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塔式停车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759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在类似井道结构内实现密集立体停车的装置,属于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类似井道结构内实现密集、高效、安全可靠的立体停车设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方案是:藏塔式停车设备,在井道的两侧设置有多层支撑装置、支撑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在井道的顶部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的一端连接轿厢,轿厢悬挂在井道内两侧支撑装置中间位置,传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到立体停车场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在类似井道结构内实现密集立体停车的装置,属于立体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立体停车设备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而现有的立体塔式停车设备主要是单独设置,需要钢结构作为承载的受力构件,总高度不宜超过50m,使停车数量受到限制,不宜超过50辆,面积利用率受限制;同时,钢结构需要消耗大量钢材,车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类似井道结构内实现密集、高效、安全可靠的立体停车设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藏塔式停车设备,主要包括轿厢1、支撑装置2、载车板3、传动装置4、重平衡装置5、井道12和控制系统30,在井道12的两侧设置有多层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3,在井道12的顶部设置有传动装置4,传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轿厢1,轿厢1悬挂在井道12内两侧支撑装置2中间位置,传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轿厢1主要由长方体型框架的轿厢框架13、回转装置14、载车板横移装置15、载车板导向装置16、轿厢导向装置17组成,其结构为:轿厢框架1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轿厢导向装置17,轿厢框架13的底部设置有回转装置14,回转装置14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横移装置15,在载车板横移装置15的两侧设置有载车板导向装置16。支撑装置2主要由支撑角钢6、轿厢导轨7、对重导轨8、左右支座9、前后支座10和锚栓11构成;其结构为:井道12的侧壁上埋置锚栓11,井道12的前后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前后支座10,井道12的两侧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左右支座9,支撑角钢6从一侧向中间伸出,角钢6的外侧固定在左右支座9上,支撑角钢6的内侧固定在前后支座10上,前后支座10的内侧设置有轿厢导轨7,前后支座10的外侧设置有对重导轨8。载车板3主要包括:行走轮18、导向角钢19、焊接本体20和拖拽钩21,其结构为:方框型的焊接本体20的侧面设置有导向角钢19,导向角钢19的下方侧面设置有行走轮18,焊接本体20的前端面设置有拖拽钩21。-->传动装置4主要包括:曳引轮22、复绕轮23、钢丝绳24和支撑框架25和驱动电机26,其结构为:支撑框架25斜向后固定在井道12的顶部,支撑框架25的左端设置有曳引轮22,支撑框架25的右端设置有复绕轮23,复绕轮23连接驱动电机26,驱动电机26底座固定在支撑框架25上,钢丝绳24绕过曳引轮22和复绕轮23,钢丝绳24的一端连接轿厢1,钢丝绳2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重平衡装置5主要包括:框架27、平衡重块28和导向装置29,其结构为:长方体型的框架27内放置有平衡重块28,在框架27的上顶面上设置有导向装置29。本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利用建筑内的空间,在建筑物的空腔内布置井道12,不需要大量使用钢结构,还可以设置楼层板部分代替支撑装置2,这样车库存容量大,可以在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均设置停车层;另外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还可以采用钢结构制作,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安装精度高,便于控制,运行速度快,安全可靠,从而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在井道12内壁上布置的支撑装置2,作为轿厢1运行导轨的支撑和停车位。轿厢1在井道12中间运行,轿厢1两侧的支撑装置2为停车位,轿厢1内有载车板横移装置15,可以快捷地将载车板从停车位横移到轿厢1内或者从轿厢1内横移到停车位,实现车辆的交换。本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的一层为进出车层,轿厢1在该层停站时,司机可以进出车库,将车辆开进或开出。在轿厢1内有回转装置14,在司机将车辆开出时,回转装置14回转,使车头朝向出车方向,使车辆可以正向开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藏塔式停车设备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臧塔式停车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右视图;图3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轿厢1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轿厢1的左视图;图6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重平衡装置5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支撑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支撑装置2的俯视图;图9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载车板3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载车板3的左视图;图11为图1所示藏塔式停车设备的传动装置4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传动装置4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2所示,本专利技术臧塔式停车设备,主要包括轿厢1、支撑装置2、载车板3、传动装置4、重平衡装置5、井道12和控制系统30,其结构:在井道12的两侧设置有多层支撑装置2,一般可设置50层支撑装置2,每一层可设置左右两组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3,在井道12的顶部设置有传动装置4,传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轿厢1,轿厢1悬挂在井道12内两侧支撑装置2中间位置,传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控制系统30设置在井道12的外壁上。所述的轿厢1主要由长方体型框架的轿厢框架13、回转装置14、载车板横移装置15、载车板导向装置16、轿厢导向装置17组成,其结构为:轿厢框架13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轿厢导向装置17,轿厢框架13的底部中间设置有回转装置14,回转装置14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横移装置15,在载车板横移装置15的两侧设置有载车板导向装置16;回转装置14为底部设置有带电机的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电机固定在轿厢框架13的底部中间位置,在有车辆进出时,轿厢1在回转装置14的作用下回转,保证车辆的正进正出;在停车层时,轿厢横移机构15通过其内部的链传动可以将载车板3送入停车位或者从停车位取至轿厢1内。所述的支撑装置2主要由支撑角钢6、轿厢导轨7、对重导轨8、左右支座9、前后支座10和锚栓11构成;其结构为:井道12的侧壁四周均埋置锚栓11,井道12的前后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前后支座10,井道12的两侧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左右支座9,支撑角钢6从一侧向中间伸出,角钢6的外侧固定在左右支座9上,支撑角钢6的内侧固定在前后支座10上,每一侧的前后角钢6共同组成了停车位,其上方用于安放载车板3和轿车,前后支座10的内侧设置有轿厢导轨7,轿厢1的轿厢导向装置17沿着轿厢导轨7上下运动,前后支座10的外侧设置有对重导轨8。所述的载车板3主要包括:行走轮18、导向角钢19、焊接本体20和拖拽钩21,其结构为:卧式扁状方框型的焊接本体20的侧面均有导向角钢19,导向角钢19的下方侧面的前后均设置有行走轮18,行走轮18在载车板横移装置15和支撑装置2的支撑角钢6上来回滑动,焊接本体20的前端面设置有拖拽钩21,载车板横移装置15通过拖拽钩21来回拖拽载车板3,使载车板3从轿厢1进入支撑装置2或从支撑装置2进入轿厢1。所述的传动装置4主要包括:曳引轮22、复绕轮23、钢丝绳24和支撑框架25和驱动电机26,其结构为:支撑框架25斜向后固定在井道12的顶部,支撑框架25的左端设置有曳引轮22,支撑框架25的右端设置有复绕轮23,复绕轮23连接驱动电机26,驱动电机26与减速机连接为一体,驱动电机26底座固定在支撑框架25上,钢丝绳24绕过曳引轮22和复-->绕轮23,钢丝绳24的一端连接轿厢1,钢丝绳2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所述的重平衡装置5主要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藏塔式停车设备,主要包括轿厢(1)、支撑装置(2)、载车板(3)、传动装置(4)、重平衡装置(5)、井道(12)和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在井道(12)的两侧设置有多层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3),在井道(12)的顶部设置有传动装置(4),传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轿厢(1),轿厢(1)悬挂在井道(12)内两侧支撑装置(2)中间位置,传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1.藏塔式停车设备,主要包括轿厢(1)、支撑装置(2)、载车板(3)、传动装置(4)、重平衡装置(5)、井道(12)和控制系统(30),其特征在于:在井道(12)的两侧设置有多层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3),在井道(12)的顶部设置有传动装置(4),传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轿厢(1),轿厢(1)悬挂在井道(12)内两侧支撑装置(2)中间位置,传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重平衡装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塔式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轿厢(1)主要由长方体型框架的轿厢框架(13)、回转装置(14)、载车板横移装置(15)、载车板导向装置(16)、轿厢导向装置(17)组成,其结构为:轿厢框架(1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轿厢导向装置(17),轿厢框架(13)的底部设置有回转装置(14),回转装置(14)的上方设置有载车板横移装置(15),在载车板横移装置(15)的两侧设置有载车板导向装置(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塔式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撑装置(2)主要由支撑角钢(6)、轿厢导轨(7)、对重导轨(8)、左右支座(9)、前后支座(10)和锚栓(11)构成;其结构为:井道(12)的侧壁上埋置锚栓(11),井道(12)的前后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前后支座(10),井道(12)的两侧壁通过锚栓(11)固定有左右支座(9),支撑角钢(6)从一侧向中间伸出,角钢(6)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贵潘裕林
申请(专利权)人:长治清华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