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627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涉及一种连接结构。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其一侧与车辆的横梁对接并固定,其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的纵梁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的对接处;其中,通过调节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并使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任意指定位置处,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当纵梁与横梁对接安装存在着沿着车辆长度方向的一定数值的公差时,尤其使较大数值的公差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将该公差吸收。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rossbeam and longitudinal beam for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cross beam and a longitudinal beam for a vehicle, and relates to a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butt part of the cross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one side of which is butted and fixed with the crossbeam of the vehicle, and the other side of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part matching the end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vehicle. The butt part of the cross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is installed at the butt part of the cross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where the connecting part is relative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by adjusting the connecting part. In order to absorb the tolerance along the vehicle length direc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the connecting part is fixed at any designated position at the end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especially when there is a certain value tolerance along the vehicle length direction in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docking. When the tolerance of a larger value is large, the tolerance can be absorbed by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onnecting part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relative to the end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车辆,作为其骨骼的车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撑整个车体的作用,并且能够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对车内乘客起到有效的保护防冲击碰撞的作用。而纵梁和横梁又是车架的基本单元,车架结构往往是由多个纵梁和横梁相互拼接而成的。目前,车架的纵梁与横梁往往采用纵梁连接端板直接与纵梁点焊或者二保焊连接。尤其对于前纵梁和前横梁更是如此。这样虽然可以使纵梁与横梁连接处固定牢靠,但是,由于生产中各种各样的公差存在,而纵梁与横梁又是由具有不同公差要求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这就使得纵梁与横梁对接安装过程中由于累计公差的原因,而造成纵梁与横梁对接困难。其中,纵梁与横梁在沿着车辆长度方向的安装公差无法吸收,尤其是位于车辆前端的前横梁与前纵梁,由于其对接安装公差无法达到要求,使得纵梁与横梁必须卸下重新拼装,这样大幅度的增加了装配工作量,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另外,为保证车辆安全,将碰撞传感器安装在前纵梁与前横梁的对接处,通常是特定制作的支架上,而这种固定方式对于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强度很低。使得其不能在车辆受到碰撞过程中检测到相应的碰撞信息,导致失灵。严重威胁车辆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通过将纵梁与横梁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吸收,以使得纵梁与横梁可以顺利装配在一起并满足较高装配要求。本技术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高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强度,以使得碰撞传感器能够在车辆受到撞击时,能够准确及时的获知相应碰撞信息。本技术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吸收前纵梁与前横梁分别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公差,以提高车架装配精度及质量,近而有利于车辆发动机舱前部的尺寸精度控制。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包括: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其一侧与车辆的横梁对接并固定,其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的纵梁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的对接处;其中,通过调节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并使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任意指定位置处,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一侧与其另一侧相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为所述车辆的前横梁或后横梁;所述纵梁端部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头部的前端部,或者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尾部的后端部。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为所述车辆的前横梁;所述纵梁端部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头部的前端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有碰撞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为相互独立的分体;所述连接部具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另一侧相固定,通过所述底座与安装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处的所述碰撞传感器对应设置,以增强所述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强度。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包括:横梁端板,其一侧板面为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车辆的横梁固定;以及纵梁端板,其一侧板面为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另一侧,并具有所述连接部;其中,所述横梁端板及所述纵梁端板通过其开设的安装过孔与相应的螺栓连接,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分别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的公差,所述纵梁端板的顶部具有与碰撞传感器相对接的传感器对接部,所述碰撞传感器保持于所述传感器对接部处。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支臂,通过所述支臂与所述传感器对接部相贴合,以支撑所述传感器对接部,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部由同一块板状件弯折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端板与所述横梁焊接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纵梁端部焊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通过吸能盒连接固定;所述横梁端板与所述横梁点焊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纵梁端部点焊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与所述横梁通过方形板状件连接,所述方形板状件的一侧板面与所述吸能盒固定,并且其另一侧板面与所述横梁相固定,所述板状件的一侧板面与其另一侧板面相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凹陷部,通过所述安装过孔及相应的螺栓置于所述凹陷部处。本申请的主要技术效果:对于本申请,由于横梁与纵梁对接部与车辆的横梁对接并固定。并且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的纵梁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而且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可以调节。当纵梁与横梁对接安装存在着沿着车辆长度方向的一定数值的公差时,尤其使较大数值的公差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将该公差吸收。从而既使得纵梁与横梁可以顺利安装,又使得纵梁与横梁可以达到较高,甚至很高的装配精度要求。这样使得车架的装配精度更高。进一步地,通过所述底座与安装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处的所述碰撞传感器对应设置,以增强所述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强度。从而满足碰撞传感器安装点强度要求,使得碰撞传感器可以在碰撞过程中准确获知相应的碰撞信息。并且满足前碰撞性能要求、前拖钩强度要求。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端板及所述纵梁端板通过其开设的安装过孔与相应的螺栓连接,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分别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的公差,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车辆长度方向的公差被吸收,从而通过吸收车辆各个方向上的公差,以大幅度提高车架装配精度及质量,近而有利于车辆发动机舱前部的尺寸精度控制。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所述连接结构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所述连接结构的纵梁端部的一个视角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所述连接结构的纵梁端部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是连接部与底座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是图4的A-A示意性剖视图;以上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1横梁端板、12纵梁端板、13传感器对接部、15螺栓、2横梁、3纵梁、4连接部、41底座、42支臂、5吸能盒、6方形板状件。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的所述连接结构的示意性透视图;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横梁2与纵梁3连接结构包括:图2是所述连接结构的纵梁端部的一个视角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所述连接结构的纵梁端部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性透视图;同时结合图1至图3,并以图3为主进行说明。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其一侧与车辆的横梁2对接并固定,其另一侧具有与车辆的纵梁3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4,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安装于横梁2与纵梁3的对接处;其中,通过调节连接部4沿着纵梁3长度方向相对于纵梁3端部的位置,并使连接部4固定于纵梁3端部的任意指定位置处,以吸收横梁2与纵梁3对接处的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的一侧与其另一侧相背设置。对于本申请,由于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与车辆的横梁2对接并固定。并且横梁与纵梁对接部1的另一侧具有与车辆的纵梁3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4。而且连接部4沿着纵梁3长度方向相对于纵梁3端部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其一侧与车辆的横梁对接并固定,其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的纵梁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的对接处;其中,通过调节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并使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任意指定位置处,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一侧与其另一侧相背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其一侧与车辆的横梁对接并固定,其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的纵梁端部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的对接处;其中,通过调节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位置,并使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纵梁端部的任意指定位置处,以吸收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对接处的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公差;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一侧与其另一侧相背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为所述车辆的前横梁或后横梁;所述纵梁端部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头部的前端部,或者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尾部的后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为所述车辆的前横梁;所述纵梁端部为所述纵梁的朝向所述车辆头部的前端部;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安装有碰撞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为相互独立的分体;所述连接部具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的另一侧相固定,通过所述底座与安装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处的所述碰撞传感器对应设置,以增强所述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强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纵梁对接部包括:横梁端板,其一侧板面为所述横梁与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功明刘文晶闯超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吉利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