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6968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18
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包括反应管和液滴生成芯片,液滴生成芯片包含试剂入口和与试剂入口相连的多个尺寸结构一致的分支微通道,分支微通道与液滴生成芯片底部平行并由芯片中心向外发散分布,分支微通道的出口位于液滴生成芯片侧壁外缘,并形成喷口结构用于液滴制备,反应管在液滴制备时中加载有连续相试剂,且整个液滴制备过程中连续相试剂充分淹没并浸润液滴生成芯片的分支微通道和喷口结构,分散相试剂通过试剂入口加载,在压力作用下经分支微通道到达喷口结构处断裂形成液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装置集成性能,简化液滴生成过程,降低外部压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成本与复杂程度,最大限度提高液滴制备频率,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分析需求。

A Chip Structure for Droplet Fabrication in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
本技术属于生化微流控
,具体涉及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
技术介绍
在针对酶合成及其活性分析、液滴数字PCR和细胞高通量筛选等生化微流控分析领域,液滴微流控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微液滴常常用作纳升或皮升甚至飞升级别的离散生化反应容器,在分析检测的精度、灵敏度与可重复性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另外,微流控技术自动化、易集成、通量高的优势,也可极大地提高生化分析的灵敏度与效率。液滴通常由互不相溶的连续相与分散相试剂构成,利用两相流体之间流动剪切力与界面张力等相互作用将分散相分隔成离散的纳升级及以下体积的微液滴单元。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基于微流体的液滴制备方法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常用的结构包括T型、流动聚焦(US9500664B2)、共轴流(CN105771826B)以及阶梯乳化(stepemulsification)等形式。其中,阶梯乳化的方法通常仅需要分散相的控制即可实现液滴制备,装置的并行化与集成化更容易实现。然而,该方法中制备完成的液滴往往容易在液滴制备单元附近聚集,影响后续液滴的稳定制备,在文献MacromolecularChemistr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管(1)和与之装配的液滴生成芯片(2),液滴生成芯片(2)包含试剂入口(3)和与试剂入口(3)相连的多个尺寸结构一致的分支微通道(4),分支微通道(4)与液滴生成芯片(2)底部平行并由芯片中心向外发散分布,分支微通道(4)的出口位于液滴生成芯片(2)侧壁外缘,并形成喷口结构(5)用于液滴制备;所述的喷口结构(5)与反应管内壁(7)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的反应管(1)在液滴制备时中加载有连续相试剂(8),且整个液滴制备过程中连续相试剂(8)充分淹没并浸润液滴生成芯片(2)的分支微通道(4)和喷口结构(5),分散相试剂(9)通过试剂入口(3)加载,在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管(1)和与之装配的液滴生成芯片(2),液滴生成芯片(2)包含试剂入口(3)和与试剂入口(3)相连的多个尺寸结构一致的分支微通道(4),分支微通道(4)与液滴生成芯片(2)底部平行并由芯片中心向外发散分布,分支微通道(4)的出口位于液滴生成芯片(2)侧壁外缘,并形成喷口结构(5)用于液滴制备;所述的喷口结构(5)与反应管内壁(7)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的反应管(1)在液滴制备时中加载有连续相试剂(8),且整个液滴制备过程中连续相试剂(8)充分淹没并浸润液滴生成芯片(2)的分支微通道(4)和喷口结构(5),分散相试剂(9)通过试剂入口(3)加载,在压力作用下经分支微通道(4)到达喷口结构(5)处断裂形成液滴(6),液滴(6)形成后因连续相试剂(8)和分散相试剂(9)的密度差异快速脱离喷口结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滴生成芯片(2)的试剂入口(3)预留储液腔结构(302),液滴制备时先将试剂转移到储液腔结构(302)内,然后对试剂入口(3)施加持续控制的正向压力完成流体驱动和液滴制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液滴制备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支微通道(4)的封合由平板结构(10)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书豪胡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