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3727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闩系统和减震器的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闩系统由闩主体和闩限制器构成,这些部件靠振动相互固定而防止门敞开。减震器在门关闭而后退期间缓冲门的冲击,具有在门敞开时返回原状态的可动杆。减震器与闩主体设成一体。闩主体和减震器以能返回原状态的可动杆前端比收纳箱的开口面更位于收纳箱内侧的方式安装在收纳箱的内面上。闩限制器形成具有突出部的形状,且门关闭上述开口时由该突出部的前端按压可动杆。可动杆不突出到外部,并可由减震器缓冲门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详细地说,涉及由耐震闩系统和减震器构成的带有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上述耐振闩系统防止收纳单元等带门收纳箱的门在地震发生时敞开,上述减震器缓冲关门时的冲击。
技术介绍
例如,特开2003-172060号公报中记载的现有技术装置具有闩系统和减震器。闩系统由安装在壳体内面的锁本体和安装在门内面的固定配合件构成,该锁本体和固定配合件相互固定,防止门敞开。减震器包括在门碰撞壳体开口边缘之前与所述门接触的杆,缓冲关门时的冲击。另外,减震器与锁本体设成一体,并通过锁本体安装在壳体的内面。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装置中,因减震器的杆超出壳体开口面而突出,存在外观不佳的问题。并且,因突出的杆阻挡要贮藏物的出入,使用不顺手。另外,因减震器与锁本体设成一体且通过锁本体安装在壳体的内面,所以,也存在锁本体的锁杆摇动范围受到壳体的内面和减震器的杆之间距离的限制的问题。即,为避免减震器的杆和锁本体的锁杆干扰,必须分离减震器和锁本体,难以使减震器和锁本体薄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既不会使减震器的可动部件突出到外部,也能由该减震器缓冲来自门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具有闩系统和减震器。闩系统由安装在正面具有开口的收纳箱内面的第一开门防止部和安装在可开闭该开口的门的内面的第二开门防止部构成,该第一和第二开门防止部利用振动相互固定而防止门敞开。减震器在门关闭开口时因承受来自该门的力而后退期间缓冲门对收纳箱的冲击,并具有在门开放时能返回原状态的可动部件。另外,该减震器一体地设置在第一开门防止部上。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方面,第一开门防止部和减震器以返回原状态的可动部件前端比开口面更位于收纳箱内侧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收纳箱内面,另一方面,第二开门防止部形成具有突出部的形状,门关闭开口时由突出部的前端按压可动部件。从而既不会使减震器的可动部件突出到外部,也能由该减震器缓冲来自门的冲击。理想的是,第一开门防止部为将前端具有闩的摇臂设置在收纳箱的开口侧的闩主体;第二开门防止部为利用振动承接闩的闩限制器。减震器安装在收纳箱的内面,闩主体安装在该减震器上。这样,闩主体由减震器安装收纳箱的内面,从而能够从由收纳箱的内面与减震器的可动部件间的距离对摇臂的摇动范围的限制中得到解放。理想的是,摇臂在由闩限制器支承该闩的位置处,最接近减震器的可动部件;在该闩离开闩限制器而获得自由的位置处,最远离可动部件。因此,能缩短摇臂与可动部件间的距离,可使闩主体与减震器薄型化。理想的是,闩限制器在一侧面配置有承受闩的挂钩,该一侧面最远离安装有闩主体和减震器的收纳箱的内面;摇臂的闩接近或远离该一侧面。因此,能缩短摇臂和可动部件间的距离,以使闩主体和减震器薄型化。附图说明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理想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可以参照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好的理解。图1是从左方看到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图1的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的正视图,其表示减震器和闩主体左半部,同时表示闩限制器的右半部。图4(a)是表示上述闩主体的闩从上述闩限制器中外伸出来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该闩挂在其挂钩上的状态的图;图5是上述闩限制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如图1~图3所示,该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具有减震器1和闩系统2,例如,用于整体厨房、洗脸化妆台、鞋柜、吊柜等收纳家具和在收纳家具上附加隔离房屋功能的收纳单元等带门的收纳箱5上使用。这种带门收纳箱5包括在正面具有开口500的收纳箱50和开闭开口500的门(例如两开门)51。减震器1由具有在正面中央开口的轴承孔100的外壳10(参照图2、图3)和从轴承孔100向外突出规定距离的可动杆(可动部件)11构成,与后述的闩主体3组合成一体。外壳10还具有一对轮毂孔101、101,由插入这些轮毂孔101、101中的一对轮毂13、13固定在收纳箱50的内部上面501上。外壳10例如由相互固定的主体和盖构成。可动杆11在门51关闭收纳箱50的开口500时承受来自门51的力而后退期间缓冲门51对收纳箱50的冲击。门51的冲击由例如弹簧阻抗、流体阻抗或空气阻抗等阻抗来缓冲。另外,可动杆11在门51打开开口500时,由例如弹簧(未图示)力返回原状态。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可动杆11的位置是在门51关闭时的最大后退位置,假想线所示的可动杆11的位置是在门51完全敞开时的最大前出位置。闩系统2具有通过减震器1而安装在收纳箱50内部上面501的闩主体3和安装在门51的内面510上的闩限制器4,地震发生时能防止收纳物落下,闩主体3和闩限制器4利用振动相互固定,防止门51敞开。如图1~图4所示,闩主体3由正面下方中央具有孔300的外壳30、从孔300延伸出的摇臂31、置于外壳30内的滚珠32(例如铁制)构成。外壳30还具有一对轮毂孔(未图示),由插入这些轮毂孔中的一对轮毂(未图示)固定在减震器1的外壳10下面。另外,外壳30分别在内部左右面及内部底面具有一对轴承部(未图示)和锁凹部303,且正面上方中央部具有导向凹部304。外壳30例如由相互固定的一对半壳构成。摇臂31在基部侧具有一对旋转轴310...,这一对旋转轴分别由外壳30的一对轴承部支承,从而能以上下摇动的方式保持在外壳30内。并且,摇臂31在前端保持闩(例如闩销)311。该闩311和转动轴310间的距离比摇臂31的基部前端(后端)和旋转轴310间的距离长。滚珠32以可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30内部的摇臂31的基部后方。滚珠32能以等于或大于一定的摆动幅度前后摆动,将摇臂31按压到前方,其材质、重量及形状可以适当自由设计。减震器1和闩主体3以返回原状态的可动杆11的前端以比收纳箱50的开口500的面更位于收纳箱50内侧的方式配置在收纳箱50内部上面501上。但是不局限于此,例如,若门是单扇且左开门,则可以将减震器和闩主体配置在收纳箱内部左侧面;若门是单扇且右开门,则可以将减震器和闩主体配置在收纳箱内部右侧面。如图1~图5所示,闩限制器4形成具有突出部40、沿正面左右端分别延伸出的一对I形凸缘41、41以及沿突出部40底部侧面的左右端分别延伸出的一对L形凸缘41、42。例如,闩限制器4一体成形。这种情况与另外设置突出部40的情况相比,安装操作容易且能进行附加。突出部40在门51关闭开口500时由突出部40的前端面400按压可动杆11,且在前端面400下部中央具有填入导向凹部304的突起401。前端面400形成垫圈形状。突起401与导向凹部304组合构成闩系统2的定位机构,其上下左右由导向凹部304包围。从而发生地震时即使有大的纵向摆动或左右方向横向摆动,也能由定位机构适当保持收纳箱50和门51的关闭状态。另外,通过设置定位机构,易于确定闩系统2是否适当安装在带门的收纳箱5上。各I状凸缘41具有用螺丝把闩限制器4固定在门51内面510上的贯通孔410。L状凸缘41、42在后部具有一对挂钩420、420,发生地震时这一对挂钩420、420分别勾挂闩311的两端。挂钩420、420配置在闩限制器4底部左右后端,该底部成为最远离收纳箱50内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减震器的耐震闩系统,其具有闩系统和减震器,所述闩系统由安装在正面具有开口的收纳箱内面的第一开门防止部和安装在开闭所述开口的门内面的第二开门防止部构成,该第一和第二开门防止部利用振动相互固定而防止门敞开;所述减震器在所述门关闭所述开口时因承受来自该门的力而后退期间,缓冲所述门对所述收纳箱的冲击,并具有在所述门敞开所述开口时能返回原状态的可动部件;所述减震器与所述第一开门防止部设成一体,其特征在于,一方面,所述第一开门防止部和所述减震器以返回原状态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前 端比所述开口面更位于所述收纳箱内侧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收纳箱的内面;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开门防止部形成具有突出部的形状,所述门关闭所述开口时由所述突出部的前端按压所述可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手隆吉田淳也池田靖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