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21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具有铰链柱(P),铰链柱(P)由加强件(11)加强,加强件(11)具有侧面部(11a)和从侧面部(11a)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11b),在侧面部(11a)上且对铰链安装部(22A、22B)分别进行加强的上侧角撑板(13)与下侧角撑板(14)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41),在加强件(11)上且侧面部(11a)与前表面部(11b)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侧面部(11a)到前表面部(11b)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的第二加强筋部(51)。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ide 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It has a hinge column (P), which is strengthened by a reinforcement (11). The reinforcement (11) has a side (11a) and a front surface (11b) extending from the front end of the side (11a) to the inside side of the wid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On the side (11a) and between the upper corner brace plate (13) and the lower corner brace plate (14) strengthened by the hinge mounting parts (22A and 22B), a first reinforcing rib (41) is formed, and on the reinforcement (11). A second reinforcing tendon (51) extending from the side (11a) to the front surface (11b) to the medial depression of the corner is form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side (11a) and the front surface (11b). In this way, the deformability of hinged columns in side and frontal collisions of vehicles can b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等车辆在车身侧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sidesill)作为强度部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的下端部接合在各下边梁的前端部上。在各铰链柱上,既形成有用于安装侧门的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又设有对各铰链安装部进行补强的角撑板。各铰链柱需要具有强度(刚性),尤其是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需要具有耐变形性,以及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并承受从前轮传向后方的载荷时需要具有耐变形性。此处,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068603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构成铰链柱的面板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筋部,从而提高铰链柱的耐变形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最近,进一步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这一需求变得显著。为此,可以考虑通过加厚设在铰链柱内的加强用加强件的厚度,来提高加强件的强度。但是如果加厚加强件的厚度,则会导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不太理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做到:在不加厚设在铰链柱内的加强件的厚度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铰链柱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时的耐变形性。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如下:其具有铰链柱,所述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车门开口部的前侧缘部,并由外板和内板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所述铰链柱由设在该外板与内板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加强,所述加强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在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上侧角撑板和下侧角撑板,所述上侧角撑板和所述下侧角撑板对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分别进行加强,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侧门,在所述侧面部上且所述上侧角撑板与所述下侧角撑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或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所述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侧面部到该前表面部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根据所述构成,通过在加强件上形成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在不加厚加强件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大地提高其强度。尤其是,第二加强筋部形成在侧面部与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该交界部位为角部,本来强度就较高,因此能够飞跃性地提高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的部位的强度。第二加强筋部能提高对车辆的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这两种碰撞的耐变形性,从提高铰链柱的强度这一点看是极其优选的。而且,在利用冲压成型形成加强件时可以一起形成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从制造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优选地,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第一加强筋部以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面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由此,从利用第一加强筋部在侧面部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内提高强度这一点看是优选的。优选地,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侧面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则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位于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侧附近的高度位置或位于所述下侧角撑板的上端以下的高度位置。由此,从提高铰链柱的下侧部分的强度这一点看是优选的。也可以是,沿车宽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和所述下侧角撑板重合。优选地,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所述第二加强筋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加强筋部的下端高的高度位置且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低的高度位置,并且,该第二加强筋部的上端位于比该第一加强筋部的上端高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做到:充分提高加强件的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部分的强度,并且,下侧部分利用第一加强筋部提高强度,上侧部分利用第二加强筋部提高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将铰链柱在形成有加强件的第一加强筋部和第二加强筋部的部分处沿水平方向剖开的剖视图。图2是所述铰链柱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立体图,示出将上侧角撑板、下侧角撑板和关节部件安装在所述加强件上的状态。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所述加强件的侧视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到的所述加强件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示出设在车辆(此处为汽车)的右侧侧部的铰链柱P。设在车辆的左侧侧部的铰链柱与铰链柱P相同。如图2所示,铰链柱P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前侧缘部的下侧部分。其中,车门开口部31呈近似矩形,且由未图示的侧门打开和关闭。车门开口部31由铰链柱P、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3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33、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34和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前柱35形成。下边梁32与铰链柱P的下端相连结,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下侧缘部。中柱33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后侧缘部。上边梁34与前柱35的上端相连结,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上侧缘部。中柱33的下端与下边梁32相连结,中柱33的上端与上边梁34相连结。前柱35与铰链柱P的上侧相连,并构成车门开口部31的前侧缘部的上侧部分。在下述说明中,铰链柱P的前、后、上、下分别与车辆的前、后、上、下相同。铰链柱P由外板1和内板2构成封闭截面结构。在封闭截面内的外板1与内板2之间,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铰链柱P进行加强的加强件11。外板1、内板2与加强件11在各自的凸缘部处彼此接合起来。加强件11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11a、从侧面部11a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在图1~图3、图5中记为“内”)延伸的前表面部11b和从侧面部11a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表面部11c,加强件11向车宽方向外侧(在图1~图3、图5中记为“外”)伸出去且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截面呈近似U字形。外板1也是与加强件11相同的形状,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去,截面呈近似U字形。内板2接合在加强件11上(参照图1),以便封住加强件11的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上述开口。在内板2上的适当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a(参照图1和图2)。在铰链柱P(具体为外板1和加强件11)上安装有上下一对铰链,上下一对铰链用于将车门开口部31打开和关闭的侧门。即,如图2所示,在外板1上设有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21A、21B,在加强件11的侧面部11a上设有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22A、22B。铰链安装部22A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1A相同的高度位置,铰链安装部22B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1B相同的高度位置。如图3所示,在加强件11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面(相当于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2A的部分)上,设有对加强件11的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2A(乃至外板1的上侧的铰链安装部21A)进行加强的上侧角撑板13。在加强件1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面(相当于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2B的部分)上,设有对加强件11的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2B(乃至外板1的下侧的铰链安装部21B)进行加强的下侧角撑板14。在加强件11的侧面部11a上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41。该第一加强筋部41在上侧角撑板13与下侧角撑板14之间(铰链安装部22A、22B之间)的高度位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加强筋部41形成在侧面部11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第一加强筋部41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在侧面部11a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筋部41还可以以向车宽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有铰链柱,所述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车门开口部的前侧缘部,并由外板和内板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所述铰链柱由设在该外板与内板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加强,所述加强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在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上侧角撑板和下侧角撑板,所述上侧角撑板和所述下侧角撑板对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分别进行加强,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将所述车门开口部打开和关闭的侧门,在所述侧面部上且所述上侧角撑板与所述下侧角撑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或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即角部,形成有第二加强筋部,所述第二加强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侧面部到该前表面部向所述角部的内侧凹陷。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28 JP 2017-146386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有铰链柱,所述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车门开口部的前侧缘部,并由外板和内板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所述铰链柱由设在该外板与内板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加强,所述加强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在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上侧角撑板和下侧角撑板,所述上侧角撑板和所述下侧角撑板对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分别进行加强,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将所述车门开口部打开和关闭的侧门,在所述侧面部上且所述上侧角撑板与所述下侧角撑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或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连续不断地形成有第一加强筋部,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前表面部的交界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吉章中村岳司吉武晃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