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761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属于发动机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包括发动机和散热器,发动机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发动机的油底壳内设置有浸没在机油中的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器包括进液端、出液端,和设置在二者之间的调温管,冷却液出口通过水管连接至温度调节器的进液端,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散热器的进液端,散热器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不改变机油的流动,对机油系统压力没有影响,并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换热面积,从而实现温度可控。

An Engine Built-i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的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希望机油温度可控,即在冷起动时候能快速的实现温升;在高速大负荷过程中,要不超温。从而实现降低油耗,理想润滑能力从而保护发动机运动副,以及机油的长效使用。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在主油道上增加外置机油冷却器,虽然能对高速大负荷时机油温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机油冷却器的散热能力与机油的换热接触面积有直接关系,过小的散热接触面积对降温效果有限,机油温度和机油系统压力有直接关系,过高的温度会让机油压力降低,润滑失效,并对机油寿命有直接影响。而过大的散热接触面会机油的流动产生不利影响,降低系统的机油压力,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机油泵的系统压力,但这样会增加机油泵的功率消耗,增加发动机机械损失功,不利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本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包括发动机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油底壳内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并且所述温度调节器浸没在油底壳存储的机油中;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进液端、出液端,和设置在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的调温管,所述冷却液出口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进液端,所述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散热器的进液端,所述散热器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其中,所述调温管为并列设置的多根。其中,所述机油调温器的进液端和/或出液端与水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并通过螺栓紧固。其中,所述机油调温器的进液端和/或出液端与水管之间通过球头油管连接并且通过空心螺栓紧固。优选地,所述空心螺栓与所述球头油管之间,以及所述球头油管与所述机油调温器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不改变机油的流动,对机油系统压力没有影响,并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换热面积,从而实现温度可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中的机油调温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机油调温器与水管的连接结构(法兰连接)。图4为机油调温器与水管的连接结构(球头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包括发动机10和散热器20,所述发动机10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11和冷却液进口12,发动机10的油底壳13内设置有温度调节器30,并且所述温度调节器30浸没在油底壳13存储的机油中(即温度调节器30位于所述油底壳的机油液面15以下)。所述温度调节器30包括进液端32、出液端31,和设置在所述进液端32与所述出液端31之间的调温管33,所述调温管33可为并列设置的多根。所述冷却液出口11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30的进液端32,所述出液端31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10的冷却液进口12(构成小散热循环)以及散热器20的进液端,所述散热器20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12。本实施例的调温机构在发动机油底壳内部设置一个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器的流动介质借用发动机冷却液,将发动机冷却液引入油底壳中的温度调节器,其中温度调节器管路的长度和数量根据需求设定;借用发动机自身的冷却系统参与工作,使用出水管,转接进温度调节器,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装置。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冷却液的温度带动油底壳的机油温度,使得润滑系统能快速进行理想工作温度,实现润滑,保护运动副,降低摩擦功,提高燃油消耗率。在高速大负荷情况下,通过冷却液的快速流动,并具有更多的换热面积,从而使机油温度升高得到抑制,保证系统机油压力,提高机油使用寿命。机油调温管根据性能要求设置个数和长度。机油调温器的管路采用不锈钢管焊接,不锈钢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换热效率高,防锈效果好等特点;机油调温器需要固定在油底壳里面,在机油液面之下,保证调温正常;机油调温器与外接进出水管连接处可适用法兰连接或球头连接,形式选择方便、成熟、可靠。如图3所示,机油调温器30与水管之间通过法兰40连接并通过螺栓紧固。如图4所示,机油调温器30与水管之间通过球头油管50连接并且通过空心螺栓60紧固,而且所述空心螺栓60与所述球头油管50之间,以及所述球头油管50与所述机油调温器30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51。该装置能配合电子节温器使用和冷却液加热棒使用,效果更优。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包括发动机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油底壳内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并且所述温度调节器浸没在油底壳存储的机油中;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进液端、出液端,和设置在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的调温管,所述冷却液出口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进液端,所述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散热器的进液端,所述散热器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内置调温结构,包括发动机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油底壳内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并且所述温度调节器浸没在油底壳存储的机油中;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进液端、出液端,和设置在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的调温管,所述冷却液出口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进液端,所述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以及散热器的进液端,所述散热器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向国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