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互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55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互连结构,包括:基底;介电层,位于基底的上表面,介电层内形成有接触孔,接触孔的侧壁包括位于下部的竖直侧壁及位于上部的倾斜侧壁,竖直侧壁经由倾斜侧壁与介电层的上表面相连接,倾斜侧壁与竖直侧壁及介电层的上表面均斜交;接触孔上部的横向开口尺寸大于接触孔下部的横向尺寸;种子层,形成于接触孔的底部、竖直侧壁、倾斜侧壁及介电层的上表面;金属层,以至少包括多阶段电流密度渐增的电镀方式形成于接触孔内,金属层无孔洞填充方式填实接触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接触孔的顶部形貌进行调整,可以有效避免悬突的产生;金属层以无孔洞的方式填满接触孔,减小填充的金属层的电阻值,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互连结构
本技术属于集成电路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互连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半导体工艺中,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CVD)进行钨膜沉积是许多半导体制造中的常见工艺。在现有工艺中,如图1所示,一般是通过将位于基底10’上,且内部形成有接触孔11的介电层10置于真空腔室内加热到工艺温度后,先依次于接触孔11内形成粘附阻挡层12及种子层13后,在于所述接触孔11内沉积形成钨金属层14。然而,随着器件小型化的不断深入,半导体互连结构的尺寸越来越小,在使用现有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高深宽比的所述接触孔11进行一步填充形成所述钨金属层14时,容易在所述接触孔11内的所述钨金属层14中形成孔洞15,所述孔洞15的存在会导致后续铜工艺中存在电迁移问题,且会使得接触孔内填充金属层的电阻值较大,从而导致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下降。另外,当在所述接触孔11内填充所述钨金属层14时,必须形成金属布线层与所述钨金属层14相连接以降低器件的驱动电阻,而形成金属布线层必然会占用所述介电层10中的有效区域,使得所述介电层10中的有效区域变小。由于铜具有比钨更小的电阻率,在所述接触孔11内填充铜可以无需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介电层,位于所述基底的上表面,所述介电层内形成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包括位于下部的竖直侧壁及位于上部的倾斜侧壁,所述竖直侧壁经由所述倾斜侧壁与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倾斜侧壁与所述竖直侧壁及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均斜交;所述接触孔上部的横向开口尺寸大于所述接触孔下部的横向尺寸;种子层,形成于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所述竖直侧壁、所述倾斜侧壁及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及金属层,以至少包括多阶段电流密度渐增的电镀方式形成于所述接触孔内,所述金属层无孔洞填充方式填实所述接触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介电层,位于所述基底的上表面,所述介电层内形成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的侧壁包括位于下部的竖直侧壁及位于上部的倾斜侧壁,所述竖直侧壁经由所述倾斜侧壁与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倾斜侧壁与所述竖直侧壁及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均斜交;所述接触孔上部的横向开口尺寸大于所述接触孔下部的横向尺寸;种子层,形成于所述接触孔的底部、所述竖直侧壁、所述倾斜侧壁及所述介电层的上表面;及金属层,以至少包括多阶段电流密度渐增的电镀方式形成于所述接触孔内,所述金属层无孔洞填充方式填实所述接触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包括铜金属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孔的深宽比大于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挡层,位于所述接触孔的底部及侧壁上,且位于所述介电层与所述金属层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互连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