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框架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972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及汽车。汽车前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和加强件;所述前框架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上,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的刚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端模块的刚度不足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框架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汽车车身结构中,前端框架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上、下水箱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左、右水箱竖板,左、右水箱竖板及上、下水箱横梁构成矩形框架结构用于装载汽车散热模块、大灯、水箱等部件,左、右水箱竖板与分别与左、右纵梁的前端连接,这样就构成了整体的汽车前端框架结构;目前,汽车的轻量化是汽车开发的趋势,同时汽车成本也是汽车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指标。汽车车头前端架属于车身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现有汽车车头前端架存在零件成型工艺复杂、重量重、制造成本高、零件集成度低、总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前端框模块通常为矩形的结构,为了使前端模块的刚度达到使用的要求,需要增加前端模块的纵向高度,但是这样即会使材料增加,重量增加同时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端模块的刚度不足的要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和加强件;所述前框架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上,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的刚度。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上,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一个对角线重合。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连接,且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上,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另一个对角线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前框架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至少两个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一安装点用于与车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框架的顶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点,多个所述第二安装点用于安装前舱盖锁。进一步地,所述前框架的顶端还设置有第三安装点和第四安装点;所述第三安装点和所述第四安装点设置在所述前框架顶端的两侧,所述第三安装点和所述第四安装点分别用于安装电子风扇和冷凝器。进一步地,所述前框架的底端还设置有第五安装点和第六安装点;所述第五安装点和所述第六安装点用于安装散热器总成。一种汽车,具有如上述的汽车前框架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和加强件;所述前框架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上,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的刚度。采用上述的方案,通过将加强件设置在前框架的对角线上,这样即可使前框架呈三角形设置,从而可提高前框架的刚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端模块的刚度不足的要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具有如上述的汽车前框架结构。其产生的有益效果与汽车前框架的有益效果相同,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前框架;200-加强件;110-安装部;120-第二安装点;130-第三安装点;140-第四安装点;150-第五安装点;160-第六安装点;111-第一安装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框架100结构,包括:前框架100和加强件200;所述前框架100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110,所述加强件200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100上,且所述加强件200与所述前框架100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200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100的刚度。其中,前框架100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第二纵梁之间首尾顺次连接,形成矩形的前框架100,加强件200可不与前框架100的对角线重合,加强件200的一端设置在前框架100的相邻的第一横梁和第一纵梁的连接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或者第二纵梁连接,同样可以使前框架100的一侧呈三角形,进而提高前框架整体的刚度,以保障汽车的稳定性。其中,加强件200可以与前框架100之间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框架100结构,包括:前框架100和加强件200;所述前框架100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110,所述加强件200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100上,且所述加强件200与所述前框架100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200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100的刚度。采用上述的方案,通过将加强件200设置在前框架100的对角线上,这样即可使前框架100呈三角形设置,从而可提高前框架100的刚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端模块的刚度不足的要求的技术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200包括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100上,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100端面的一个对角线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杆的两端与前框架100可拆卸连接,且第一加强杆与前框架100的一个对角线重合,这样第一加强杆的设置即能够增加前框架100的刚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200还包括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连接,且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100上,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100端面的另一个对角线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框架和加强件;所述前框架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上,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的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框架和加强件;所述前框架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前框架上,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对角线重合,所述加强件用于提高所述前框架的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上,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一个对角线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连接,且第一加强杆和所述第二加强杆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上,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所述前框架端面的另一个对角线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前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昊凌潘贵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安福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