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我国道路路况的复杂情况,碰撞追尾等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因此,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车辆被动安全防护往往是以损坏汽车前身吸收冲击力来换取减少人员伤害,为了尽量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传统的汽车通过保险杠与车体之间的刚性连接,当汽车遭受一个不大的碰撞力时,该保险杠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车体的作用,但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越来越快,当汽车发生碰撞瞬间,巨大的惯性力将使汽车头部或尾部受到挤压而发生严重变形,此时保险杠根本无法实现保护车体的目的。因此,如何保护乘员安全的同时保存车体,已成为汽车设计者和制造人员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组装拆卸时的繁琐问题,从而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救援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汽车采用带有大梁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其中的大梁包括一对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汽车采用带有大梁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其中的大梁包括一对左右对称从车头水平贯穿至车尾的两根纵梁(2),以及在车头部连接所述纵梁(2)的前横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由固定筒(4)、缓冲梁(5)、第一柱簧(6)构成;所述固定筒(4)为一对并列间隔设置的管状结构,分别对应嵌套设置在两个所述纵梁(2)前侧的中空区域内,并在所述固定筒(4)的一端设有挡板(7),并且所述固定筒(4)设有所述挡板(7)的一端朝向远离车身的方向;所述固定筒(4)靠近远离所述挡板(7)的一端设有第一弹簧座(9),所述挡板(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汽车采用带有大梁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其中的大梁包括一对左右对称从车头水平贯穿至车尾的两根纵梁(2),以及在车头部连接所述纵梁(2)的前横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由固定筒(4)、缓冲梁(5)、第一柱簧(6)构成;所述固定筒(4)为一对并列间隔设置的管状结构,分别对应嵌套设置在两个所述纵梁(2)前侧的中空区域内,并在所述固定筒(4)的一端设有挡板(7),并且所述固定筒(4)设有所述挡板(7)的一端朝向远离车身的方向;所述固定筒(4)靠近远离所述挡板(7)的一端设有第一弹簧座(9),所述挡板(7)中央和所述第一弹簧座(9)中央均设有与所述固定筒(4)同轴的贯通孔;所述缓冲梁(5)同轴嵌套设置在所述固定筒(4)内,并与所述挡板(7)及所述第一弹簧座(9)中央的贯通孔配合,进行轴向移动;所述缓冲梁(5)位于所述挡板(7)及所述第一弹簧座(9)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弹簧压盘(8);所述第一柱簧(6)同轴嵌套设置在所述固定筒(4)与所述缓冲梁(5)之间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柱簧(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簧座(9)、所述第一弹簧压盘(8)配合;前防撞梁(13),所述前防撞梁(13)任意的一侧与两个所述纵梁(2)前侧内的所述缓冲梁(5)远离车身的一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3)位于两侧纵梁之间的居中位置水平设有对应所述前防撞梁(13)方向贯通的定位孔;所述前防撞梁(13)对应所述定位孔设有中心柱(24),所述中心柱(24)向所述定位孔内同轴延伸,并且所述中心柱(24)外径略小于所述定位孔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机构在所述固定筒(4)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弹簧座(9)的一端的内部固定设有缓冲胶块(11),所述缓冲胶块(11)为弹性设置;所述缓冲梁(5)靠近所述缓冲胶块(11)的一端设有撞击头(12),所述撞击头(12)为球面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3)与所述前横梁(3)的水平间隔为8-12厘米;所述撞击头(12)与所述缓冲胶块(11)的间隔略小于所述前防撞梁(13)与所述前横梁(3)的水平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力转移减震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机构在所述固定筒(4)内部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压盘(8)远离所述第一柱簧(6)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二弹簧座(14),所述缓冲梁(5)位于所述挡板(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