻松地改变调整臂的输出参数以满足不同汽车制造商的要求。极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3、由于汽车消费者可以通过设定本自动调整臂中的小蜗杆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而使汽车的制动间隙满足自己的驾乘需要,提高了汽车驾乘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的A-A剖视图,此时小蜗杆位于初始位置;图3是图2中小蜗杆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沿图1中的A-A剖视图,相对于图2所示此时小蜗杆的轴向位置发生了窜动。其中,1、调整臂壳体;2、小蜗轮;3、离合弹簧;4、离合器;5、小蜗杆;6、齿环;7、控制臂;8、大蜗轮;9、压帽;10、止推弹簧;11、大蜗杆;12、定位柱;13、定位孔;14、支架;15、小齿轮;16、弹簧;17、调整垫片。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调整臂壳体1、设于调整臂壳体1内的相互啮合在一起的大蜗轮8和大蜗杆11、设于大蜗杆11一端的止推弹簧10、设于大蜗杆11另一端的单向离合器,所述大蜗轮8通过花键与制动凸轮轴套接在一起。在大蜗轮8的端面上设有一控制臂7,该控制臂7与支架14固定连接,支架14连接在车身上。调整臂壳体1与分泵相联接,在分泵的作用下调整臂壳体1可以转动。所述的调整臂壳体1上固定连接有一压帽9,所述的止推弹簧10设于压帽9与大蜗杆11之间。上述的单向离合器主要由设于调整臂壳体1内的离合器4、离合弹簧3、小蜗轮2所构成。离合器4、小蜗轮2两者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内孔,所述离合弹簧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调整臂壳体(1)、设于调整臂壳体(1)内且相互啮合在一起的大蜗轮(8)和大蜗杆(11),在调整臂壳体(1)内所述大蜗杆(11)的一端设有止推弹簧(10),另一端设有一单向离合器,在大蜗轮(8)的端部设有一个控制臂(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臂(7)上固定有齿环(6),所述的调整臂壳体(1)内设有一小蜗杆(5),小蜗杆(5)与单向离合器中的小蜗轮(2)啮合,小蜗杆(5)的一端周向固定有小齿轮(15),且小齿轮(15)与所述的齿环(6)相啮合,在小齿轮(15)与小蜗杆(5)之间设有弹簧(16),小蜗杆(5)的另一端部与调整臂壳体(1)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厚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