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398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包括挂板、车厢连接板、连接杆、连接板座;还包括卸扣;所述卸扣与连接板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或卸扣与车厢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还包括阻尼器及绕绳轴,所述绕绳轴用于缠绕用于释放车体的牵引绳,所述连接板座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座,绕绳轴的不同端置放于不同的支撑座上,两个支撑座分别为绕绳轴的不同端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述阻尼器为两个气缸,且绕绳轴的两个端部与连接板座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气缸,绕绳轴各端的气缸均用于为绕绳轴的端部提供压力。本动力挂件可在事故状态下释放车体至地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
本技术涉及悬挂车体轨道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迅速壮大,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出行量越来越大,这种出行量的增加,并不局限于单个城市内,而是已经扩散到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现有交通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世界各大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汽车拥堵现象。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来解决日益增长的出行量的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由于空轨列车将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地面建筑设施影响小、开通后列车运行速度快、轨道走向铺设灵活、运行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故其在很多城市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空铁轨道架空设置,车体吊设于轨道的下方,当车体内出现紧急情况时,乘坐人员的安全问题为空中列车设计时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提出的由于空铁轨道架空设置,车体吊设于轨道的下方,当车体内出现紧急情况时,乘坐人员的安全问题为空中列车设计时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本动力挂件可在事故状态下释放车体至地面。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包括用于与轨道连接的挂板、用于与车体连接的车厢连接板,挂板与车厢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还固定有连接板座;还包括卸扣,卸扣作为连接板座与车厢连接板之间的连接件;所述卸扣与连接板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或卸扣与车厢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还包括阻尼器及绕绳轴,所述绕绳轴用于缠绕用于释放车体的牵引绳,所述连接板座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座,绕绳轴的不同端置放于不同的支撑座上,两个支撑座分别为绕绳轴的不同端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述阻尼器为两个气缸,且绕绳轴的两个端部与连接板座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气缸,绕绳轴各端的气缸均用于为绕绳轴的端部提供压力。具体的,本方案中,车厢连接板用于本动力挂件与车体的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通过在车厢连接板上设置螺栓孔,本动力挂件通过螺栓与车体连接。挂板作为本动力挂件与轨道的连接件,即挂板上连接行走轮及导向轮后与轨道连接。本方案中,卸扣作为车厢连接板与连接板座之间的连接件,以上连接件的具体形式旨在使得事故状态下可方便的实现连接板座与车厢连接板的脱离,这样以实现车体的释放。本方案中,采用在绕绳轴上设置牵引绳的方式释放车体,即车厢连接板与连接板座两者脱开后,车厢连接板随车体下落,连接板座任然通过连接杆及挂板悬挂于轨道上,这样,以上牵引绳即为车体向下释放过程中的牵引绳:牵引绳在本动力挂件正常工作时,牵引绳缠绕于绕绳轴上,同时牵引绳的外端与车厢连接板或车体固定连接。本方案中,还包括阻尼器的设置,使得绕绳轴通过阻尼器与连接板座连接时,以上阻尼器为绕绳轴的转动提供阻力,这样,可避免车体在释放过程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有利于保证车厢内乘坐人员的人身安全。本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具体的阻尼器形式:安装于绕绳轴不同端与连接板座之间的气缸,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气缸需要采用活塞杆仅能做伸缩运动不能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气缸,具体的气缸方案可通过采用设置了特定的活塞杆与缸体前端配合形式的气缸来达到上述目的,如活塞杆上用于与缸体前端配合的活塞杆段设置为非圆形;采用设置有用于避免活塞杆转动的导向轴的气缸方案。这样,以上作为阻尼器的气缸活塞杆向绕绳轴的一端运动时,活塞杆端部与绕绳轴端部之间产生正压力,以上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可作为绕绳轴释放牵引绳过程中转动的阻力。采用本阻尼器方案,用于作为阻尼器动力源的压力气体可存储于车辆上,故在事故状态下,在车辆失去正常电力来源时,亦可方便的将压力气体输送至对应气缸内;同时通过调节气缸内气压的大小,可方便调整阻尼器对绕绳轴转动阻力的大小,即便于根据实际车体重量,获得适宜的绕绳轴转动阻碍效果。同时以上阻尼器方案,阻尼器与绕绳轴在连接板座上的安装只需支撑座能够为绕绳轴提供支撑力、对应气缸被夹持在连接板座与绕绳轴的端部即可。如在连接板座的下方设置一个安装孔,两个支撑座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孔的内侧,且在水平方向上两个支撑座呈正对关系,绕绳轴和阻尼器共同被支撑于支撑座上即可实现阻尼器与绕绳轴的安装。而为了避免活塞杆转动,采用以上设置导向杆的方案,与导向杆对应的导向孔设置在连接板座上即可;采用以上限定活塞杆与缸体端部配合形式的方案时,可通过将缸体设置成特定形式,如缸体本体呈长方体状、正方体状、在缸体本体的前端和/或后端设置矩形板,通过在支撑座上设置截面呈矩形的槽体,缸体置放于槽体中,缸体本体被夹持在槽体内或矩形板被夹持在槽体内,即可实现绕绳轴与阻尼器的安装。即本阻尼器形式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势。综上,以上缓降装置实际上为在事故状态下可方便实现将车体向地面释放的动力挂件,以上动力挂件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提高空轨列车在紧急状况下的事故处理能力,如快速实现对人员进行安全疏散等,有利于保证搭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更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卸扣包括推杆及呈L形的扣杆,扣杆包括横杆段及竖杆段,竖杆段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卡槽,且卡槽贯通扣杆的两侧,卡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推杆所在的一侧,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卡槽的长度方向;所述车厢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条形孔及第二条形孔,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相通,第一条形孔的开口端位于安装座的端面上,第二条形孔的开口端位于安装座的侧面上;所述横杆段的自由端由第一条形孔的开口端嵌入第一条形孔中,推杆由第二条形孔的开口端插入第二条形孔中后与横杆段固定连接;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座上的扣槽,所述扣槽的开口端朝上,且扣槽的底部向车厢连接板所在侧延伸,且延伸方向与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第一条形孔的孔深方向平行,延伸部分上方的连接板座部分形成卡凸;所述竖杆段的自由端嵌入扣槽中,且卡槽嵌入卡凸中;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扣杆及安装座固定连接的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用于提供阻碍扣杆相对于第一条形孔伸出的阻力。在需要连接板座与车厢连接板相连时,可通过先将横杆段的自由端由第一条形孔的开口端插入第一条形孔中,插入到位后通过第二条形孔引入推杆并完成推杆与扣杆横杆段的连接,具体连接形式可采用螺纹连接等,而后施加克服拉伸弹簧的弹力,使得竖杆段向连接板座所在的一侧延伸,而后向扣杆施加压力,使得扣杆的竖杆段由扣槽的上端嵌入扣槽中,使得扣杆以推杆为转动中心转动,由于此时卡槽的开口端朝向安装座,当竖杆段的下端嵌入到位后释放对扣杆的人为约束,扣杆向安装座的一侧回缩,卡槽与卡凸配合,此时卸扣起到承载车体重量以及向车体上传递用于车体行驶、转弯、制动的力,此时仅推杆受到剪力或由于横杆段受力时必然会产生变形,横杆段的上表面亦可与第一条形孔的上孔壁产生正压力,即此时推杆受到剪力与横杆段的上侧受压同时并存。需要在释放车体到地面时,外力通过推杆或直接作用于扣杆上,使得卡槽与卡凸的配合脱离后,即可使得车厢连接板与连接板座的配合脱离,车厢连接板随车体降落。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成本动力挂件的装配后,第一条形孔的开口端朝向连接板座,同时由于卸扣在安装或工作时,扣杆需要一定的翻转,故以上第一条形孔的高度特别是靠近开口端位置处,需要设置为相较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

【技术保护点】
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包括用于与轨道连接的挂板(1)、用于与车体连接的车厢连接板(3),挂板(1)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通过连接杆(2)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的下端还固定有连接板座(4);还包括卸扣(5),卸扣(5)作为连接板座(4)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的连接件;所述卸扣(5)与连接板座(4)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或卸扣(5)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还包括阻尼器(18)及绕绳轴(19),所述绕绳轴(19)用于缠绕用于释放车体的牵引绳;所述连接板座(4)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座(22),绕绳轴(19)的不同端置放于不同的支撑座(22)上,两个支撑座(22)分别为绕绳轴(19)的不同端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述阻尼器(18)为两个气缸,且绕绳轴(19)的两个端部与连接板座(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气缸,绕绳轴(19)各端的气缸均用于为绕绳轴(19)的端部提供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包括用于与轨道连接的挂板(1)、用于与车体连接的车厢连接板(3),挂板(1)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通过连接杆(2)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的下端还固定有连接板座(4);还包括卸扣(5),卸扣(5)作为连接板座(4)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的连接件;所述卸扣(5)与连接板座(4)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或卸扣(5)与车厢连接板(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还包括阻尼器(18)及绕绳轴(19),所述绕绳轴(19)用于缠绕用于释放车体的牵引绳;所述连接板座(4)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座(22),绕绳轴(19)的不同端置放于不同的支撑座(22)上,两个支撑座(22)分别为绕绳轴(19)的不同端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述阻尼器(18)为两个气缸,且绕绳轴(19)的两个端部与连接板座(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气缸,绕绳轴(19)各端的气缸均用于为绕绳轴(19)的端部提供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扣(5)包括推杆(10)及呈L形的扣杆(7),扣杆(7)包括横杆段及竖杆段,竖杆段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卡槽(13),且卡槽(13)贯通扣杆(7)的两侧,卡槽(13)的开口方向朝向推杆(10)所在的一侧,推杆(1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卡槽(13)的长度方向;所述车厢连接板(3)上还设置有安装座(14),所述安装座(14)上设置有第一条形孔(15)及第二条形孔(16),第一条形孔(15)与第二条形孔(16)相通,第一条形孔(15)的开口端位于安装座(14)的端面上,第二条形孔(16)的开口端位于安装座(14)的侧面上;所述横杆段的自由端由第一条形孔(15)的开口端嵌入第一条形孔(15)中,推杆(10)由第二条形孔(16)的开口端插入第二条形孔(16)中后与横杆段固定连接;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座(4)上的扣槽(6),所述扣槽(6)的开口端朝上,且扣槽(6)的底部向车厢连接板(3)所在侧延伸,且延伸方向与第二条形孔(16)的长度方向、第一条形孔(15)的孔深方向平行,延伸部分上方的连接板座(4)部分形成卡凸(17);所述竖杆段的自由端嵌入扣槽(6)中,且卡槽(13)嵌入卡凸(17)中;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扣杆(7)及安装座(14)固定连接的拉伸弹簧(8),所述拉伸弹簧(8)用于提供阻碍扣杆(7)相对于第一条形孔(15)伸出的阻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事故状态下可实现车体释放的动力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扣(5)为多个,所述车厢连接板(3)呈环状,车厢连接板(3)上环布有多个安装座(14),所述安装座(14)的数量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君叶晓龙官海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唐空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