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84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和一种车辆,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主体和后围板,后围板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通过将后围板可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后围板可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快速定位在车身主体上,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后围板的装配难度,提升后围板的装配速度,并且,设置可拆卸的后围板可以使车辆尾部受到撞击后快速的拆卸并更换后围板部件,进而提高后围板维修的便利性,降低后围板的维护成本,起到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装配环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车身结构中,车身结构的尾部由后围板4’和车身2’两部分组成,后围板4’为单个的板件结构,且在装配过程中后围板4’边缘与车身2’尾部的安装口对齐后直接焊接在车身2’上,这种车辆的后围板为整体焊接形式,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问题:(1)生产过程中,车身在进行电泳工序时,由于后围板为整体焊接在车身后部,车身从电泳池出来后,车身内的电泳液难以排出干净,使得车身内残留大量积液;(2)生产过程中,由于后围板整体焊接在车身后部,使得车身尾部被封死,在对车尾内部结构进行焊接等工序时,空间狭小,操作不变;(3)在使用过程中,车身尾部发生碰撞时,由于后围板整体焊接在车身上,一方面,焊接的连接方式使得在维修拆卸不方便;另一方面,后围板整体件较大,进行维修更换时,要整体换掉,成本较高,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身结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主体,后围板,能够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由车身主体和后围板两部分组成,车身主体为车辆的整体钢架结构,负责承载车辆上的其他外部形体结构,后围板为设置在车辆尾部的板材结构,用于封堵车身结构的尾端组装口,本技术通过将后围板可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后围板可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快速定位在车身主体上,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后围板的装配难度,提升后围板的装配速度,并且,设置可拆卸的后围板可以使车辆尾部受到撞击后快速的拆卸并更换后围板部件,进而提高后围板维修的便利性,降低后围板的维护成本。具体地,在生产过程中,在对车身结构进行涂装时,可将车身主体与后围板分开进行涂装,在完成涂装后在进行后围板的安装,即在后围板安装之前,组装口处未封闭,方便先对车身主体内部结构进行焊接等工序,提升装配速度,后围板的安装工序可以自由选择,根据车身主体的装配流程,选择最适当的工序进行组装,以提升车身结构的装置效率。具体地,在生产过程中,车身主体在传送带上行进,当行进至后围板安装区域时,机械臂抓取后围板并将后围板移动至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其后另一机械臂携带可拆卸连接结构至后围板处并将后围板和车身主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从而快速地完成车身主体上的后围板装配环节。具体地,在车辆尾部受到撞击时,后围板被碰撞所损坏,维修过程中,先解除车身主体和后围板间的可拆卸连接,随后将损坏的后围板拆下,最后将新的后围板通过可拆卸连接件安装在车身主体上,进而高效地完成后围板的更换工序。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身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围板通过螺钉螺接在车身主体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围板为双层板结构或多层板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围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第二板叠设于第一板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板为框体结构,沿框体结构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通孔;其中,螺钉穿过第二板上的通孔和第一板上的通孔将后围板安装到车身主体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围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减重口,设置在第一板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围板还包括:加强筋,设置在第二板上,位于第二板背向第一板的端面上;安装孔,设置在第二板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身结构还包括:减震层,设置在第二板上,位于第二板的上方。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身结构还包括:后围梁,设置在车身主体上,位于后围板的上方;其中,沿车身主体的竖直方向,后围梁的高度大于后围板的高度的1/2,小于等于后围板高度的2/3。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身结构。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9所示实施例的后围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2’车身,4’后围板。其中,图3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车身结构,2车身主体,22后围组装口,4后围板,42第一板,422减重口,44第二板,442加强筋,444安装孔,46通孔,6后围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3至图10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和车辆。其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各个部件及连接关系,在一些图片中某些部件被隐藏而未被示出。如图3至图10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1,车身结构1包括:车身主体2和后围板4,后围板4能够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主体2的后围组装口22处。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1由车身主体2和后围板4两部分组成,车身主体2为车辆的整体钢架结构,负责承载车辆上的其他外部形体结构,后围板4为设置在车辆尾部的板材结构,用于封堵车身结构1的尾端组装口,本技术通过将后围板4可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主体2的后围组装口22处,后围板4可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快速定位在车身主体2上,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后围板4的装配难度,提升后围板4的装配速度,并且,设置可拆卸的后围板4可以使车辆尾部受到撞击后快速的拆卸并更换后围板4部件,进而提高后围板4维修的便利性,降低后围板4的维护成本,起到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装配环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的技术效果。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生产过程中,在对车身结构1进行涂装时,可将车身主体2与后围板4分开进行涂装,在完成涂装后再进行后围板4的安装,即在后围板4安装之前,后围组装口22处未封闭,方便先对车身主体2内部结构进行焊接等工序,提升装配速度,后围板4的安装工序可以自由选择,根据车身结构1的装配流程,选择最适当的工序进行组装,以提升车身结构1的装置效率。具体涂装工序为:将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后围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还包括:后围梁,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位于所述后围板的上方;所述车身主体和所述后围梁共同围成所述后围组装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后围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的后围组装口处;还包括:后围梁,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位于所述后围板的上方;所述车身主体和所述后围梁共同围成所述后围组装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通过螺钉螺接在所述车身主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为双层板结构或多层板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叠设于所述第一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为框体结构,沿所述框体结构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通孔;其中,螺钉穿过所述第二板上的通孔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唐胜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