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774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车辆,副车架为铸铝结构,且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纵梁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左纵梁和右纵梁通过前横梁、后横梁相连;后悬置安装部,后悬置安装部与前横梁相连,且前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处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后横梁到纵梁的连接处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后横梁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第一加强筋在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第三加强筋在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Subframe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b-frame and a vehicle, the sub-frame is cast aluminium structure, and includes: front and rear crossbeams, front and rear crossbeams are spaced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longitudinal beams, including left and right longitudinal beams, are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longitudinal beams, and the left and right longitudinal beams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front and rear crossbeams; the rear mounting installation part;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there is a first reinforcing bar between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a second reinforcing bar between the rear cross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a third reinforcing bar between the rear cross beam and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and a second reinforcing b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adjacent first reinforcing bar at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and forms. The second reinforcing rib is connected with the adjacent third reinforcing rib at the re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part, and forms a V-shape. The auxiliary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stiff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和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问题的日益显著,人们对车辆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为提高电动汽车的舒适性和操纵性,在电动汽车上增加副车架结构。但副车架的整体质量较大,且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同时增加了材料使用量和整车的重量,极大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降低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副车架,该副车架整体结构刚度较大,质量较轻。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为铸铝结构,且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相连;后悬置安装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与所述前横梁相连,且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通过在后悬置安装部与副车架的其他连接件之间设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可保证后悬置具有较高的安装刚度,降低动力总成振动的传递,且加强筋之间的槽孔结构可极大地降低副车架的整体质量,由此,可节身副车架生产所需材料及成本,实现副车架轻量化的要求。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均设有减重孔。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纵梁的一端设有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后悬置安装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加强柱。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一加强柱和所述第二加强柱均为空心柱。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二加强筋靠近所述后悬置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柱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包括沿横向间隔开设置的三个,其中间的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连接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与所述后横梁之间,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后横梁之间。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三加强筋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加强筋的高度从前往后逐渐减小。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的连接处设有加强凸台。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二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三加强柱。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为弧形,且所述前横梁的中部和所述后横梁的中部均朝靠近彼此一侧内凹。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所述车辆和上述副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副车架100,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后悬置安装部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第三加强筋8,支撑加强筋9,减重孔10,第一加强柱11,第二加强柱12,第三加强柱13,加强凸台14,稳定杆安装位15,前摆臂前安装点16,前摆臂后安装点17,垂向支撑结构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100,该副车架100整体质量较小,且结构强度和刚度较大,可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具有该副车架100的车辆的各项性能都有较大改善。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100,副车架100整体为铸铝结构,且在副车架100进行铸造工艺时,可将副车架100沿Z向2/3处作为端面,上下灌注,以将副车架100成型为一体化铸铝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铝具有密度小、耐氧化等性质,由此,铸铝结构的副车架100具有耐用、质量轻、防锈的优点,且整体结构为一体成型,各个位置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有利于满足副车架100轻量化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纵向即X向,指车辆的前后方向;横向即Y向,指车辆的左右方向;竖向即Z向,指车辆的上下方向。如图1-图2所示,副车架100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纵梁和后悬置安装部5。前横梁1和后横梁2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包括左纵梁3和右纵梁4,左纵梁3和右纵梁4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左纵梁3和右纵梁4通过前横梁1、后横梁2相连,即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3和右纵相连,后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相连。其中,左纵梁3的前端与前横梁1相连,左纵梁3的后端与后横梁2相连,右纵梁4的前端和前横梁1相连,右纵梁4的后端与后横梁2相连,由此,前横梁1、左纵梁3、后横梁2和右纵梁4依次连接形成副车架100的主体结构,进而便于连接车辆的其他构件,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简单,且前横梁1、左纵梁3、后横梁2和右纵梁4均为一体成型,具有很高的结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升使用性能。后悬置安装部5用于安装后悬置系统,进而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使车辆的动力传递具有稳定的运行环境。后悬置安装部5与前横梁1相连,如图1和图2所示,后悬置安装部5为管状,后悬置安装部5的轴线沿竖向,且后悬置安装部5的前周壁与前横梁1为固定连接,这样,前横梁1与后悬置安装部5相互连接并相互支撑,后悬置安装部5受到的作用力可传递至整个副车架100,进而使得后悬置系统具有稳定的支撑环境,提升整车的使用性能。如图1和图2所示,前横梁1与纵梁的连接处到后悬置安装部5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6,即第一加强筋6从后悬置安装部5向前横梁1与纵梁的连接处延伸设置。第一加强筋6包括两个,且两个第一加强筋6中的一个设于前横梁1与左纵梁3的连接处到后悬置安装部5之间,另一个设于前横梁1与右纵梁4的连接处到后悬置安装部5之间,第一加强筋6可提高前横梁1与纵梁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以使前横梁1与纵梁的连接处不易断裂,可长期使用,且第一加强筋6可对后悬置安装部5起到连接支撑的作用,以将后悬置安装部5受的作用力传递给前横梁1、左纵梁3和右纵梁4。如图1和图2所示,后横梁2到纵梁的连接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为铸铝结构,且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相连;后悬置安装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与所述前横梁相连,且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为铸铝结构,且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相连;后悬置安装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与所述前横梁相连,且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后横梁到所述后悬置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在所述后悬置安装部处相连,且形成为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均设有减重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纵梁的一端设有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后悬置安装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维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