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300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通过第一传热装置与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且所述梯度线圈通过第二传热装置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磁共振成像的
,尤其是指一种散热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设备是上世纪最伟大的专利技术之一,几乎能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扫描,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疾病诊断。磁共振系统中部分部件发热量很大,需要进行散热,比如梯度放大器、射频放大器、梯度线圈等等,这些部件需使用散热装置,一般可采用的方法有安装高散热能力的风扇,或者采用水冷散热。热采用水冷散热,所用水冷机同样散热量很大;若使用高散热能力的风扇对水冷机散热,这些风扇工作时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工作环境。由于永磁型磁共振系统的磁体重量很大,一般几吨到几十吨,其热容很大,且需要恒温在一个预设温度,比如32摄氏度,而预设温度一般高于室温,因此磁体一直处于散热状态,为了保持磁体恒温,需要对其进行加热,加热功率为几百到几千瓦。因此,现有的方法成本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专利技术专利(102288931A)公开了一种用于去除由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的散热器所产生的热的系统以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于该MRI系统的冷头的冷头套冷却设置,其中该冷头套冷却设置包括被配置成在其中容纳MRI系统的冷头的冷头套以及围绕冷头套的外表面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使用氦气体来去除来自冷头套的热。上述虽然可以到达散热的目的,但是需要利用氦气体来去除来自冷头套的热,而使用氦气体仍旧存在更换的问题,不但整体结构复杂、导致维护繁琐,而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维护结构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散热控制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通过第一传热装置与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且所述梯度线圈通过第二传热装置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热装置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发热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传热装置通过集热器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集热器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热装置的热端与所述梯度线圈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的冷端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件上设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装置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的热端与所述散热片相连,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的冷端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的表面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热流测量装置是热流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传热装置是热管、或是水循环装置、或是所述热管与所述水循环装置的组合。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散热控制装置,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可以测试出通过所述发热部件向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传热的功率,由于磁共振系统所需的加热功率是已知的,因此可以控制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所述第二传热装置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第二热流测量装置可以测试出通过所述梯度线圈向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传热的功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散热控制装置的第一个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散热控制装置的第二个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散热控制装置的第三个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散热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发热部件,11-散热片,20-第一传热装置,21-第二传热装置,22-集热器,30-永磁磁共振磁体,31-梯度线圈。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10,所述发热部件10通过第一传热装置20与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所述发热部件10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31,且所述梯度线圈31通过第二传热装置21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21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本实施例所述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10,所述发热部件10产生热量,所述发热部件10通过第一传热装置20与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可以将所述发热部件10产生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上,不但可以使发热部件10快速散热,而且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的热量来自所述发热部件10,对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进行了加热保温,因此对永磁磁共振磁体30进行加热保温的温度控制器输出功率随之下降,从而节省了系统的功耗;而且由于结构简单,而且无需使用散热风扇等散热装置,因此降低了磁共振系统的噪声,提高舒适性,另外,所述发热部件10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可以测试出通过所述发热部件10向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传热的功率,由于磁共振系统所需的加热功率是已知的,因此可以控制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31,所述梯度线圈31也会产生热量,且所述梯度线圈31通过第二传热装置21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从而通过第二传热装置21将所述梯度线圈31产生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上,有利于节约能源,所述第二传热装置21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第二热流测量装置可以测试出通过所述梯度线圈31向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传热的功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为了充分的利用热源,作为第一种变形,所述发热部件1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发热部件10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相连,此时,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上。作为第二种变形,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通过集热器22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从而不但方便布线,而且有利于提高加热的均匀性。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集热器22上,从而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所述集热器22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21的热端与所述梯度线圈31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21的冷端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从而有利于将所述梯度线圈31散热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如图4所示,所述发热部件10上设有散热片11,所述散热片11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0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相连,从而可以增加所述发热部件10的散热,将热量尽可能多的传输至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30上。所述第一传热装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通过第一传热装置与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且所述梯度线圈通过第二传热装置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31 CN 201910097595X1.一种散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发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通过第一传热装置与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热流测量装置,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的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梯度线圈,且所述梯度线圈通过第二传热装置与所述永磁磁共振磁体相连,所述第二传热装置上设有第二热流测量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流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热装置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发热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传热装置通过集热器与所述永磁磁共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义槐孟洪卫连建宇王振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