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18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第一衬套、第二衬套和球头,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圆形空心杆,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合围成一三角臂;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球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材料的用量,且生产工艺简单,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其传递力矩性能较现有的成型臂也有较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前悬架大多选用低价且实用的麦弗逊独立悬架型式。其中,下控制臂作为传递力和力矩的关键部件,其重要性尤其突出。下控制臂有A、B、G三个连接点,也称下三角臂。目前大多采用钣金冲压成型的臂式结构,且一般是多片钣金结构焊接或实心体金属材料锻造成型,材料使用率和受扭性能都受结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材料的用量,且生产工艺简单,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其传递力矩性能较现有的成型臂也有较大提升。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下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第一衬套、第二衬套和球头,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圆形空心杆,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合围成一三角臂,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为直杆,所述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弧形杆;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球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材质为弹簧钢片。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钢片的厚度为3-6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外径为20-30mm。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本技术的下控制臂选用空心杆作为主要结构基础,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材质采用弹簧钢片,弹簧钢片的厚度为3-6mm,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材料的用量,且生产工艺简单,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圆形的空心杆,且外径为20-30mm,其传递力矩性能较现有的成型臂也有较大提升。【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本技术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第一衬套4、第二衬套5和球头6,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为圆形空心杆,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合围成一三角臂,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为直杆,所述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为弧形杆;所述第一衬套4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的相接处,所述第二衬套5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的相接处,所述球头6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和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的相接处。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的材质为弹簧钢片。所述弹簧钢片的厚度为3-6mm。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的外径为20-30mm。所述下控制臂有A、B、G三个连接点,也称下三角臂,所述第一衬套4为A点,球头6为B点,第二衬套5为G点。本技术的下控制臂选用空心杆作为主要结构基础,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的材质采用弹簧钢片,弹簧钢片的厚度为3-6mm,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材料的用量,且生产工艺简单,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1、第二下控制臂单元2、第三下控制臂单元3为圆形的空心杆,且外径为20-30mm,其传递力矩性能较现有的成型臂也有较大提升。对于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而言,应当理解的是,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对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技术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控制臂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第一衬套、第二衬套和球头,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圆形空心杆,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合围成一三角臂,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为直杆,所述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弧形杆;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球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杆式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控制臂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第一衬套、第二衬套和球头,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圆形空心杆,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合围成一三角臂,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第二下控制臂单元为直杆,所述第三下控制臂单元为弧形杆;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单元和第三下控制臂单元的相接处,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控制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晖陈毅辉许苘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