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248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座和卡接头;所述卡接座上设置有卡接凸筋,所述卡接头上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凸筋与卡接槽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通过第一卡接部与卡接凸筋的配合、卡扣与卡接孔的配合,实现了内开拉线与内开拉手的连接,并解决现有技术中卡接结构在遇到车辆颠簸、振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卡接头脱出卡槽的风险。

A clamp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opening handle and internal opening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
技术介绍
车门内开启作为汽车重要功能的一部分,它要求使用人员通过拉动内开拉手,内开拉手带动内开拉线,内开拉线带动锁体解锁机构从而实现门锁解锁,进而打开车门。在此过程中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的连接可靠性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整车的质量及后期顾客的满意度。现有结构的内开拉手端设计有卡槽、内开拉线端设计有卡接头。设计时拉手端卡槽开口处最小尺寸略小于拉线端卡接头直径。现有结构的卡槽与卡接头配合的基本要求为:1、方便卡接头能卡入卡槽内;2、卡槽与卡接头卡接后要有一定的保持力,防止卡接头从卡槽内脱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卡接结构在遇到车辆颠簸、振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卡接头脱出卡槽的风险。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座和卡接头;所述卡接座上设置有卡接凸筋,所述卡接头上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凸筋与卡接槽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卡接座中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凹槽;所述卡接凸筋的外侧表面与凹槽的内表面连接,且其连接线为竖直方向;所述卡接凸筋左侧的凹槽底面形成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左侧形成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竖直设置在凹槽底面;所述卡接凸筋右侧形成有第二止挡部;所述卡接凸筋和第二止挡部中间形成有U形槽。进一步,所述卡接凸筋与凹槽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卡接槽左侧形成有第一卡接部,右侧形成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形成有卡扣;所述第一卡接部左侧形成有导向部。进一步,所述卡接头上开设有线孔;所述线孔穿过导向部,且所述线孔的轴线与导向部的轴线重合。进一步,所述卡扣与卡接座上的卡接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卡接座上的U形槽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卡接槽与卡接凸筋底部零贴配合,其余配合面设计0.05mm间隙。进一步,所述卡扣与卡接孔外表面预留0.5mm的间隙。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通过卡槽与卡接凸筋的配合、卡扣与卡接孔的配合,实现了内开拉线与内开拉手的连接,并解决现有技术中卡接结构在遇到车辆颠簸、振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卡接头脱出卡槽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中卡接座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中卡接座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中卡接头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卡接座;2-卡接头;3-卡接凸筋;4-卡接孔;5-第一止挡部;6-U形槽;7-第二止挡部;8-卡接槽;9-第一卡接部;10-第二卡接部;11-卡扣;12-导向部;13-内开拉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卡接结构在遇到车辆颠簸、振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卡接头脱出卡槽的风险。如图1所示,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座1和卡接头2;在本实施例中,内开拉手和内开拉线通过卡接座1与卡接头2配合,并通过内开拉线13完成汽车车门内开启动作。具体地,所述卡接座上设置有卡接凸筋3,所述卡接头2上形成有卡接槽8;卡接座1与卡接头2装配时,卡接凸筋3和卡接槽8配合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卡接座1上形成有水平方向的凹槽,优选地,所述凹槽为矩形凹槽;所述卡接凸筋3设置在凹槽内部,所述卡接凸筋3的外侧表面与凹槽的内表面连接,且其连接线为竖直方向;所述卡接凸筋3左侧的凹槽底面上形成有卡接孔4,优选地,所述卡接孔4形成矩形;所述卡接孔4左侧形成有第一止挡部5,所述第一止挡部5竖直设置在凹槽底面上;所述卡接凸筋3右侧形成有第二止挡部7,所述第二止挡部7形成为环形,设置在凹槽右端;所述卡接凸筋3和第二止挡部7中间形成有U形槽6。进一步,所述卡接凸筋3和凹槽一体成型;所述U形槽6和第二止挡部7处的卡接座外表面形成为U形,从而可以减少卡接座的用料,进一步实现车辆的轻量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8左侧形成有第一卡接部9,右侧形成有第二卡接部10;所述第一卡接部9上形成有卡扣11,所述卡扣11上设计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用于在装配时,引导卡扣11进入卡接孔4;所述第二卡接部10与所述卡接座1的U形槽6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9左侧形成有导向部12,所述导向部12用于引导内开拉线13的运动方向。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卡接座1和卡接头2装配完成后,所述第一卡接部9设置在第一止挡部5和卡接凸筋3之间,并与第一止挡部5和卡接凸筋3之间的凹槽内表面相配合;所述第二卡接部10设置在第二止挡部7和卡接凸筋3之间,并与U形槽6的内表面相配合。另一方面,所述卡接头还开设有线孔,内开拉线从线孔中穿出,并与内开拉手连接。具体地,所述线孔穿过导向部,且所述线孔的轴线与导向部的轴线重合。在本技术的卡接结构中,卡接座1和卡接头2装配时,卡接头2上的卡接槽8沿卡接座1上的卡接凸筋3滑入卡座内,同时卡接头2上的卡扣11在导向面的作用下顺利卡入卡接座1上的卡接孔4,并与卡接孔4的外表面挂接。此时,卡接槽8与卡接凸筋3底部零贴配合,其余配合面设计0.05mm间隙;卡扣11与卡接孔4外表面预留0.5mm的间隙,此结构能够保证卡接头2在卡接座1上三向限位,且安装方便,连接牢靠,同时此结构在遇到车辆颠簸、振动时,能有效避免现有结构中卡接头脱出卡接座的问题。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接座和卡接头;/n所述卡接座中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凹槽,所述卡接座上设置有卡接凸筋,所述卡接凸筋的外侧表面与凹槽的内表面连接,且其连接线为竖直方向;所述卡接凸筋左侧的凹槽底面形成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左侧形成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竖直设置在凹槽底面;所述卡接凸筋右侧形成有第二止挡部;所述卡接凸筋和第二止挡部中间形成有U形槽;/n所述卡接头上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左侧形成有第一卡接部,右侧形成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形成有卡扣;所述第一卡接部左侧形成有导向部;/n所述卡接凸筋与卡接槽配合连接,所述卡扣与卡接座上的卡接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卡接座上的U形槽配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开拉手与内开拉线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接座和卡接头;
所述卡接座中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凹槽,所述卡接座上设置有卡接凸筋,所述卡接凸筋的外侧表面与凹槽的内表面连接,且其连接线为竖直方向;所述卡接凸筋左侧的凹槽底面形成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左侧形成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竖直设置在凹槽底面;所述卡接凸筋右侧形成有第二止挡部;所述卡接凸筋和第二止挡部中间形成有U形槽;
所述卡接头上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左侧形成有第一卡接部,右侧形成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形成有卡扣;所述第一卡接部左侧形成有导向部;
所述卡接凸筋与卡接槽配合连接,所述卡扣与卡接座上的卡接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树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