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B柱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9920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B柱结构及汽车。车身B柱结构,包括边梁内板、边梁加强板、B柱上内板和B柱下内板;边梁内板与边梁加强板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B柱下内板与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B柱上内板通过连接件与B柱下内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B柱下部空间较大,从而增强了Z向支撑强度,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下部变形较大,有利于力的传导,保证B柱上部不变形或变形量很小,有效地缓解了驾乘人员的胸部和头部的损失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持车体不向内侧弯曲,使车内空间足够大,从而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B柱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B柱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对于乘用车而言,通常将前后门中间部分称为中立柱或B柱,B柱除了具有车门铰链安装和门框定位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下部侵入量能够尽量减小,最大限度地保持车体不向内侧弯曲,使车内空间足够大,从而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参见图1所示,现有的B柱结构通常包括由外向里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B柱加强板、边梁加强板、B柱内板和边梁内板,B柱内板夹在边梁加强板与边梁内板之间,三者之间形成三层焊。这种结构的B柱下部强度过大,碰撞时,不利于力的传导,容易导致B柱中部变形大,使驾乘人员的胸部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B柱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B柱结构存在的下部强度过大容易导致B柱中部变形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使用现有的车身B柱结构而存在的侧面碰撞性能差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B柱结构,包括边梁内板、边梁加强板、B柱上内板和B柱下内板;所述边梁内板与所述边梁加强板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所述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所述B柱下内板与所述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B柱上内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B柱下内板连接。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B柱下内板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B柱上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板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板面所成的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方向远离所述侧围外板。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B柱上内板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靠近所述侧围外板,且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成的角为钝角。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板设置有限位套,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套中。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栓螺栓。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B柱下内板与所述边梁内板通过CO2气体保护焊焊接。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梁内板与所述边梁加强板焊接。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身B柱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包括边梁内板、边梁加强板、B柱上内板和B柱下内板;所述边梁内板与所述边梁加强板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所述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所述B柱下内板与所述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B柱上内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B柱下内板连接。基于该结构,本技术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由于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且B柱下内板与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增大了下部腔体空间,与现有的B柱结构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B柱下内板与B柱加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现有的B柱内板的位于边梁加强板与边梁内板之间的部分与B柱加强板之间的距离,B柱下部空间较大,从而增强了Z向支撑强度,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下部变形较大,有利于力的传导,保证B柱上部不变形或变形量很小,有效地缓解了驾乘人员的胸部和头部的损失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持车体不向内侧弯曲,使车内空间足够大,从而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包括所述的车身B柱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由于使用了本技术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驾乘人员的胸部和头部的损失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持车体不向内侧弯曲,使车内空间足够大,从而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实用的效果,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下面将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B柱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标:101-边梁内板;102-边梁加强板;103-B柱上内板;104-B柱下内板;105-侧围外板;106-第一连接部;107-第一弯折部;108-第二连接部;109-第二弯折部;110-加固板;111-限位套;112-螺栓;113-铰链安装孔;114-B柱加强板;115-B柱内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B柱结构,包括边梁内板101、边梁加强板102、B柱上内板103和B柱下内板104;边梁内板101与边梁加强板102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边梁加强板102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114,B柱加强板114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105;B柱下内板104与边梁内板1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B柱上内板103通过连接件与B柱下内板104连接。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由于边梁加强板102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114,且B柱下内板104与边梁内板1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增大了下部腔体空间。参见图1所示,现有的B柱结构中,B柱内板115为一整体,且夹在边梁加强板102与边梁内板101之间,三者之间形成三层焊。与现有的B柱结构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B柱下内板104与B柱加强板114之间的距离大于现有的B柱内板115的位于边梁加强板102与边梁内板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B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梁内板、边梁加强板、B柱上内板和B柱下内板;所述边梁内板与所述边梁加强板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所述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所述B柱下内板与所述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B柱上内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B柱下内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B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梁内板、边梁加强板、B柱上内板和B柱下内板;所述边梁内板与所述边梁加强板固定连接,以形成腔体;所述边梁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置有侧围外板;所述B柱下内板与所述边梁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B柱上内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B柱下内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B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内板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B柱上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板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板面所成的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方向远离所述侧围外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B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上内板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靠近所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加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