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992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5: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固定在基础上;端部支架,与行走机构的平衡梁固定连接;撑杆组件,与该端部支架通过第一铰轴相铰接,与该支撑座通过第二铰轴相铰接,其中,该第一铰轴与该第二铰轴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该第一水平方向和该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支撑可靠,可保证行走机构在转运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安装便利,现场操作简单;可良好适应各型号的行走机构,通用性强,且可循环使用。

Support Device of Crane Travel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搬运工装
,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起重机行走机构包括台车组和各级平衡梁,具有质量大(通常重达40t以上)、重心高的特点,因此,在对行走机构进行转场搬运时,需要通过绑扎锁定装置将行走机构固定,以避免其发生倾覆。但是,对于不同的机型,行走机构往往具有不同的规格,即各行走机构的外形尺寸(例如,轮距、总长、总高等)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的行走机构需要利用不同的绑扎锁定装置进行固定,导致绑扎锁定方式难以统一,转运风险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行走机构绑扎难度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固定在基础上;端部支架,与行走机构的平衡梁固定连接;撑杆组件,与所述端部支架通过第一铰轴相铰接,与所述支撑座通过第二铰轴相铰接,其中,所述第一铰轴与所述第二铰轴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可选地,所述端部支架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的底部。可选地,所述撑杆组件包括套筒以及套设在所述套筒内部的撑杆,所述撑杆组件通过所述撑杆与所述支撑座相铰接,通过所述套筒与所述端部支架相铰接;其中,所述撑杆相对所述套筒的位置可进行轴向调整。可选地,所述撑杆与套筒之间通过螺纹旋合。可选地,所述端部支架包括水平顶板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水平顶板下方的第一耳板;所述水平顶板与所述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的底部相连;所述套筒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耳板;所述第一铰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以使得所述端部支架与所述套筒相铰接。可选地,第一铰轴为螺柱。可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撑杆组件;所述第一支座上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支座设置有第二轴孔,所述撑杆上设置有第三耳板,所述第二铰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以及所述第三耳板,以使得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撑杆相铰接。可选地,所述支撑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的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上设置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二铰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以及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所述中间隔板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撑杆组件。可选地,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水平横截面均为工字形,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轴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腹板上。可选地,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轴孔分别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可选地,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所述中间隔板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对所述撑杆组件;其中,一对所述撑杆组件的两根所述撑杆的轴线相交,以形成V字形。可选地,一对所述撑杆组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耳板为双耳板,另一个所述第三耳板为单耳板,所述单耳板位于所述双耳板的两个耳板之间。本技术可实现的有益效果包括:(1)支撑可靠,可保证行走机构在转运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2)安装便利,现场操作简单;(3)可良好适应各型号的行走机构,通用性强,且可循环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轴测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参考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1,支撑装置1包括支撑座11、端部支架12和撑杆组件13。其中,支撑座11固定在基础上。基础可以是集卡货箱、船舶甲板等可以承载行走机构3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基础为图1示出的装运工装2,装运工装2上具有可承载行走机构3的轨道以及止挡块,以限制行走机构3车轮的位移。装运工装2的下方具有可容纳液压小车驶入的空间,以对装运工装2和行走机构3进行整体搬运。端部支架12与行走机构3的平衡梁固定连接。起重机行走机构3在本领域范围内具有公知的结构,即:行走机构3包括台车组以及台车组上方的一级或多级平衡梁,平衡梁为结构件,用于将起重机的上部重量均衡地分配至各台车组。其中,位于最上部的平衡梁为大平衡梁31。撑杆组件13,与端部支架12通过第一铰轴14相铰接,与支撑座11通过第二铰轴15相铰接。第一铰轴14和第二铰轴15分别沿第一水平方向(图示X向)延伸,且在第二水平方向(图示Y向)上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是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第一铰轴14和第二铰轴15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指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相距一段距离,但两者可以不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图4示出的是行走机构3在转运过程中的姿态。行走机构3由于质量大、重心高,抗倾覆稳定性较差。在转运过程中,当行走机构3受到外界的干扰时,容易向一侧偏转,此时,行走机构3对支撑装置1的压力可依次通过端部支架12、撑杆组件13、支撑座11传递至基础上,即支撑装置1可以为行走机构3提供一个抗倾覆力F。同时,由于撑杆组件13与支撑座11、端部支架12均为铰接关系,因此,抗倾覆力F的方向为沿撑杆组件13的轴向(图示A向)。同时,由于第一铰轴14与第二铰轴15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抗倾覆力至少具有水平分量Fx。水平分量Fx作用于行走机构3的平衡梁上,可为行走机构3提供抗倾覆力矩M,从而防止行走机构3在转运过程中发生倾覆。本实施例中,端部支架12固定在行走机构3大平衡梁31的底部,以提高支撑点的高度,在抗倾覆力矩M相同的情况下,可减小抗倾覆力F。在其他实施例中,端部支架也可以固定在其他平衡梁上。本实施例中,撑杆组件13包括套筒131和撑杆132,撑杆132套设在套筒131的内部,且撑杆132相对于套筒131的位置可沿撑杆132的轴向(即A向)进行调整。即,通过调整撑杆132与套筒131之间的位置,可以对撑杆组件13的长度进行调整。其中,撑杆组件13通过套筒131与端部支架12相铰接,通过撑杆132与支撑座11相铰接,即撑杆组件13与端部支架12之间的铰接点设置在套筒131上,与支撑座11之间的铰接点设置在撑杆132上。当撑杆132与套筒131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时,两个铰接点的间距(即第一铰轴14与第二铰轴15之间的间距)随之发生变动,从而可使得支撑装置1适于为不同高度的行走机构3提供支撑。本实施例中,撑杆132与套筒13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旋合。但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液压缸/气缸、丝杠螺母等形式实现撑杆与套筒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固定在基础上;端部支架,与行走机构的平衡梁固定连接;撑杆组件,与所述端部支架通过第一铰轴相铰接,与所述支撑座通过第二铰轴相铰接,其中,所述第一铰轴与所述第二铰轴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固定在基础上;端部支架,与行走机构的平衡梁固定连接;撑杆组件,与所述端部支架通过第一铰轴相铰接,与所述支撑座通过第二铰轴相铰接,其中,所述第一铰轴与所述第二铰轴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两者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架固定在所述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组件包括套筒以及套设在所述套筒内部的撑杆,所述撑杆组件通过所述撑杆与所述支撑座相铰接,通过所述套筒与所述端部支架相铰接;其中,所述撑杆相对所述套筒的位置可进行轴向调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与套筒之间通过螺纹旋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架包括水平顶板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水平顶板下方的第一耳板;所述水平顶板与所述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的底部相连;所述套筒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耳板;所述第一铰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以使得所述端部支架与所述套筒相铰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铰轴为螺柱。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行走机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波钱旭强卢玉春姚渊张帅杰付文韬周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