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及其装配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7486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以及连接在两拉杆之间的螺柱,各拉杆的一端均为与上述螺柱螺纹连接的螺纹端,另一端均具有用于安装衬套的衬套孔,各所述拉杆的螺纹端均为管状空心结构,且该螺纹端的内壁上设有与上述螺柱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各所述拉杆的衬套孔的孔沿均沿周向朝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且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第一翻边的朝向相反;还涉及用于装配该调节杆的装配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显著降低调节杆的重量,并能使调节杆拥有较大的塑性,在冲击过程中即使弯曲也不会发生断裂,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装配工装能实现调节杆的准确定位以及稳固组装。

A Stamping Tire Front Bundle Angle Adjusting Rod and Its Assembly Too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tamping tire front bundle angle adjusting rod,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pull rod, a second pull rod and a screw connecting between the two pull rods. One end of each pull rod is a threaded end connected with the screw thread of the screw rod, and the other end has a bushing hole for installing the bushing. The threaded end of each pull rod is a tubular hollow structure,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threaded end is provided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threaded end. Inside threads connected by stud threads, the holes of the bushing holes of each tie rod extend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to one side perpendicular to its plane direction to form the first flanging, and the first flang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tie rod and the second tie rod is opposite; the assembly tooling for assembling the adjusting rod is also involved.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adjusting rod, and can make the adjusting rod have greater plasticity, even if it bends during the impact process, it will not break, and the assembly tooling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realize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stable assembly of the adjusting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及其装配工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副车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及其装配工装。
技术介绍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多连杆悬架在中高级轿车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其优异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是扭力梁悬架无法比拟的。前束调节杆是多连杆悬架中控制车轮前束角度的重要部件,当前主要的调节结构为偏心螺栓结构和对锁螺丝结构,如申请号为201410223659.3(授权公告号为CN103979014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201320571879.6(授权公告号为CN203427882U)的中国技术专利等公开的前束调节杆结构。其中偏心螺栓结构多用于副车架底部连接,可以方便的从车辆底部进行调节。如支架位于副车架上部,由于结构遮蔽,偏心螺栓基本无调整工具的使用空间,这种情况下通常对锁螺丝结构。当前对锁螺丝结构为锻造机加工结构,零部件数量多、重量大而且锻件经过热处理后存在一定的脆性,在车辆异常冲击中易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重量轻且塑性强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定位准确且组装稳固的用于上述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装配的装配工装。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以及连接在两拉杆之间的螺柱,各拉杆的一端均为与上述螺柱螺纹连接的螺纹端,另一端均具有用于安装衬套的衬套孔,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拉杆的螺纹端均为管状空心结构,且该螺纹端的内壁上设有与上述螺柱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各所述拉杆的衬套孔的孔沿均沿周向朝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且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第一翻边的朝向相反。作为优选,各所述拉杆均为板件,该板件的一端呈方形且该端的两侧分别向内翻折卷曲而形成管状的上述螺纹端,板件的另一端呈圆弧状且其中心处开设有上述衬套孔,该端的周沿垂直翻折而形成与第一翻边同侧设置并内外相对的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的两端分别与上述螺纹端连接为一体,通过设置第二翻边能进一步提高各拉杆的塑性。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该第一卡箍围设在第一拉杆的螺纹端与螺柱的连接处并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二卡箍围设在第二拉杆的螺纹端与螺柱的连接处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从而能使各拉杆与螺柱的连接更加牢固。作为优选,各所述拉杆上均开设有定位小孔,各定位小孔分别位于对应的衬套孔与螺纹端之间。从而能方便后续装配过程中的定位。作为优选,所述衬套孔的孔径为38.7~39.0mm,从而能保证衬套压装的配合精度,第一翻边的高度为10.7~11.0mm,从而能保证焊接匹配间隙。作为优选,所述螺纹端的管径为14.2~14.6mm,圆度小于0.2mm,从而能保证对螺纹端的内壁顺利地进行内螺纹加工。本专利技术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装配如上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的装配工装,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第一滑轨,水平固定在工作台的台面上;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滑轨上并能分别沿该第一滑轨来回滑动,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的顶面上分别固定有用于定位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衬套孔的定位销;第一推进气缸和第二推进气缸,固定在工作台的台面上并分别用于驱动上述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沿第一滑轨的滑动;定位台,用于定位螺柱,其架设在上述第一滑轨上并位于上述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之间;第一放置座和第二放置座,第一放置座固定在第一滑台上并位于第一滑台与上述定位台之间,该第一放置座用于放置第一拉杆与螺柱的连接处以及第一卡箍,第二放置座固定在第二滑台上并位于第二滑台与上述定位台之间,该第二放置座用于放置第二拉杆与螺柱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卡箍;以及立架,固定在上述工作台的台面上,其上设置有第一拧紧枪、第二拧紧枪、第三拧紧枪、第一拧紧气缸以及第二拧紧气缸,该第一拧紧枪竖向设置在该立架上且其上设置有摩擦滚轮,螺柱定位在上述定位台上时,该摩擦滚轮与螺柱的六角部上下相对,而上述第一拧紧气缸能驱动上述第一拧紧枪下行而使摩擦滚轮与该六角部相抵,上述第二、第三拧紧枪均横向设置在上述立架上,且第二拧紧枪的枪口与第一卡箍上的紧固件相对,第三拧紧枪的枪口与第二卡箍上的紧固件相对,且上述第二拧紧气缸能驱动上述第二拧紧枪和第三拧紧枪前行而使各紧固件分别卡入第二拧紧枪的枪口和第三拧紧枪的枪口中。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中的装配工装还包括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该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分别固定在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上,且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的活塞杆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压紧块和第二压紧块,该第一压紧块和第二压紧块分别用于由上至下压紧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螺纹端,从而能更好对各拉杆进行定位。作为优选,所述立架上竖向设置有第二滑轨,上述第三拧紧枪固定在滑座上,该滑座能沿上述第二滑轨上下滑动,且该滑座固定在第二拧紧气缸的活塞杆上,从而能使第三拧紧枪更好地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与现有的调节杆相比,本专利技术中各拉杆的螺纹端为管状空心结构,这样能显著降低调节杆的重量(本专利技术中降低15%左右),并能使调节杆拥有较大的塑性,在冲击过程中即使弯曲也不会发生断裂,同时第一翻边的设计能进一步提高调节杆的塑性,而螺柱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拉杆螺纹连接,这样方便对调节杆的长度进行调整,以满足调整轮胎前束角度的需求。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工装中通过定位销、定位台、摩擦滚轮、第一放置座以及第二放置座可分别实现对第一拉杆、第二拉杆、螺柱、第一卡箍、第二卡箍的定位,通过第三拧紧枪可实现各拉杆与螺柱的连接,而通过第一拧紧枪和第二拧紧枪可实现对应的紧固件对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锁紧,进而通过本专利技术中的装配工装能对实现调节杆的准确定位以及稳固组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拉杆的加工过程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装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装配工装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工作状态下);图6为图5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包括第一拉杆11、第二拉杆12以及连接在两拉杆之间的螺柱2,该螺柱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螺纹21。各拉杆的一端均为与上述螺柱2的外螺纹21螺纹连接的螺纹端14,另一端均具有用于安装衬套的衬套孔13。本实施例中,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的螺纹端14均为管状空心结构,且该螺纹端14的内壁上设有与上述螺柱2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未示出),各所述拉杆的衬套孔13的孔沿均沿周向朝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15,且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的第一翻边15的朝向相反。拉杆的螺纹端14为管状空心结构,与现有的调节杆相比,能显著降低调节杆的重量(本实施例中降低15%左右),并能使调节杆拥有较大的塑性,在冲击过程中即使弯曲也不会发生断裂,同时第一翻边15的设计能进一步提高调节杆的塑性,而螺柱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拉杆螺纹连接,这样方便对调节杆的长度进行调整,以满足调整轮胎前束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包括第一拉杆(11)、第二拉杆(12)以及连接在两拉杆之间的螺柱(2),各拉杆的一端均为与上述螺柱(2)螺纹连接的螺纹端(14),另一端均具有用于安装衬套的衬套孔(13),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拉杆的螺纹端(14)均为管状空心结构,且该螺纹端(14)的内壁上设有与上述螺柱(2)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各所述拉杆的衬套孔(13)的孔沿均沿周向朝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15),且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的第一翻边(15)的朝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包括第一拉杆(11)、第二拉杆(12)以及连接在两拉杆之间的螺柱(2),各拉杆的一端均为与上述螺柱(2)螺纹连接的螺纹端(14),另一端均具有用于安装衬套的衬套孔(13),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拉杆的螺纹端(14)均为管状空心结构,且该螺纹端(14)的内壁上设有与上述螺柱(2)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各所述拉杆的衬套孔(13)的孔沿均沿周向朝垂直于其所在平面方向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15),且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的第一翻边(15)的朝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拉杆均为板件,该板件的一端呈方形且该端的两侧分别向内翻折卷曲而形成管状的上述螺纹端(14),板件的另一端呈圆弧状且其中心处开设有上述衬套孔(13),该端的周沿垂直翻折而形成与第一翻边(15)同侧设置并内外相对的第二翻边(16),该第二翻边(1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螺纹端(14)连接为一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卡箍(31)和第二卡箍(32),该第一卡箍(31)围设在第一拉杆(11)的螺纹端(14)与螺柱(2)的连接处并通过紧固件(4)固定,第二卡箍(32)围设在第二拉杆(12)的螺纹端(14)与螺柱(2)的连接处并通过紧固件(4)固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拉杆上均开设有定位小孔(17),各定位小孔(17)分别位于对应的衬套孔(13)与螺纹端(14)之间。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孔(13)的孔径为38.7~39.0mm,第一翻边(15)的高度为10.7~11.0mm。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端(14)的管径为14.2~14.6mm,圆度小于0.2mm。7.一种用于装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冲压式轮胎前束角度调节杆的装配工装,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第一滑轨(5),水平固定在工作台的台面上;第一滑台(61)和第二滑台(62),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滑轨(5)上并能分别沿该第一滑轨(5)来回滑动,第一滑台(61)和第二滑台(62)的顶面上分别固定有用于定位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12)的衬套孔(13)的定位销(611);第一推进气缸(66)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顺俞安科薛丰盛郑驰浩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